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时期著名书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传世经典绘画艺术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5-28 00:27:02

金代时期著名书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传世经典绘画艺术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东晋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金为女真族,在我国黑龙江、长白山一带。建于哈尔滨市阿城区。自乌蒙乃起开始强盛。至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为王,更加强大,打败契丹。1115年,阿骨打称帝,定国号金,灭辽。1127年,攻入汴梁,虏徽、钦二帝,宋南渡,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即为金人统治。金自立至亡,经历近120年。这个由渔猎为生的女真人所建立的王朝,在蒙古与宋朝的对峙中治世119年,最终殆亡于宋蒙的合谋,没入荒烟,遭人遗忘。

女真贵族在吸收汉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金主完颜亮、完颜允恭和皇族完颜璹、等皆以能诗擅画著称,都是金代皇族和帝王画家。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喜延接儒生,为人“英锐有大志”。中国历史上最为荒淫残暴的帝王之一,但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金显宗(1146—1185)女真名完颜胡土瓦,是金世宗完颜雍第二子,好文学,工诗善画,尤工画人、马及墨竹。

完颜璹在正大初年(1224)封密国公,与金代著名文人赵秉文、杨云翼、雷渊、元好问、李汾、王飞伯等交往。亦善北宋文同等开创的文人墨竹画,家中所藏书画极多。宣宗完颜珣南迁时,他把所有的书画都带到汴梁,可见他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可惜上述诸人皆无作品流传下来。

12世纪的金代疆域

金代也似宋和辽,在“秘书监”下设有书画局。局内有“直长一员,正八品,掌御用书画扎纸。都监,正九品,二员”。又在少府监下设“图画署”“掌图画镂金匠”。由于金代贵族更重视歌舞和手工艺品,所以也更重视装饰性绘画,即使在“裁造署”内,也“有绘画之事”,从这个角度讲,金代上层对绘画似乎更为重视。

金代宫廷内除本族画家外,更多地吸收了北宋画家及民间艺人。靖康之变,汴京被金兵洗劫,一部分画家被掳北去,宫廷藏画也多归金人所有,这对金代绘画的发展以相当大的影响。金代绘画的代表人物有王庭筠、武元直、王逵、杨邦基、张□、杨微、赵霖、宫素然等。他们的绘画,已不再是辽代绘画狩猎、放牧、军中征战等少数民族特征异常明显的题材,以及表现北方地域特征的草原和大漠风光,而是“幽竹枯槎”、“渔樵对话”、“山居老闲”等中原山水画尤其是文人画中常见题材和构图方式,可见金代贵族的汉化比辽代更进了一步。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大金国著名画家张瑀主要绘画作品

张瑀,金代画家,生平,生卒年都不详,画史无传。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赏析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绢本,设色,纵29cm,横129cm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卷画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文姬归汉的故事。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不加配景。人骑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并以众人护面避风之态与文姬挺立的身躯与坚定的面容相对比,衬托出她急切的心理状态和坚强的性格。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有吴道子遗风。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被学界认为是“稀世珍宝”。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局部之一

卷题“宋人文姬归汉图”,卷后左上款署:“祗应司张□画”,“张”下一字漶漫不晰,郭沫若释为“瑀”字。据考证,“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置,系内府机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似清朝内府之造办处。由于宋朝无此机构,由此断定张瑀为金代宫廷人物画家。此图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系清高宗乾隆所书,画面近中处有乾隆题诗一首。

此图笔法简练劲拔,衣带飘忽。画蔡文姬及侍从等十余人骑马而行,有鹰、犬相随。另有一卷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即《金宫素然明妃出塞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构图人物皆与此相似,究竟两画是何关系,专家还存较大争议。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局部之二

本幅上钤有明万厉皇帝“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万厉之玺”等玺印。又有清梁清标及乾隆等清内府诸鉴藏印。曾经明内府、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蔡文姬为汉代蔡邕之女,汉末战乱中被掳至匈奴,居十二年。后曹操念其父无后,以金璧相赎归汉。《胡笳十八拍》相传为她所作。历代画“文姬归汉”的画家不少,多有象征,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绘。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局部之三

张瑀的画则不以为然,整幅取势,略去背景,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全卷共画12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开道,手中旌旗被大风吹拂后仰,马后跟随一匹小马驹,随后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名马夫挽缰,随后有一队人马为护送的各级官员,最后一人执马扬鞭断后追赶,右手中还有一只猎鹰,马下并有一只猎犬随行。

画面上沙尘迷漫,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中国画构图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细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金代著名画家张踽《文姬归汉图》局部之四

张瑀有着深邃的艺术造诣。其绘画技法特点是先用墨笔描绘,然后略敷淡彩,与相传唐代伟大画家吴道子的落笔雄劲丽敷彩简淡“轻拂丹青”的“吴装”一脉相承,又承继了唐代画马名手韩干,宋代杰出的绘画大师李公麟的优良传统。作者深得李公麟白描画法的精髓,而又能加以变通。

如果不注意色彩的话,画家的笔墨功夫很像是一幅精彩的白描画,其用笔雄健刚劲、挺拔流畅、精炼活泼、富于变化。笔势连绵不断,运笔如行云流水。整个画面无一笔疏忽,那怕是貂冠狐裘上的细如蛛丝的根根针毛,亦见笔力,一丝不苟。所画无论是人物、座骑,还是其他各种道具,无不形神兼备。如画骏马,笔墨并不多,却把马鬃那种蓬松摆动,马腿那种有力奔腾,表现得非常逼真。对于人物衣带系结关系、装饰花纹,也精心描画,交待得清清楚楚,笔简而意足。画家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肃认真,在运用线描来表现物象的神情意态和质感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画家把整个画面布置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相互呼应。小马驹、海东青(猎鹰)、猎犬的出现,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加了画面的气韵,使画卷更增添声色,说明画家精通历史,熟悉生活,特别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包括人们的衣着、发式、用具、坐骑的鞍鞯装饰等等,无不谙熟。画家把这些细节非常自然地再现在画面上,使整个画面既有历史真实感,又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文姬归汉图》不愧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名作,为研究金代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提供了极好的标本。

金代著名画家张瑀《明妃出塞图》赏析

金代著名画家张瑀《明妃出塞图》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文姬归汉图》卷描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大风沙中之情状。全卷共画12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护送的官员,并有小驹一匹、猎犬一只、鹰相随。

张瑀《文姬归汉图》中人物具体形态刻画也无不围绕对风的表现。卷首扛旗的旗手,头戴皮帽,缩颈蜷身,以袖掩面,只露出一双眼睛往一起聚集,呈半张状态。在风沙吹来的状态下,人的眼睛为防止风沙吹入,会自然觑成一条缝。

眼睛这一形态和身体动势的组合,十分传神。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北方生活的长期经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姬归汉图》中密集的七骑组合中,七人神态姿势各异,表现出的心境也是不同的。造型势态的巧妙运用对“传神”至关重要,从细节刻画到整体布局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势态的强化意识。画面上身着红衣的胡人官员,面貌异域特征明显,长长的胡须拉长了面部的基本形,老者眉头紧锁,眼角、眉角、嘴角下压,神情忧郁。整个队伍中只有他的马因缰绳后拽而欲前又止,一个前蹄悬在半空,给人一种迟疑之感。老者的势态让观者感到他对这一事件未来走向的不安。

张瑀《文姬归汉图》整体表现的是朔风的凌厉感,这是现实的苦寒的风,不同于传统中潇洒飞动和理想风神的形态。张瑀的用线体现了对汉绘画传统的吸收和变化,既有吴道子的风动之感,又有着李公麟线描的丝丝相扣、平和秀逸之意。线条起伏与形体关系结合紧密,而展现出的是强烈真实的塞北朔风。

《文姬归汉图》对传统人马行进图式和绘画语言有着高质量的承续。但东晋以来精丽儒雅一派的画风不能满足表达需要,画家根据所绘题材及北方少数民族的特有生活体验,对图式和语言进行推进。《文姬归汉图》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顾恺之、张萱、李公麟人马画的范式,也未被宫廷画的趣味羁绊。画家艺术探索的真诚与开放有力地克服了图式形成过程中的程式化倾向,而能溢出“规范”,开辟了淳朴强悍的人马画画风。

后端上方款署:“祗应司张□画”。“张”字下那个字,由于字小而又漫漶不清,实难确认。据郭沫若考证,认定为“瑀”字,按《金史》所载,“祗应司”为金代设置的内府机构,故可认定此图为金人所作,并从郭说,为金代画家张瑀的传世作品。关于此图的内容,或说为:“昭君出塞”。

本幅上钤有明万厉皇帝“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万厉之玺”等玺印。又有清梁清标及乾隆等清内府诸鉴藏印。曾经明内府、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金代,虽然战火不断,但是其绘画艺术却并没有中断。金代书画多传承宋、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还有所发展,如金代设立了画院,以供收藏历代的书画作品。

0 阅读:4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