公叔痤:逼走吴起,要杀商鞅,为什么说他还是个好官。

元昊说历史 2024-10-09 14:51:01

他出生王族,以儒学入仕,能文能武,文能治国安邦,武能统兵御敌,他是真正的辅国良臣,但也是他嫉妒吴起的才华,用计谋赶走了这位与《孙子兵法》作者齐名的亚圣。

更是他收留了商鞅,在临死前却让魏惠文王除掉商鞅,最终商鞅逃到秦国,主持变法,把西秦变成了当世第一强国,为一统六国奠定基础。

大家好,我是历史崔,今天我们讲的人物是,魏国丞相,公叔痤。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更多的来自母系,所以这些姓大多是女字旁,比如姬、姜、姒、嬴、妫等。

而氏更多是来自父系,因为姓的人数越来越多,需要用氏来区分。

氏的来源就比较多了,有按封国的,比如齐、鲁、宋、郑;有按职位的,比如司马、司徒、司空。

在先秦时期,女人一般用姓,就像齐国有个贵族女人,可能名字就叫“孟姜”,意思是来自齐国国姓的女人,孟就是排行老大。

而男人一般用氏,表示身份地位,比如屈原,就是芈姓,屈氏。

我们今天的讲的公叔痤,他的这个公叔,来历也不一般。

在春秋战国时期,氏的使用是有身份地位要求,比如公叔还有公孙一类,身份地位达不到是不能用的。

公叔这个氏据说是卫国公的儿子,字公叔,后人就用他的字作为了氏。

还有我们熟悉的法家大师商鞅,正确的名字应该是姬姓,公孙氏,名鞅。

公孙是什么意思,就是诸侯国,国公的子孙。

商鞅也来自卫国,所以无论是公叔痤还是商鞅,都是卫国王族的后代,可能也是因为这层渊源,商鞅会来到公叔痤的府上,担任中庶子的工作。

公叔痤是儒学大家子夏的学生,这个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我们上一篇讲吴起的时候也说过,吴起在鲁国学的也是孔子学说,和公叔痤算是同门师兄弟。

当时魏文侯与子夏、子方、干木这三位孔子门生的关系都不错,甚至可以用密切来形容,借着这层关系,公叔痤顺利的进入了魏国朝堂。

公叔痤的治国才能很好,而且懂得人情世故,也够圆滑。

说到底官场越往上,就会触及到诸侯的核心利益,在当时的普遍做法,就是联姻。

所以公叔痤找魏武侯主动求娶公主。

公叔痤是文臣,对于文臣来说,顶点是相国。

公叔痤想当相国,在当时的魏国朝堂之中,唯一能和自己争的,只有吴起。

吴起在魏国待了十多年,能打仗是天下公认的,他的大小76战,全胜64战,是谁也夺不走的战绩。

更何况在管理才能方面,河西郡的治理就足够给吴起政绩支持。

吴起和公叔痤一样,都是权力迷,在官场上混,没有这点爱好,工作也提不起劲啊。

但是两人走的路线不一样。

吴起靠政绩说话,说我不会带兵,我打给你看,说我不会治国,我就去治理河西之地。

成绩有目共睹。

而公叔痤走的官场路线,政绩口碑,全靠同行衬托,又有公主做后盾,是和王族一条线上的蚂蚱。

应该说公叔痤出身贵族,还是有点东西的,至少公叔痤的政治智慧比吴起要高出一截。

史书上说是吴起看到了公主使唤公叔痤,所以拒绝了魏武侯的联姻。

其实,赵魏韩三国当初就是以军功立足朝堂,依靠世袭将势力延申,由军事涉足政治,几个家族就控制了整个晋国朝堂,最后三大家族分开,各自成立诸侯国。

所以像吴起这样的天生统帅,如果再掌握了朝堂,可以调动全国粮草,那魏国谁还能阻止得了他。

吴起因为推掉了魏武侯的赐婚,让国君觉得,不是和自己一条心,打算放弃吴起。

吴起退婚后才反应过来,这是国君为了结盟,抛出的橄榄枝,结果被自己给断掉了。

怎么办?

走吧!

既然国君不再信任自己,留在魏国也没了意思,于是吴起去了楚国,开启另一段传奇生涯。

而没有了竞争对手的公叔痤,在魏国丞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好几年,从魏武侯来到了魏惠文王。

应该说,在相国的位置上,公叔痤干的很不错,具备治理大国的基本素质。

之前我们讲吴起时说过,那些容易打的仗,能打赢的仗,是轮不到他们的,而吴起正是在鲁国接了一个不可能打赢的仗,最后赢了,才一战成名。

来到魏国后一手撑起了国家的对外战争。

吴起走了,那些很难打赢的仗,谁去打?

不会是公叔痤!

史书上记载,公叔痤唯一参加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是秦、韩、赵三国一起打魏国。

当时秦国因为想要夺走河西之地,会经常找魏国的麻烦,大小战争就没有停过。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秦国再攻魏国,韩赵组成联军叩边,打算趁乱捡点便宜。

于是公叔痤就担任将领,率军与韩、赵两国联军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

“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

--出自《战国策》

史书上关于这场战争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是在战后,魏惠王论功行赏,公叔痤把胜利的功劳归于吴起当年培养的“武卒”、巴宁和爨襄等人。

除了治国治军方面的能力,在提携后辈方面,公叔痤也有问题。

上面我们说了公叔痤和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都来自卫国王室,现在在魏国工作。

正所谓老乡见老乡,况且还沾亲带故的,所以商鞅就跟着公叔痤,做了他的中庶子。

商鞅有才华,公叔痤很早就发现了,只是一直没有安排,就放在自己的身边,替自己办事。

《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记载:

“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为什么公叔痤明知道商鞅有才华,就是不推荐给魏惠文王呢?

直到自己病重,在惠文王的询问下,才向国君讲起了商鞅。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公叔痤这个人呢?

他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家,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吗?

还是一个有一定才能和品德的人,只是在某些时候被利益所左右?

从他的政治才能来看,他确实为魏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能够协调各方势力,处理复杂的政务,这在战国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从他的军事才能来看,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为魏国赢得了荣誉。

然而,他在排挤吴起和推荐商鞅的事情上,又显示出了他的自私和短视。

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矛盾和复杂,才是我们的一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