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红教授团队荣获国际最佳壁报奖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4-18 08:48:48

编者按

美国东部时间2024年4月6日上午,在202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会议(ACC.24)的“国际最佳壁报奖”的汇报环节中,由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柳志红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黄志华医生报告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Cluster Analysis of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Phenotypes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o Predict Clinical Worsening Outcomes)。此前,该研究在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亚洲大会上脱颖而出,从200份摘要中获得了“最佳壁报奖”(仅有3位亚洲学者获此殊荣)。因此,黄志华医生获得了ACC Travel Award(旅行资助奖)并应邀参加ACC.24,与全球其他七位“国际最佳壁报奖”获得者以及众多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研究背景和目的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的病程进展和不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睡眠呼吸障碍。然而,具体哪些睡眠呼吸参数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尚有争议。因此,该研究通过基于睡眠呼吸监测获取的夜间心肺信号进行聚类分析,旨在评估不同睡眠呼吸障碍表型对PAH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连续纳入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右心导管术并确诊为PAH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夜间睡眠呼吸监测并收集了相关的心肺生物信号。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PAH患者进行分类,并使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不同聚类与临床恶化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与临床恶化高风险聚类相关的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在386例PAH患者中,46.6%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4.7 ± 17.0岁。聚类分析识别出三种不同的PAH患者聚类:聚类1(182例,占47.2%)患者在睡眠期间几乎无睡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维持正常;聚类2(125例,占32.4%)患者主要表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但无明显低氧血症;聚类3(79例,占20.4%)患者特征为OSA并伴有持续严重的低氧血症,表现为T90(SpO2低于90%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升高。

在中位随访15个月内,共有68例患者(17.6%)发生了临床恶化事件,其中32例(占12.8%)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聚类1,聚类3是临床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风险比:1.96,95%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1.08~3.56,P=0.027)。在聚类3中,临床恶化事件风险(26.6%)显著高于聚类1(12.6%)和聚类2(19.2%)(log-rank 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聚类3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 1.01,95%CI: 1.00~1.02,P=0.004)。

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在PAH患者中,基于心肺生物信号的聚类分析可区分出三种不同的睡眠呼吸障碍表型。与聚类1(无睡眠呼吸障碍)和聚类2(存在OSA但低氧血症程度较轻)相比,聚类3(OSA伴有严重夜间低氧血症)的患者有更高的临床恶化风险。仔细评估PAH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及夜间低氧的严重程度,或有助于预测不良预后和危险分层。

近日,此项研究的完整成果以原创性论著形式刊登于Sleep Medicine杂志(JCR Q1),阐明了不同睡眠呼吸障碍表型在PAH病情进展中的重要角色。继此文发表后,美国同行学者在J Am Coll Cardiol杂志刊登了类似结论的研究,黄志华医生与柳志红教授等人发表了同期述评文章“Probing Sleep-Related Hypoxia’s Impact on RV Dysfunction and PAH Survival: Uncertainties Clarified”,与国际同行共同探讨了夜间低氧血症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障碍及其不良预后的影响,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倡导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科学探索。

图1.黄志华医生在“国际最佳壁报奖”交流环节中汇报研究成果

图2.ACC.24“国际最佳壁报奖”获得者名单及合影(黄志华医生右一)

图3. 黄志华医生汇报柳志红教授团队肺血管疾病领域研究成果

图4.黄志华医生与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席Prof. B. Hadley Wilson教授交流合影

专家简介

柳志红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呼吸与肺血管疾病中心主任。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科会员(FACC),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理事长,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肺动脉高压质控工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中国老年医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心肺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常委兼心血管学组组长,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心肺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等有关肺动脉高压、肺栓塞、睡眠呼吸障碍相关课题20余项,主持、参加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16项。发表论文36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80篇),作为通讯/共同作者发表的著作被24部国际指南/共识/声明等指导性文件引用。个人H-指数25。

黄志华 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内科在读博士,师从柳志红教授。

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医师和研究者(ACC-FIT)。入选2023年度中国优秀博士研究生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林岛”学者计划。第72届诺贝尔奖(医学/生理学)获得者大会-青年科学家参会者(中国共29名入选)。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32届长城青年医师奖、优秀住院医师规培学员、优秀高年级企业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共一作者在JACC、AJRCC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及述评15篇;参加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等国际学术会议9次;曾获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亚洲大会最佳壁报奖、202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Travel Award、首届协和-牛津暑期学校Best Flash Talk。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书著(兼学术秘书)《血栓与出血性疾病-基础与临床》、《肺动脉高压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曾承担省级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 Huang Z, Duan A, Luo Q, Liu Z. Probing Sleep-Related Hypoxia's Impact on RV Dysfunction and PAH Survival: Uncertainties Clarified?. J Am Coll Cardiol. 2024;83(11):e107.

2. Lowery MM, Hill NS, Wang L, et al. Sleep-Related Hypoxia,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Group 1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J Am Coll Cardiol. 2023;82(21):1989-2005.

3. Huang Z, Duan A, Zhao Z, et al.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patterns and prognosis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nocturnal cardiorespiratory signals. Sleep Med. 2024;113:61-69.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