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山西大同,背后隐藏着什么?

浩博评过去 2024-09-13 12:34:44

1、

边境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

中原王朝强盛时,汉家儿郎们持利剑、骑骏马出塞数千里,斩将夺旗追亡逐北,留下“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的典故,也留下“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的词章。

中原王朝衰落时,游牧部族则南下入塞,攻城略地杀人盈野,给定居农耕的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也给后人留下五胡乱华、两脚羊的惨痛记忆。

这些边境战争虽然纷繁复杂,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游牧部族活跃在蒙古草原,中原王朝定居在平原,两者的分界线便是万里长城。

当游牧部族和中原王朝爆发边境战争时,往往是在万里长城一线寻找几个容易进出的门户要地,集中兵力猛烈进攻,胜则向前扩大战果,败则退回本部,等待下一次机会。

这些容易进出的门户要地,自西向东是甘肃张掖、宁夏、陕西榆林、山西大同、北京、辽宁沈阳。

其中的重中之重,事关游牧部族和中原王朝百年国运的门户要地,便是山西大同。

最近《黑神话·悟空》爆火,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小西天、鹳雀楼等山西的旅游景点也迎来一波泼天富贵,趁此机会,我就和大家聊聊山西大同吧。

2、

大同第一次隆重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是在汉朝初期。

秦始皇消灭六国以后,便命蒙恬统兵三十万出塞,驱逐匈奴七百里,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试图隔绝匈奴和大秦的关系,保护一方安宁。

但随着秦始皇驾崩,秦二世便逼扶苏和蒙恬自尽,命王离统帅这支精锐军队奔赴巨鹿,结果被项羽彻底摧毁。紧接着,项羽和刘邦爆发了楚汉战争,长城一线更加没有重兵防守,匈奴的冒顿单于趁机南侵,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

“西击走月氏,南并娄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威服诸国。”

公元前200年,刘邦封的韩王信叛逃匈奴,曼丘臣和王黄等人拥立赵国后裔赵利为王,背靠匈奴和汉朝为敌。匈奴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继续深入,兵锋直抵晋阳,威胁汉朝腹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决定,北伐匈奴。

和坊间流传的屈辱战败不同,刘邦此次北伐是成功的。他统帅三十二万汉军北上,自晋阳一路反推至平城(大同),每战必胜,只是因为推进的速度太快,汉军主力跟不上,冲在第一线的刘邦才显得轻兵冒进,被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

“汉兵击之,匈奴辄败走,已复屯聚,汉兵乘胜追之。”“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於白登七日。”

就这,冒顿单于用了整整七天都没有啃下来,被迫接受了陈平的建议,放开包围圈的一角,给双方留了一份体面。

汉朝的边疆,就此恢复到长城一线。

汉高帝刘邦在大同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六十年后,将由汉武帝刘彻提拔的卫青、霍去病来完成。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详细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出塞路线:

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元朔元年,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元朔二年,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元朔五年,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元朔六年,大将军青出定襄。月余,悉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元狩四年,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汉朝初期,雁门郡和代郡共治大同,上谷郡管辖河北张家口一带,云中郡和定襄郡则共治内蒙古的呼和浩特。

这就意味着,大同不仅是汉朝、匈奴交锋的焦点,更是卫青出塞立功晋升为大将军的里程碑、霍去病远征两千里进而封狼居胥的起点。

刘邦在大同遭遇“白登之围”,霍去病自大同出发封狼居胥,大同,就这样做了汉朝讨伐匈奴的接力棒。

汉家儿郎能够自大同深入草原,那么草原的游牧部族,自然也能进入大同。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并州刺史刘琨为了讨伐汉王刘渊,非常倚重代北的拓跋鲜卑。

公元310年,拓跋鲜卑的酋长拓跋猗庐出兵,助刘琨击败刘渊的两支军队,刘琨向洛阳上表,请求封拓跋猗庐为大单于。但拓跋猗庐不满意,要求刘琨割让娄烦、马邑、阴馆、繁畤、崞等五县。

刘琨没有制衡拓跋猗庐的力量,只能同意割让。

从此以后,拓跋鲜卑便离开草原,到长城以南、雁门关以北定居,把现在的大同、朔州都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次割让领土,为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奠定基础。

因为那片地方靠近草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战马,拓跋鲜卑得以组建强悍的骑兵。而经雁门关、宁武关一线南下,拓跋鲜卑可以直扑晋阳,横扫并州。自北岳恒山、灵丘、广昌东进,可出紫荆关,威慑幽州和冀州。

一旦攻占并、幽、冀三州,拓跋鲜卑便有了“坐镇代北、背靠草原、垂头中国”之势。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便击败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完成这一任务,然后定都平城,即皇帝位,正式开创北魏王朝。

拓跋珪,即北魏的道武帝。

到了其孙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更是击败柔然、赫连夏国、河西王沮渠牧健、北燕、刘宋,建立起北至草原、南至淮河、西至敦煌、东至辽东的胡汉二元帝国,雄踞北方。

这一切的起点,便是刘琨割地借兵。

做为第一次控制如此广袤疆土的鲜卑王朝,北魏打江山难,治江山更难,而其中最难的问题是,鲜卑贵族如何借用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和信奉儒家的门阀士族抗衡?

而且长达百年的血腥战乱,导致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非常渴望有一种精神力量,安抚他们千疮百孔的精神世界。积极进取的儒家,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和试错,佛教和道教,便成为北魏贵族和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公元460年,高僧昙耀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支持下,在大同的武州山开凿石窟,并依照北魏五位皇帝的面容,凿出五座大佛像。

这样一来,北魏皇帝便和佛教融为一体,信众礼佛等于参拜皇帝。可能在文成帝拓跋濬看来,北魏皇权自此可以和佛法共存,万年不朽。

“云冈石窟”,就此拉开帷幕。

因为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一度尊崇道教,于是在公元491年,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在北岳恒山一侧修建玄空阁,用做天师道长寇谦之的道场。

寇谦之曾留下遗训:“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于是玄空阁便建在恒山的山腰,介于天地之间。而玄空阁的不远处,就是北魏骑兵出紫荆关、征服幽冀的必经之路。

如此,玄空阁便有了“身居九天之上,俯瞰万丈红尘”之意。

玄空阁,即悬空寺的前身。

3、

唐朝初期,汉朝的大同故事又重演了一遍,但这次历史重演,上限极高、下限极低。

公元617年,隋朝的马邑郡鹰扬府校尉刘武周,集合马邑将领诛杀太守王仁恭,自称马邑太守。随后,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陆续攻取雁门郡、娄烦郡、定襄郡,在代北大地上建立政权,号称定杨可汗。

马邑郡和雁门郡,分治现在的大同、朔州、忻州。娄烦郡,即现在的忻州一部分。定襄郡,治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和曼丘臣、王黄、匈奴一样,刘武周和突厥得到代北,也要以此为前进基地,南下太原进而经略中原。

公元619年,刘武周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统帅两万兵马南下,一路攻破榆次、介州、太原、晋州(临汾),太常少卿李仲文、尚书右仆射裴寂、齐王李元吉接连败退,宋金刚的兵锋直指长安。

新建的唐朝,遭遇一场生死危机。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秦王李世民向李渊请战,统兵三万进驻绛州(运城)柏壁,半年间用尽各种手段,耗尽宋金刚的耐心,然后发起突然袭击,一路追至汾州(晋中)的雀鼠谷,大败宋金刚。

经此一战,刘武周元气大伤,和宋金刚一起投奔突厥,不久后,宋金刚想回上谷、刘武周想回马邑,结果被突厥派兵追杀。

枭雄落幕,河东归唐。

再过十年,即公元629年,已成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统兵十余万讨伐突厥。

定襄道、通漠道、大同道、恒安道,都在大同及其周边地区。

次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兵自马邑出发,进驻恶阳岭,并趁夜色袭破定襄的大利城(内蒙古和林格尔),逼突厥的颉利可汗远遁铁山(阴山以北)。同一时间,李世勣出云中,在白道(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大破突厥。

取得第一阶段的战果以后,李靖和李世勣在白道会师,合兵一处,并以苏定方为前锋,奔袭铁山,一战击破颉利可汗,斩首万余级,俘虏男女十余万口、牲畜数十万头。

此战过后,大唐把万里草原纳入治下,声威远播漠北。

可以说,唐朝能立足中原、唐朝之所以称为“大唐”,大同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

但唐朝的大同故事,仍然没有结束。

公元808年,吐蕃怀疑依附于它的突厥沙陀部有二心,准备离开吐蕃依附回鹘,便想把沙陀部迁徙到黄河以西。

原本沙陀部定居在甘州(张掖),如果迁徙到黄河以西,那就到荒凉的青海草原了。沙陀酋长朱邪尽忠听闻吐蕃的计划,非常不满,直接带着三万帐沙陀人向东迁徙,归附唐朝。

他们一路打、一路走,等到达灵州(宁夏)的时候,朱邪尽忠都战死了,沙陀部也只剩下万余人、三千骑兵。唐朝的灵盐节度使范希朝,把他们安置在盐州,并专门设立阴山府,任命朱邪尽忠之子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

次年6月,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朝廷担心沙陀部怀有二心,再次回归吐蕃,便命范希朝带着沙陀部到河东,安置在大同、朔州一带,而朱邪执宜家族就定居在大同、朔州交界处的神武川黄花堆。

从此以后,沙陀部便成为唐朝的雇佣军。

再过六十年,朱邪执宜之子朱邪赤心统帅沙陀骑兵,平定了震动东南的“庞勋之乱”,被唐懿宗李漼赐姓为“李”,改名李国昌,日后陆续出任振武军节度使、大同防御使等职。

以大同为核心的代北地区,至此正式成为沙陀部的稳固根据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国昌之子李克用,才能统帅沙陀骑兵击败黄巢收复长安,受封为河东节度使、晋王,和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抗衡数十年。而在此基础上,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才能翻越太行山降伏河朔三镇,然后直捣汴梁消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

五代十国里的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事实上都是沙陀、后唐的政治继承者。

可以说,沙陀部就是唐朝末年的翻版拓跋鲜卑,后唐就是唐朝末年的翻版北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就是翻版的北周、北齐、隋、唐。

但无论北魏还是北周、北齐,都没有丢失起家的大同,试图继承后唐政治遗产的后晋,却把大同给丢了。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为了达成目的,石敬瑭不惜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约为父子,并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此获得辽国的支持,建立后晋王朝,做了人人唾骂的儿皇帝。

幽州,即现在的北京。云州,便是大同。

这两个地方,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交锋的焦点,现在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便意味着中原王朝门户大开,辽国拥有针对中原王朝的战略优势。

此后,云州成了辽国的西京大同府,幽州成了辽国的南京析津府。

和北魏一样,游牧部族出身的契丹辽国,也要寻找一种意识形态,和信奉儒家的幽云文人抗衡。而经过长达千年的筛选,儒释道三家成为世人的共识,能对抗儒家的,唯有释、道。

于是,辽兴宗耶律宗真在大同修建了华严寺,辽道宗耶律洪基在朔州修建了佛宫寺,那座纯木制结构的释迦塔,便是名扬千古的应县木塔,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还是释迦塔(应县木塔)的供养人之一。

原本属于道教的玄空阁,也被改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悬空寺,供奉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塑像。

但鼎盛的香火,并没有改变辽国的命运。

公元1115年正月,女真完颜部酋长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开始起兵反辽。

他们攻克黄龙府(吉林长春农安县)以后,一路向南攻城略地,到公元1122年正月,便攻克辽国中京大定府,然后攻取泽州,占领了通往南京析津府的门户要地——松亭关,逼的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西京大同府,理由是:“女真虽能陷我中京,终不能远离巢穴,越三千里直捣云中也。”

然而,辽军屡战屡败,丢失了大部分草原领土,只剩下原属幽云十六州的两京,导致辽国朝野都丧失信心,军政大员们纷纷向金国投降。

4月,辽国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佛顶,带着云内、宁边、东胜等州投降金国,西京大同府的门户大开。随后,完颜宗翰、完颜宗雄、完颜宗干立即统兵向西,一举攻克西京大同府。

从地理层面来看,幽云是一体的,析津府和大同府互为屏障。金国攻取大同府以后,析津府便被三面包围起来,成为一座孤城。

12月,完颜阿骨打亲自南下,命令完颜宗望统兵七千做先锋、完颜娄室为左翼、完颜婆卢火为右翼,然后命完颜习古乃出得胜口、完颜银术可出居庸关,干净利落的攻取南京析津府。

公元1125年2月,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准备逃往西夏,走到应州的时候,被完颜娄室俘虏,辽国灭亡。

应州就是朔州应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的地方,不远处便是香火鼎盛的佛宫寺和释迦塔。

同年10月,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下令伐宋,然后命安班勃极烈完颜杲为都元帅,自西京大同府攻太原,完颜宗望为南路都统,自南京析津府攻河北。

靖康耻,来了。

从唐朝北伐突厥到北宋靖康亡国,从契丹辽国兴盛到女真金国定鼎,大同,就这样亲眼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五百年。

4、

大同在汉、唐、宋的历史中深深留下自己的印记,明朝初年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大同亲身参与了明朝的国运兴衰。

公元1368年8月,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统兵二十五万,收复元大都,朱元璋改名为北平府。随后,徐达和常遇春调转兵锋向西,12月便收复太原,俘虏甲士四万,王保保带着十八骑逃往大同。

常遇春一路追赶,收复大同以后,才回师南下,沿着汾河进军陕西。

明军收复北平和大同,意味着脱离中原王朝400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回归中原王朝,成为保障华北平原的天险门户。

明朝兴旺,此时就奠定了基础。

北平自不必说,向来是中原王朝的军事重镇,所以常遇春攻克陕西凤翔以后,便统兵回防北平,结果死在柳河川。此后十余年,徐达每年春季到北平练兵御敌,冬季回应天述职,寒来暑往,终不间断。

徐达去世以后,冯胜、傅友德承担起北平的防务,等到两人受“蓝玉案”的牵连而自尽,燕王朱棣也成长起来了,做了朱元璋倚重的北平大将。

可以说,北平是明朝初年最重视的军镇,没有之一。

而在大同,朱元璋设立大同前、后、左、右卫和朔州卫,组成大同五卫,防守大同城。另外设立阳和、高山、天城、镇虏、蔚州等五卫防守大同东部,设立东胜左、右卫和玉林、云川、威远等五卫防守大同西部。

每个卫的兵力是5600人,朱元璋设立的十五卫便是84000人,可谓是兵强马壮,故而号称“大同士马甲天下”。

朱元璋在北平和大同的布置,守住了新生的明朝,却没有守住他的政治遗产。

公元1399年7月,“靖难之役”爆发,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以八百人的兵力夺取北平,随即攻陷通州、蓟州、居庸关、怀来、永平、松亭关、大宁,不仅扫清北平的外围,还召集数万旧部,有了和南军决战的实力。

做完这一切,朱棣在真定击败耿炳文、在郑村坝击败李景隆,取得“靖难之役”的初步胜利,然后就做了一个决定——征大同。

朱棣给出的理由是“大同苦寒,南兵脆弱”,准备利用大同的寒冷气候削弱李景隆部的战斗力,可事实上,朱棣非常清楚北平和大同的地理条件,他是要征服大同,剪除北平的威胁。

12月,朱棣便统兵出紫荆关,广昌守将杨宗、蔚州指挥王忠、李远等人纷纷来降,次年2月,朱棣抵达大同城下。

史书写到这里,着重描写的是朱棣听闻李景隆前来救援大同,便经居庸关返回北平,让李景隆在大同溜了一圈,“南军冻死者甚众”,却没有写朱棣攻大同的结果,只提了一句“燕师攻大同”。

那朱棣攻大同的结果如何呢?

我猜测,朱棣攻大同的过程并不顺利,大同军也不愿意跟着朱棣造反,但朱棣利用一些私人关系,争取到大同军保持中立。

什么私人关系?

燕王朱棣的正妃是徐达之女,代王朱桂的正妃也是徐达之女,两人是连襟,而大同军是徐达和代王朱桂的旧部,燕王朱棣是名震北方的宗室壮王。即便现在徐达去世、代王朱桂被废,朱棣也未尝不能用这两层关系,和大同军联络感情,争取他们的同情。

而争取大同军中立,朱棣有两个好处——

1、剪除北平的西部威胁,朱棣可以放心大胆的南下争江山。

2、大同军保持中立,就可以监视山西兵马,那么太原的晋王府也不敢轻举妄动。否则的话,无论助建文帝还是助燕王朱棣,晋王府和山西兵马都要出太行山作战,大同军就有条件偷袭太原。

可以说,大同虽然没有亲自参与“靖难之役”,但也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

朱棣在大同的帮助下登上皇位,建立了“幅员之广、远迈汉唐”的功业,但其曾孙朱祁镇,却因为去了一趟大同,把朱棣的功业打的粉碎。

公元1449年,蒙古大汗脱脱不花率兀良哈三卫入侵辽东、阿剌知院入侵宣府、掌握蒙古实权的太师也先,则亲自统兵入侵大同。总督大同兵马的西宁侯宋瑛、驸马都尉井源等人驻兵阳和,和也先爆发一场大战,结果全军覆没,尸横遍野。

明英宗朱祁镇不甘心,决定亲征,大臣们怎么劝都劝不住。

7月,朱祁镇带着数十万人自北京出发,经龙虎台、居庸关、怀来、宣府、阳和等地,8月初抵达大同。但见到满山满谷的明军尸体,朱祁镇害怕了,太监王振害怕了,他们又决定回北京。

原计划的回师路线是走蔚州、广昌、紫荆关一线,即朱棣征大同的路线。如果走这条路,明军还有些战略纵深,可能不会遇到也先的骑兵,完全可以回到北京凭坚城据守。

但蔚州是王振的故乡,王振担心大军践踏乡亲的农田,便不同意走这条路线,极力鼓动朱祁镇原路返回。

结果么,明军刚过宣府,走到居庸关西北的土木堡时,就被也先的骑兵包围了。而土木堡里根本挖不出水,最近的一条河在土木堡以南十五里,还被也先给占了,明军人马饥渴难耐,没有任何战斗力。

经过一番不太激烈的战斗,明军死伤数十万,朱祁镇光荣北狩。

事实证明,祖宗能做到的,你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强行模仿祖宗的行为艺术,可能就要贻笑大方。

大同,就这样见证了中国的绝地逢生,也亲身参与了明朝的盛极而衰。

5、

时间进入清朝,大同无甚可说。

因为满清入关以后,在山西发动了一次大屠杀,把大同、朔州、浑源等地屠的空无人烟。那个士马甲天下的大同、那个号称膏腴满堂的大同、那个因南北融合而出美女的大同,就此烟消云散。

此后清朝征服蒙古,大同不再是王朝边疆,又少了很多传奇故事,平平无奇的混了三百年。

到了近现代,大同更无甚可说。

因为中原王朝和游牧部族的战争早已远去,近现代中国的敌人大多来自海洋,双方的争锋焦点,集中在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这些沿海城市成了新的大同、新的北平、新的辽东、新的张掖,那么黄土高原的大同,自然不能唱主角。

历史留给大同的,唯有蕴藏着刀光剑影和金戈铁马的文物古迹。

而原大同市长耿彦波,顶着巨大的压力,用几年时间新造了一座大同古城,终于把这些文物古迹,展现到世人面前。

这就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1 阅读: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