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公时代”,是一个概念,时间是从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始,到周公致政成王直至去世结束。
正规史书上并没有这一概念,古来史家都把这一段时间划到周成王统治的时间,这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一时期,周成王并没有真正执政,全都是由周公代为行政的,况且,这一时期又是周朝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整个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奠基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因此草率地将这一段时间定为成王的统治时期是不严谨的。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周公的大布局吧。
一、重新大分封
在三监之乱中,周武王的分封格局被战争冲散,几乎可以说是七零八落。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又重新主持了大分封。
1、分封康叔于卫国。
卫国是在商墟上建立起来的,周公把自己的小弟康叔分封于此,让他统领殷民七族,这七族殷民大多是手工业者,便于统治。
当时的卫国面积很大,土地肥沃,并且有八师的军队驻守,是一个大国。
可见经过武庚的叛乱,周王室对于殷民旧族的统治是非常谨慎且严密的。
2、分封姜子牙于齐国
把成王的外公、周王室的外戚姜子牙分封到遥远的齐国,都营丘(今淄博),并且给了姜太公“专征专伐”的权力。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传
当时的规矩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齐公姜子牙却可以“专征专伐”,不用请示天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当时的现实原因导致的。
当时的齐国远离中原,深处东夷故地,反抗力量十分强大,如果不给齐公这个权力,齐国在东方很难立足。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就封的时候,东方的莱夷与齐国争地,齐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平灭了莱夷。
3、分封周召公与燕国
燕国的首都在蓟(今北京),把召公分封在这里主要有两个用意。
一个是可以切断北方的孤竹国和中原殷商旧族的联系,这个孤竹国是和殷商同姓的一个属国,是叛乱的隐患所在;第二个就是燕国也可以保持和肃慎的联系,肃慎是很久之前就跟随周国的属国,是个很可靠的北方盟友。
4、分封微子启于宋国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三监之乱的时候,微子启并没有参加,所以周公这个时候又把微子启拉出来,大打道德牌。在当时有个传统,那就是“灭国继祀”,也就是你可以把人家的国家灭了,但是你不能断了人家的祭祀,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周室被三监之乱搞怕了,对一向亲周的微子启也不是很放心,于是在宋的西边封了一个小国叫“杞”,是夏禹的后代;又在西南封了个“陈”国,是舜的后代,牢牢看住宋国。
通过再次大分封,周公建立了周朝统治的基本格局,这次分封规模很大,而且很特别——分封的71个封国里,姬姓贵族占53个,占了将近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儒效》
因此,周公的分封和武王的分封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二、营建成周
成周,就是洛邑。
营建成周这个想法,在武王的时候就有了。
当时武王睡不着觉,告诉周公:“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然后武王就萌生了营建新都的想法,武王曾经派人多次考察,最终认为伊、洛二水之地的“有夏之居”最适合定为新都。
但是武王还没有付诸行动就去世了。
周公东征回来后,为了加强东方的统治,也迫切地感觉到需要在东方营建一个新的都城。
周公先是派周召公去伊洛“相宅”。
史书记载: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这里的“四方入贡,道里均”,也隐藏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王师讨逆,道里均”。
翻开地图册,我们不禁惊叹于周武王眼光的毒辣,从洛邑出发,沿着黄河可以直达殷商故地——朝歌;沿着洛水,可以直达齐、鲁;沿着汝、颍二水,可以直达徐夷、淮夷。真乃是四方交通之要道啊!
选好了地址,洛邑就在周公的主持下迅速营建起来了。
新都城的规模很是宏伟,《逸周书—作雒解》中这样形容新都城
掘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
放在世界上来说,洛邑也是的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三、制作礼乐
周公是一个熟悉商朝历史的人,所以,鉴于商朝的“九世之乱”,周公看到了兄终弟及的弊端,进而创造了“嫡长子继承制”。
为了配合嫡长子继承制,周公又在社会上建立一整套的尊卑秩序,这就是礼;在日常中的规矩叫做礼,在祭祀或者大事上的规矩,就叫做乐。这便是礼乐制度。
在西周,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是配套使用的。
其中,宗法制、分封制是上层建筑,井田制是经济基础,而礼乐制度起着辅助和调节的作用,属于文化范畴的政治制度。
重新大分封、营建成周、创制礼乐,周公完成了这三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也奠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就周朝本身而言,周公的政治布局为其奠定了八百年的国运;而就整个中国历史而言,周公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今天的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可以体会到宗法制的残余。
这场政治布局也耗尽了周公的精力,在致政成王两年后,周公就去世了。
一代周公就这样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