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军阀下辖6个军团,控制了10个省,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俊杰评趣事 2024-11-04 13:49:29

【引言】

世人皆知张作霖是奉系军阀的老帅,却鲜有人知这位从马贼起家的"东北王",如何在短短十余年间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事集团。当他带领东北子弟兵跨过山海关时,谁能想到这支部队最终会发展到控制十省之地,拥有6大军团的规模?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支部队不仅有陆军,还建立了自己的空军和海军。在民国军阀混战的年代里,为何奉系军阀能够快速崛起?他们又是如何从最初的几万人发展到40余万大军的?这支横跨东北、华北与江淮的军事力量,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军阀的起源与发展

1894年的甲午战争,彻底暴露了清朝军队的腐朽。在日本新式军队面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军节节败退。这场战争不仅让清廷赔款白银2.3亿两,更让朝廷意识到军事改革势在必行。1895年,光绪皇帝下诏筹办新军,袁世凯被任命为小站练兵处总办。这支新军采用德国军事制度,配备克虏伯火炮、毛瑟步枪等现代化武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具有现代军事体系的部队。

随着新军改革的深入,各省督抚纷纷仿效,组建地方新军。1904年,奉天省也开始组建新式部队。当时的东北地区,除了驻防八旗和绿营兵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团练、马队和游勇。这些武装力量多为地方豪强所控制,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奉系军阀核心的张作霖部。

1906年,清廷颁布《练兵处章程》,要求各省将团练、马队等地方武装整编为巡防营。正是这次整编,为后来的奉系军阀提供了合法的军事体系。张作霖的马队被编入奉天巡防营,这支部队成为了日后奉系军阀的雏形。与此同时,清廷还在奉天设立讲武堂,培养军事人才。许多后来成为奉系军阀骨干的将领,如张学良、郭松龄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的统治迅速瓦解。各地新军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但在东北,情况却有所不同。奉天巡防使赵尔巽选择了观望,使东北地区暂时维持着相对稳定。这个时期,张作霖抓住机会,通过剿匪立功,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为了笼络东北势力,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省27师协统,这是奉系军阀第一支正规军事编制。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去世,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迅速削弱。各地军阀乘机割据,相互争斗。在这种局势下,奉天督军张作霖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他先是控制了奉天省的军政大权,随后通过收编其他地方武装,建立起了一支以奉天27师为核心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不同于其他军阀,它保持了严格的军事纪律,并注重现代化建设。张作霖从日本购买武器装备,聘请军事顾问,为部队培训军官,逐步打造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集团。

到1918年,奉系军阀已经在东北地区站稳脚跟。他们不仅控制了军事力量,还掌握了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大权。这为后来奉系军阀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样一支起源于清末新军改革的部队,最终发展成为了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要军事力量。

二、奉系军队的扩张之路

1919年初,奉系军阀开始了对东北地区的全面控制。这一年,张作霖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先后收编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地方武装。当时的黑龙江省由鲍贵卿控制,吉林省则在孟恩远手中。张作霖采取了怀柔与威慑并用的策略,在不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成功将这两支部队纳入奉系军阀的指挥体系。

随着三省统一,奉系军阀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原本分散的部队被重新编组,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这次整编将军队划分为步兵、骑兵、炮兵三个主要兵种,并成立了专门的训练营,统一军纪和作战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奉系军阀在整编过程中保留了骑兵部队,这在当时的军阀中并不多见。这支骑兵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0年,奉系军阀首次尝试向关内扩张。当时的直系军阀势力范围包括京津地区和华北平原。奉系军阀认为时机已到,遂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然而,这次进攻暴露出了奉系军队的诸多问题。首先是装备落后,与直系军阀相比,奉军缺乏重型火炮和机枪。其次是战术指挥上存在不足,部队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在山海关外的一场关键战役中,奉军因为通信不畅,导致各部队未能协同作战,最终被直系军队各个击破。

这次失败让奉系军阀痛定思痛。在随后的两年里,张作霖下令进行了全面的军事改革。首先是加强军事工业建设,在沈阳、抚顺等地建立军工厂,生产步枪和弹药。其次是改进军队训练方式,聘请日本军事教官对军官进行培训。同时,还派遣军官赴日本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的军事理念和技术。

1922年,重整旗鼓的奉系军队再次向关内进军。这一次,他们准备更加充分。新式的通讯设备保证了各部队之间的联络,改进后的作战计划也更加合理。在关键的长城一线,奉军采用了多路并进的战术,成功突破了直系军队的防线。这次胜利不仅让奉系军阀控制了热河、察哈尔两省,还打开了进军华北的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战役中,奉系军阀展现出了不同于其他军阀的特点。他们严格执行军纪,禁止部队扰民,并在占领区建立了完整的军政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不仅赢得了地方民众的支持,也为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此外,奉系军阀还注重与当地势力合作,通过收编地方武装扩大自己的实力。

到1924年,奉系军阀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河北北部。他们不仅拥有了数量可观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还建立起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这支部队在编制上更加规范,作战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正是这些改革和进步,为奉系军阀后来的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基础。

三、军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922年,当奉系军阀意识到军事装备的重要性后,立即着手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这一年春天,在沈阳城南的满铁附属地旁,第一座现代化兵工厂破土动工。这座被命名为"东北兵工厂"的工业基地,成为了奉系军阀军工体系的核心。工厂分为三个主要车间:枪械制造车间、弹药生产车间和修械车间。初期,工厂主要生产七九式步枪和相应口径的子弹,日产能力达到100支步枪和10000发子弹。

为了确保技术水平,奉系军阀从日本聘请了多名军工专家。这些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人员。到1923年底,东北兵工厂已经能够独立生产机枪和迫击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厂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东北寒冷气候的特制润滑油,解决了武器在低温环境下容易卡壳的问题。

1924年初,奉系军阀开始着手建立空军。在日本武器商的推荐下,他们购买了6架中岛式教练机和2架战斗机。同年4月,在沈阳郊外建立了东北航空学校。这所学校采用日本的培训体系,第一期招收飞行学员30名。学校不仅配备了专门的飞行跑道,还建有维修车间和气象站。到1925年底,东北航空学校已经培养出了第一批合格的飞行员,其中包括后来成为东北空军主力的王光鼎、高志航等人。

同期,奉系军阀也开始重视海军建设。1924年下半年,他们在旅顺设立了海军基地,并从日本购买了两艘巡逻艇。这支初具规模的海军力量主要负责渤海湾和黄海北部的巡逻任务。1925年,又在大连设立了海军学堂,开始培养海军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奉系海军虽然规模不大,但装备精良,所有舰艇都配备了无线电通讯设备。

1925年是奉系军工体系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在抚顺建立了第二座兵工厂,专门生产火炮和炮弹。工厂引进了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技术,能够生产75毫米野战炮和山炮。同时,在哈尔滨设立了军需被服厂,负责生产军服、皮靴等军用物资。这些工厂的建立,使奉系军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

到1926年,奉系的军工体系已经颇具规模。三个主要兵工厂的月产能力达到:步枪3000支、机枪50挺、野战炮10门,以及相应的弹药。空军拥有各类飞机20余架,并建立了专门的维修基地。海军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和后勤保障能力。这个军工体系不仅保证了奉系军队的装备需求,还为其军事实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奉系军阀在发展军工产业的同时,也注重技术创新。他们在沈阳建立了军事技术研究所,专门研究改进武器性能。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适合东北地区作战的特制炮弹引信,并改进了机枪的散热系统。这些技术创新为奉系军队在后来的战斗中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四、军事训练体系的完善

1924年秋,奉系军阀在完善军工体系的同时,也开始全面改革军事训练体系。首先在沈阳设立了东北讲武堂,这所军事学校采用新式教育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军事训练。学校分为步兵、炮兵、骑兵三个科系,每个科系都配备了专门的训练场地和教具。特别是炮兵科,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射击模拟器,使学员能在室内进行炮击训练。

东北讲武堂的课程设置也极具特色。除了军事理论和战术训练外,还开设了外语、地理、数学等基础课程。每周还安排了两次实弹射击训练,这在当时的军事院校中是很少见的。学校还特别重视夜间作战训练,每月都要进行至少一次夜间演习。这种训练方式为奉系军队培养了大批能在复杂环境下作战的军官。

1925年春,奉系军阀在辽阳建立了军官进修学校。这所学校专门负责在职军官的培训,每期训练时间为三个月。学校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新式武器使用、战术指挥和参谋业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开设了通信课程,教授无线电报和战地通讯技术。这些课程的设立,大大提高了奉系军队的指挥效率。

同年夏天,在长春设立了军事地图测绘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专门的测绘人才,为军事行动提供地图支持。学校配备了最新的测量仪器,学员不仅要学习测绘技术,还要掌握地形分析和军事地理知识。到1926年,这所学校已经完成了东北地区主要军事要地的详细地图绘制工作。

1925年冬,奉系军阀开始在各部队推行统一的训练标准。首先是制定了《步兵训练大纲》,详细规定了从新兵训练到战术演练的具体要求。大纲特别强调实战训练,要求部队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实弹射击训练和两次战术演习。同时,还规定了严格的体能训练标准,包括负重行军、野外生存等科目。

1926年初,奉系军阀在抚顺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兵种训练基地。这个基地主要培训工兵、通信兵和装甲兵。基地内建有桥梁架设场、通信训练场和坦克驾驶场。特别是坦克训练场,模拟了各种地形条件,使装甲部队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作战需要。

到1926年底,奉系军队的训练体系已经相当完善。从新兵到高级军官,都有相应的训练机构和标准化课程。这种系统化的训练使奉系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协同作战能力方面,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这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训练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实战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每次战役结束后,参战部队都要提交详细的战斗报告,总结经验教训。这些经验被整理成教材,用于改进训练内容。比如,在1926年的直奉战争中,奉系军队发现了城市巷战的重要性,随即在训练中增加了相应的科目。

五、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

1923年初,奉系军阀开始着手建立现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这项工作首先从运输系统的改革开始。在沈阳设立了军需运输总站,下设六个分站,分别位于长春、哈尔滨、吉林、抚顺、铁岭和锦州。这些运输站都建在铁路枢纽附近,并配备了专门的军用月台和仓储设施。运输总站还组建了专门的运输队,配备了美制福特卡车和日产运输车,保证了军需物资的及时调运。

1924年,奉系军阀建立了完整的军需仓储网络。在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共设立了十二个大型军需仓库。这些仓库采用了先进的仓储管理制度,物资按照种类分区存放,并建立了详细的出入库登记制度。特别是在沈阳的中央军需仓库,采用了当时最新的防潮技术,确保火药和弹药的安全储存。仓库还配备了专门的防火设施和警卫部队。

同年秋天,奉系军阀开始重视军医体系的建设。在沈阳设立了陆军总医院,这是一所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医院不仅有外科、内科等基础科室,还专门设立了战伤救治中心。医院配备了X光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并从日本聘请了多名医学专家。同时,在各师团也设立了野战医院,配备了机动手术车和专门的伤员运输车队。

1925年春,奉系军阀建立了军需物资生产基地。在东三省各地建立了被服厂、皮革厂、罐头厂等军需工厂。这些工厂不仅为军队提供日常用品,还生产战时必需品。特别是哈尔滨的军需被服厂,专门研制了适合东北气候的棉衣和皮靴,大大改善了士兵在寒冷天气下的作战能力。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奉系军阀在1925年下半年开始建立军粮供应体系。在各驻军地区设立了军粮收储站,负责粮食的收购和储存。这些粮站都建有现代化的粮仓,采用科学的储粮方法,确保粮食不会发霉变质。同时,还建立了军用面粉厂和军用大米加工厂,保证了军粮的加工供应。

1926年初,奉系军阀开始注重军需维修系统的建设。在主要军事基地设立了装备维修厂,负责武器装备的维修保养。这些维修厂不仅能修理普通枪械,还能进行火炮和机械车辆的大修。维修厂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建立了零配件供应网络。特别是沈阳的中央修械厂,具备了生产简单零件的能力。

到1926年底,奉系军阀的后勤保障体系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物资运输到医疗救护,从装备维修到粮食供应,都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层级分明,各个环节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支持军队的作战需求。与其他军阀相比,奉系的后勤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东北严寒地区的特殊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6 阅读:4595
评论列表
  • 2024-11-09 05:14

    小六子的能力和张作霖没法比啊!

  • 2024-11-10 14:18

    对平台追责

  • 2024-11-13 20:29

    郭松龄反奉以前,张作霖的兵力没有50万也有30万,虽然战斗力跟日本比起来弱了一点,但跟中国其他军阀比起来强上不少,而且还有自己的兵工厂,这个兵工厂生产能力一个月可以生产两个营的单兵装备。

俊杰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