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一直是皇权至上,所以说一个皇帝的好坏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古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皇帝,像秦朝始皇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们的名声响彻古今,但是也有些皇帝,功绩不小,却无法与这些明君齐名,这是因为他们的瑕疵,让他们的格局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一、刘秀
刘秀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放弃对西域的控制,当时匈奴人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西域。莎车国王延当过汉朝留学生,不肯归附匈奴,率领西域各国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匈奴强大,西域各国节节败退。公元18年,延驾鹤西游,死前告诫儿子:“要世世代代归附汉朝,不可违背。”其子康继位,照样“率傍国拒匈奴”。
公元29年,在莎车国王康的请求下,河西大将军窦融以朝廷名义封其为西域大都尉,西域各国都要听其号令。康死后,其弟贤继位,这时西域对匈奴的战争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所以康派使者来到汉朝,代表西域诸国请求归附,希望朝廷对匈奴用兵。刘秀不愿耗费国力跟匈奴一战,就没有答应。
公元41年,莎车王贤又派使者前来进贡,再次要求设置西域都护。时任大司空的窦融向刘秀建议,赐莎车王贤西域都护印绶。他的理由有二:一是莎车国一直忠于汉室,朝廷应该表示一下;二是让莎车王任西域都护,不费一兵一卒就可收复西域。刘秀觉得有道理,便颁赐西域都护的印信、绶带给贤,还赏赐了车辆、旗帜、黄金、锦绣等物。
没想到,当莎车使者返回至敦煌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敦煌太守裴遵向朝廷提出,“夷狄不可以假以大权”,否则将势大难制。因为莎车王贤一贯飞扬跋扈,经常欺压邻国,真的不适宜担任西域都护要职。所以刘秀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便出尔反尔,下令收回贤的印信、绶带。莎车使者不肯,裴遵派人强行夺回。
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莎车以及西域诸国对东汉王朝的态度。莎车王贤因此对东汉朝廷心生怨恨,可是他仍然假冒汉朝西域都护的名义,向西域各国颁发照会,各国全都表示服从。
后来,莎车王贤变得越来越骄横。公元45年,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个国家偷偷地各派王子入侍汉廷,进献宝物。他们哭诉莎车王再西域横征暴敛,恳求汉朝另派一个西域都护。但是,刘秀再次拒绝了西域诸国的请求,而且还把各国送来的人质都送回去了。
公元47年,莎车王贤攻破鄯善国、杀死龟兹王。鄯善王安迫不得已,再次上书刘秀:“请允许我再次派世子入朝,请求皇上派遣西域都护。如果皇上不答应,我们只好投降匈奴了。”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秀还是没答应,说实在是爱莫能助。于是,鄯善、车师等国再次依附于匈奴。随后龟兹、焉耆、姑墨、 尉犁等也步其后尘,纷纷归附匈奴,这样西域大半落入匈奴之手。
刘秀在对外政策上相对保守,没有像秦始皇或汉武帝那样开疆拓土。虽然,刘秀放弃西域在当时有一定道理,但客观来看,刘秀还是太保守,因为汉朝完全可以不用出兵,只需要安排一合适的西域大都护人选,整合西域诸国的力量,一是可以牵制匈奴,二是为以后收复西域打下基础。
二、隋文帝
隋文帝精明强干,经过多年苦心经营,以北周外戚身份,从周静帝宇文衍手中夺取北周政权,登基称帝,建元开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朝代—— 隋王朝,他一举剪灭盘踞在江南一隅的南陈王朝,实现了国家统一,揭开中国历史上的崭新一页。
做皇帝能做到这般地步,当然是非常不简单,非常不容易,乃至非常了不起。但是,距离“圣明”,恐怕还有一段路。这个差距,就是缺乏真正的睿智,缺乏超越的境界。隋文帝勤政励治,夙夜匪懈,是优点的同时,也是一种明显的不足。他过于勤奋,大包大揽,模糊重点,忽略关键,结果就是锱铢必较,买椟还珠。他只汲汲于事务性的细节,而轻忽了战略性的大体。
正因为隋文帝政治格局过于狭隘,其个性上“至察则多疑于物” ,故他在骨子里往往很难真正信任臣僚,时刻加以提防,生怕人家对自己有所隐瞒和欺骗。于是他就忍不住经常暗中派遣亲信到地方上探究情况,侦察动态,了解吏治得失。更可怕的是,他还热衷暗设圈套,挖下深坑,引诱官吏见利忘义,主动上钩。如经常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贿,发现有受贿者,必加严惩,处以极刑,“无所宽贷” 。
这样的政治格局,这样的施政风格,当然无法调动臣下的积极性。为躲避无妄之灾, 大家都觉得干事容易出问题,不干活反而安然无恙,所以就合情合理地选择置身事外,束手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隋文帝不信任官吏,当然也不会放心民众。他虽然关心民众的生活,但是从内心深处是非常惧怕民众犯上作乱的。为防止出事和动乱,他严禁民间私藏“大刀长槊”一类兵器,连大一点的船只都要加以没收。民众在这样的政治氛围里生存,当然是举手投足,处处提心吊胆,讲话发言,时时战战兢兢了!
隋文帝的节俭,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作为皇帝,能做到俭朴节约,当然要远比荒淫奢侈来得好。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节俭虽是美德,但也不宜将它强调、夸张到极端的地步。他在本人节俭的同时,也舍不得让老百姓过上较为富足舒服的日子,紧紧地守着国家的财富,死活不让肥水外流。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还是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并没有能够分享国家经济发展与繁荣所带来的成果。甚至在民众遭遇灾荒、生活难以为继时,隋文帝也不愿赈灾抚恤。
因为隋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以他的政治格局也直接关系着隋朝的政局发展,决定着隋朝的国祚延绵。很显然,他的政治格局影响了他的视野、他的识见,从而也影响到他的判断、他的决策。所以,在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表象背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隐藏着致命的问题。最终导致隋王朝短短30余年即走向崩溃,走向覆亡。
三、晋武帝司马炎
公元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开创晋朝。司马家族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实现夙愿,黄袍加身成为天下之主。晋朝成立初期,司马炎励精图治,任选贤能,西晋国力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天下百姓刚刚经历了持续数十年的三国纷争战乱,好不容易熬到江山一统,新朝建立,西晋的成立可谓顺应天意民心,符合历史潮流。
乍一看,晋武帝司马炎不是一个昏庸之君。他在位二十多年,击灭东吴,彻底完成天下统一,结束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战乱纷争。他“劝课农桑”,抚恤百姓,轻薄徭役,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胸怀博大,从谏如流,重用贤明之臣,有人称赞他“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但是,这些只是表象。晋武帝在任期间,接连犯了两大错误,每一条都严重动摇西晋根基,为西晋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第一条错误就是实行“分封制”。司马炎对司马家族的无论叔伯长辈、还是兄弟子侄,来了一次“地毯式封王”,登基第一年一口气封了27个王。
司马炎的本意,是想“广封诸王,屏藩王室”,让西晋军政财权都掌握在这些同属司马家族的亲支近派中。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分封各地的诸侯王们,陆续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人人都私心满腹,想凭借实力问鼎皇权,彼此之间你争我抢,明争暗斗,最终掀起“八王之乱”,导致西晋陷入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内战。
司马炎的第二个错误,是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除去夭折者5人,成年者有21人,其中不乏才能卓越之人。司马炎登基之初,就非常草率地把次子司马衷定为皇储。遗憾的是,这个司马衷脑子有问题,智力低下,根本不具备做一个皇帝的水准。
这个决定对于晋朝是一个转折点。把这样一个堂堂大国交给司马衷管理,后果可想而知。司马衷登基后完全沦为傀儡,任由皇后贾南风专权,权臣乱政却毫无办法,使得西晋迅速衰落。由此可见,毁掉西晋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炎自己。
司马炎的短视目光,使得西晋昙花一现,公元266年成立,公元316年灭亡,仅仅存在了50年,就在内忧外患中轰然崩塌。西晋短命的原因一言难尽,人们往往会将问题根源归结于晋惠帝、贾南风等人,实际上,晋武帝本人看似英明实则昏庸,正是他的两大失误,导致了西晋的覆灭。
其实,一个有格局的领导其实很难寻觅。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心智模式,这些模式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态度和行为。要提升格局和品格,需要超越这些限制并接受新的观点和观念。所以嘛,格局不是那么好提升的,所以也造成了思维受限哦。
你应该代入当时时代的老百姓来看。你用现代上帝视角,岳飞都成破坏民族团结了
隋文帝除秦始皇外排二的皇帝
他们又没学习现代文化,不然把漂亮和小日子干下来那就叫雄才大略了。
别要求那么高了,你以为古代皇帝个个有卫星导航,有世界地图?很多人都是没老纳这样的文化水平,也没地理知识。能把汉朝治理好,交给下一代就是好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