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阴阳”,就认为《周易》为母,为元,为宗,而道家贵“阴”,儒家崇“阳”,两家互补,成就了蔚为大观的中国阴阳学。
此说看似有理,实则模棱两可。造成这一错误认知的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三教合一”传统教化的结果,持此说的人既不懂易学,更不懂道家。

所以,正本清源就要搞清楚易经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异同。儒家思想直白,不用深究,人人皆知儒家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自强不息。然而对于道家思想的理解却似是而非:
无视老子的“正言若反”所表达的思想;误以为雌性、阴柔、母、婴,这些象征意义的概念,其实就是强大如斯的“道”本身。
《周易》的“源头”说,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周易(本经)》是中国古代占卜术的集大成者,商周时期出土的大量出土文物证明,至少在武王灭纣以前,就用龟甲牛骨占卜,而《周易》就是占筮工具书。
传说中的占筮之书不仅种类多,而且很古老,它伴随着人类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出现在华夏大地,比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记之《连山》《归藏》二种。然而《周礼》的真伪之辩自汉而今,从未间断。

《周易》的核心在于“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这些符号文化早在本经就已存在,战国或者稍晚,后人假托孔子,为本经作“传”曰“十翼”,即后人关于本经的解读文集。
《周易》先有画卦,再重卦,然后才有卦辞和爻辞。传说伏羲氏一画开天,周文王重卦。但伏羲氏、神农氏是战国以后传说中的人物。就是说,这是战国时期托古之风的产物。
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互相贬斥,都喜欢借先圣而弘道,《淮南子·修务篇》总结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因此,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都是战国诸子,尤其是诸儒假托的对象。
《周易》本经多有历史案例,比如殷商祖先丢失牛羊的故事:丧羊于易,位不当也,就是说,殷商的先祖王亥自己赶着牛群羊群,到河北的“有易”部落做交易,被劫匪杀害,“位不当”,那是一国之君不该离开君位,所以发生悔恨的事情。

又如卫康叔饲养马群之类,这些事发生在周成王时期,既不涉及尧舜禅让,更没有商汤、周武王的事,因此,文王、周公撰卦辞、爻辞的说法就有问题了,所以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指向模糊,只能说它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集大成者。
“易学”的高峰期不在先秦,而是汉代以前认为,《周易》从占筮转为哲学书,发生第一次“易学”潮,是从战国时期的《易传》开始的。
后来看到杨伯峻等先生的文章说,王弼扫象,引老庄思想解《易》,开“玄学”之风,才把《周易》从占筮书变为哲学书。
但不管是从战国,还是从魏晋开始,在《易传》产生之前,《周易》的确是用于卜占的。以孔子、子贡问答为例:
夫子老而好易。子赣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亦信其筮乎?”
夫子曰:“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
子贡大意是说:先生您教我们说,有德行的远离神灵与卜筮,为何晚年读易?孔子回答说:我并非为了卜筮而盯着象数求功利,而是喜欢象数背后的卦爻辞,我看的是言辞和史料。
孔子还担心说:你现在质疑我,可能后人也会因此质疑我孔丘。

这些对话说明,孔子在从前教学时,的确是把《周易》当作卜筮之书看待的,而且《论语》《孔子家语》即使有三言两语涉及“易”,也都是关于算卦方面的内容。
即便是孔门弟子,直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都没有提到《易》,荀子甚至评价“括囊,无咎无誉”乃是“腐儒之言耳”。
朱熹是两宋易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易经》“本为卜筮而作”,伏羲画卦“他不教人卜筮,画作甚?今人须以卜筮之书看之,方得”,“方伏羲画卦时,止有奇偶之画,何尝有许多说话!文王重卦作繇辞,周公作爻辞,亦只是为占筮设”。

这些资料说明:老子和孔子时期,《周易》的确是卜筮之书。
陈光柱教授不仅认为老子跟周易无关,而且《周易》,与《连山》《归藏》也没有任何联系。他甚至认为:“‘伏羲一画开天’”,‘仰观’”、‘俯察’、‘辨阴阳’而作八卦于卦台山”等,是“荒谬的言论”,与“历史事实越来越远”。
道家果真“尚阴”,与“崇阳”的儒家互补,而为易道之双翼吗?现在,我们回到正题,讨论儒道两家是否在“易道”方面互补而成为两翼。
中国文化的两翼,非儒道两家莫属,不少学者认为儒道两家分别代表着“易道”中的一阳一阴。
而学者们更喜欢以《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形容儒家,而以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形容道家。

这样的定性与划分,极具蛊惑性,即使熟读两家经典的人也容易被其所困,问题就出于对道家思想的严重误解上。
我们分析一下《道德经》中关于阴柔方面的描述,看看老子所谓“阴柔”、“细小”、“母婴”背后的文化真相。
首先,老子之道无“阴阳”之说。阴阳是《易经》的核心话题,离开阴阳,就不是“易道”,但老子之道无始无终,没有阴阳、内外、尊卑等一切对立观念,而老子要消灭的正是一切对立观念。
在整个《道德经》中,“阴阳”二字仅出现一次,可以肯定“阴阳”不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或哲学术语,更重要的是此处的“阴阳”讲得很清楚,是“‘万物’负阴而抱阳”,而不是“道”负阴抱阳。

其次,老子论道,论的是“大道”不是小道。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道。”
为何“字之曰道”?因为“道”这个字,具有“由此而来”之意,故以此表达万物之所由;为何“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大”这个字有弥纶天地而无所不穷极之意。“名”“字”连用即是“大道”。故,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上下左右无所不在。
第三,老子论道的对象是“圣人”。老子论道五千言,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要落实在“圣人之治”即“无为”上。“圣人”是老子塑造的为道者,他惟道是从,是“道”在社会的“化身”。
因此,圣人本身必须是“知其雄,守其雌”的“道者”。
意即:一,他本身是“雄强者”,这是他的“身份”,是前提。雄:先、强之类。雌:后、雌之属,故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客观事实如此,且“道者”身份使然;二,他必须守住“雌柔”,不能压制百姓。这也是“道者”的身份使然。
这就如同父母对待婴幼儿,只能以婴幼儿的方式来引导,而不能以大人的方式而强行要求。这里面,大人与婴幼儿,谁是“阴”?谁是“阳”?

第四,“母”“牝”“婴儿”“赤子”的文化属性。“母”、“牝”在《道德经》中不是作为“性别角色”出现的,而是作为“生”的功能出现的,以此比喻宇宙万物的共同源头,与“父”或“雌”具有同等的文化含义。但“以母喻道”更逼真、更形象。
“婴儿”“赤子”是无欲无识、天真自然之道的指代,故老子云“若婴儿之未孩”,“抟气致柔若婴儿”,“恒德不离,复归婴儿”,“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因为婴儿的自然天真、无识无欲、含德之厚,是合道的,以婴儿、赤子来比喻大道的自然、淳朴、无欲无私属性,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第五,“柔弱微细”是针对“坚强”而言的。这个“坚强”不是坚固、不可摧毁,在《道德经》的语境下,特指强势、暴力、暴政。
老子论道,通常是通过人所共知的现象,来揭示大道与万物的关系,比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死后就变得僵硬。人如此,万物草木“死”后也是枯槁的。所以老子得出结论说:“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然后将此道理引入到圣人之治上:恃强凌弱,动辄以武力胁迫百姓就范,是天下人所厌恶的事,所以不能赢得天下民心。
总之,老子所论之阴柔、与“阴阳”属性无关,而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的千古不易之真知灼见,由此引用在圣人之治上,要求身居高位的国君要之道虽然是身居高位的雄强者,但要明白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的道理。
因此要柔弱待民,不要实行暴政;在名利面前无欲无私,不敢与民争;在处理与百姓关系方面,要顺应民意,为辅不为主。
一句话,圣人之治就是要像父母对待幼儿那样“慈”而“无以为”。
天地人都是变化不均匀的电磁场,只是大小而异。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波力。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宇宙有平衡法则 从黑洞到量子,再到人都会纠缠,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