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周太祖郭威在后周首都开封的滋德殿病逝,享年五十一岁,葬于河南新郑的嵩陵。
由于郭威和柴皇后没有生下儿子,另外两个儿子郭侗和郭信也都被后汉隐帝于公元950年诛杀,因此柴荣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儿子了。
其实,柴荣只是柴皇后的侄子,因为柴皇后不能生育,他就跟郭威商量,把柴荣收为养子,还给他改名为郭荣。
郭威病逝之后,柴荣就顺理成章继承了后周的皇位,史称周世宗。
然而,刚刚继位的周世宗还没有来得及安葬郭威,后周的西北边境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北汉的汉世祖(刘崇)联合契丹大军,大举入侵后周的潞州(如今的山西长治)边境!”
此时的周世宗虽然刚刚继承皇位,但他已经三十四岁,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纪。
周世宗刚一听到这个消息,瞬间恼羞成怒,他当即决定御驾亲征,决心要给北汉一点颜色瞧瞧。
但是,看到周世宗想要御驾亲征,后周的宰相冯道却首先站出来表示反对,随后其余的文武大臣也纷纷表示反对。
冯道认为,北汉的汉世祖是不会打到后周腹地的,只不过是在边境一带虚张声势,目的是趁着后周的新任皇帝刚刚登基,皇位不稳,国丧未办,故意把周世宗引出开封,使得开封内部出现混乱。
因此,冯道极力劝说周世宗:“皇上,你千万不要御驾亲征,否则就跳进了北汉设计的圈套之中!”
可是,周世宗却不赞同冯道的话,他说道:“你们太不了解汉世祖了,他一定会率军来的,我一定要去亲自会会他。”
尽管如此,冯道和文武大臣依然坚决反对。
周世宗继续说道:“当年唐太宗刚刚继位的时候,也遇到了与突厥之间的战事,他又何尝不是御驾亲征呢?他都可以,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周世宗以“唐太宗御驾亲征”为例,是因为当年的唐朝与突厥,跟当前的后周与北汉非常相似,一方面是为了说服冯道等文武大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加油鼓气。
冯道突然接了一句:“不知道皇上您能不能成为唐太宗呢!”
此时的周世宗非常生气,呵斥道:“北汉军队只不过是一些乌合之众,以我们后周的军事实力,一定可以像大山碾压鸡蛋一样。”
可没想到,冯道又接了一句:“不知道皇上能不能成为那座大山呢!”
眼看朝堂之上争论不休,陷入僵局,宰相王溥看到周世宗的决心已定,于是主动站了出来化解尴尬,表示支持他御驾亲征。
而冯道和周世宗的这段尴尬的对话,究竟哪一方更有道理呢?
这还要从后周王朝和北汉王朝之间的恩怨说起......
纵观五代时期的所有君主,都需要拥有很高的威望和赫赫的战功,才能够站得住脚,除了后梁的开创者朱温以外,从后唐开始,到后晋、后汉、后周,这些王朝的君主几乎都是出自沙陀军事集团。
刘知远建立的后汉王朝一共只存在了四年的时间,首都定在汴州(如今的河南开封),共有两代皇帝。
而郭威和刘崇(刘知远的弟弟)作为刘知远麾下的两员大将,刘知远把郭威安排到了邺都(如今的河北大名)驻守,把刘崇安排到了晋阳(如今的山西太原)驻守。
这是因为,当时的幽云十六州已经被契丹军队所占领,因此后汉要同时面对两个战场,刘知远把最为得力的两员大将分别驻守晋阳和邺都,以防范契丹军队的入侵。
刘知远去世之后,他的年仅十九岁的儿子刘承祐继承皇位,史称汉隐帝。
由于刘承祐年纪尚小,没有任何威望,为了坐稳皇位,他直接下令把刘知远临死之前留下的几位辅政大臣全部诛杀,而郭威也在诛杀名单之列。
当时的郭威正在率军驻守邺都,并不在汴州城内,刘承祐直接派人把郭威的家人全部杀害。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郭威只好被迫领兵谋反,他率领军队从邺都一路打到汴州,把刘承祐赶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后周,史称周太祖。
看到郭威建立后周政权,驻守在晋阳的刘崇非常不爽,他的威望和地位并不在郭威之下,当然不愿在郭威的后周政权之下俯首称臣。
而且,刘冲认为,是郭威窃取了刘家的天下,不仅背叛了哥哥刘知远,还害死了侄子刘承祐。
因此,从郭威建立后周政权的那一天起,刘崇就跟郭威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于是,为了对抗郭威的后周政权,刘崇也在晋阳自立为帝,正式建立北汉政权,定都晋阳,依然沿用刘承祐在位时期的乾祐年号。
刘崇是一个聪明人,他内心深知,北汉处于晋阳这个弹丸之地,是根本无法跟后周相对抗的,他宁愿依附契丹,借助契丹的力量对抗后周。
周太祖郭威
自从建立北汉王朝开始,刘崇就一直采取比较冒险的“以攻代守”的策略。
因此,当得知郭威去世的消息之后,趁着新任皇帝刚刚继位,政局不稳,正式刘崇对后周实施打击报复的最佳时机。
而周世宗曾经长期追随郭威作战,非常了解刘崇的脾气和性格,他料定刘崇一定会趁此机会出兵攻打后周。
由此可见,后周与北汉之间的恩怨,已经不是简单的两个政权之间的斗争,而是郭家和刘家的私人仇怨。
冯道身为一介儒生,他为人低调,历经五代之中的四代,善于明哲保身,一路从掌书记做到了宰相,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等到之所以敢跟周世宗说那些针锋相对的话,主要跟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关。
总体来说,五代时期的政治秩序可以概括为“武人政治”。
五代时期的所有开国皇帝全部都是武将出身,他们分别是后梁的朱温、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和后周的郭威,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
武将出身的皇帝信奉的“游戏规则”就是“武力等于权力”,后晋时期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经说过:“皇帝的权力都是靠武力打出来的!”
通常,武将往往只是懂得服从上级的命令,而对于国家的忠诚意识相对浅薄。
因此,“武人政治”留下了一个弊端就是:想要完成国家的统一,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劲有力的武将来领导这个国家,才能够镇住手下的将领。
然而,一旦这个武将逐渐老去或者去世,那么手下的将领可能会重新发动政变,甚至夺取皇位或者建立新的政权。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生活在五代时期的官员和百姓,内心充满了一种十分强烈的绝望感,他们认为,乱世会一直持续下去,丝毫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所以,冯道内心深知柴世宗御驾亲征的风险。
例如,周世宗率领大军讨伐北汉之后,驻守在开封城内的武将看到群龙无首,会不会出现歪心思呢?
再例如,周世宗毕竟是刚刚继承皇位,根基不稳,讨伐北汉所带领的将领大部分都是郭威生前的部队,这些部队能否听从号令呢?
又例如,此时正是皇帝跌更的敏感时期,如果驻守在其它藩镇的将领想要发生政变,周世宗御驾亲征离开开封之后,恰好是发动政变的绝佳时期。
倘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新继位的周世宗陷入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冯道极力阻止周世宗御驾亲征的行为,还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冯道和满朝文武大臣还是低估了周世宗的决心,御驾亲征之事已经板上钉钉,无可避免。
由于冯道的极力劝阻,却被周世宗认为胆小怕事,于是下令让他带病前往河南新郑,负责监督修建安葬郭威的嵩陵。
然后,冯道这一离别,周世宗再也没有机会与他见面。
这年的四月十七日,冯道监督修建完成嵩陵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柴荣为此心痛不已,还特意停朝三日,以示对冯道的哀悼!
周世宗带领部队在高平(如今的山西高平)遭遇北汉部队,双方展开了阵势。
周世宗将部队兵分四路,分别为左军、中军、右军,另一路由他本人率领一支殿前司。
除此之外,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一支部队正在赶来增援的路上。
根据周世宗的安排,右军由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和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
从总兵力上来看,后周部队处于劣势,这让刘崇产生了轻敌的念头,他甚至还得意洋洋地说道:“早知道后周就这么一点部队,我就不用去契丹搬救兵了,我们北汉就可以搞定!”
但是,战斗刚一打响,眼看北汉部队人多势众,吓坏了樊爱能和何徽,于是选择不战而逃,导致右军很快溃败。
见此情景,周世宗果断派出殿前司补上去,自己则在前线督战,极大鼓舞了士气。
殿前司属于周世宗的亲卫队,由郭威的女婿张永德率领,此时的赵匡胤就在殿前司里面,他是张永德麾下的一员猛将。
在张永德的指挥下,殿前司击退了北汉部队,而在后面观望的契丹部队逐渐后撤。
随后,刘词率领的援军赶到,周世宗下令乘胜追击北汉部队,刘崇眼看形势不妙,于是放弃了大量粮草,仓皇向晋阳逃窜。
而赵匡胤也在这场战斗当中一战成名......
赵匡胤
战斗结束之后,周世宗率领部队进去了后周边境的潞州,在安抚当地百姓的同时,还进行了赏罚分明的处罚。
面对临阵脱逃的樊爱能和何徽,周世宗气愤地对他们说道:“你们两个不是不能打仗,但是你们两个在战场的这种行为,就是等于直接把我卖给了刘崇,坚决不可饶恕!”
经过再三思虑之下,周世宗决定杀一儆百,当即将樊爱能和何徽斩杀,还一口气斩杀了一批临阵逃脱的士兵。
通过高平之战,周世宗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并且收复了北汉的几座城镇。
周世宗率领部队班师回朝之后,发现了许多军队当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开始进行整顿,并推行了三项政策。
第一,周世宗认为,一百个老百姓一年的生产所得,才够养活一个士兵,若是这个士兵在前线不能打仗,那就白白浪费了粮食,干脆把部队里面的老弱病残全部裁掉。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武艺高强的勇士进入殿前司,扩充殿前司的实力,让殿前司发展成为一支后周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第三,从后周各地藩镇的部队当中挑选出来优秀的“新兵蛋子”,全部集中到京城力进行训练,组成一支队伍,使得后周的军事实力能够得以延续。
通过实施这三项政策,后周的部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也为日后的南征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世宗在高平之战把北汉给打服了,他便把目光看向了南方地区。
周世宗身边的谋士王朴曾经上奏过一篇《平边策》,他的意思是“功取之道,必先其易者”。
王朴认为,与北方政权相比起来,南方地区的政权比较弱小,南唐看似强大,实则十分孱弱,应当先夺取南方地区的政权,只需要在边境不断地去骚扰他们,逐渐消耗他们的国力就可以了。
公元955年五月,周世宗派出向训、王景率领部队西征后蜀,随后又派赵匡胤作为特使视察前线,成功收复了秦州、凤州、成州和阶州。
这年十一月,周世宗准备御驾亲征讨伐南方地区的南唐,趁着淮河水位下降,首先派遣李穀作为先头部队渡过淮河,又命令吴越王钱弘俶出兵牵制南唐的部队。
直到公元956年三月,周世宗率领部队夺取了南唐的滁州、扬州、光州(如今的河南潢川)和舒州(如今的安徽潜山)等地。
后周攻打南唐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周世宗先后三次御驾亲征,最终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南唐的江淮之间十四个州,把河南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纳入了后周的版图,硬生生地把后周边境从淮河一线延伸到了长江一线。
经过这场战争,南唐向后周称臣,取消国号,自称“江南”。
自从高平之战击败北汉之后,周世宗就已经开始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看到开封城内的道路狭窄,人居拥挤,他决定对旧城进行改造,扩大开封城内的面积。
为了扩建开封,周世宗下令从开封周边的曹州(如今的山东菏泽)、滑州(如今的河南滑县、延津和长垣等地)、郑州招募十万工人参与建设。
不仅如此,周世宗专门颁布诏书,给予百姓一定的用地自由,允许百姓在各自的门户旁边种树、掘井、搭建凉棚、做生意等等,而且还允许百姓在朝廷规划的军营、街巷、仓场、官署以外的用地,可以随意建造房屋和美化环境。
当时,开封的外城修建完成之后,周长一度达到了二十四公里,使得开封成为一座像样的都城。
除此之外,周世宗还大力兴修开封城内的水利工程,开凿汴河(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段),逐渐巩固了开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到后周时期,汴河已经无人管理,任由其淤积堵塞,早已失去了通航的能力。
直到周世宗继位之后,他才看到了汴河的重要性,下定决心疏通汴河,恢复通航。
就在后周部队征服南唐的同时,疏通汴河的任务也几乎完成,朝廷可以通过汴河从开封向扬州运送兵力和粮草,百姓可以运送货物,促进了南北之间的贸易往来。
这样一来,就把开封的军事局面、地缘政治局面和经济局面完全盘活了,使得开封的地位逐步提升。
随着汴河的疏通通航,也为日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统一全国,以及把开封发展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御驾亲征讨伐契丹,接连打下了瓦桥关、益津关和淤口关,极大威慑了契丹将领。
但是,就在周世宗准备继续北上夺取幽州的时候,却在途中患上重病,被迫班师回京。
六月十九日,在位仅仅六年的周世宗在开封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后周的一代英主就此落下帷幕,葬于河南新郑的庆陵。
周世宗身为五代时期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史学家薛居正称他为“神武雄略,乃一代英主也!”
唐朝之后的五代时期,天下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法制混乱,周世宗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对于加快结束当时的分裂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虽然周世宗被称为一代英主,但他身上的唯一黑点就是在位期间发动的战争太多,杀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