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秦始皇编造的!

问道化鸣 2025-01-18 18:12:32

第一次听到如此颠覆三观的言论。好友在我的文章后留言说:

1、“所谓老子,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而组织编造,杜撰出来的人物,假托有一个老子,然后就组织编写出所谓“道德经”,专门用来反儒骂孔之用”。

2、“宋代大儒朱熹也曾说过,老子其人伪也,道德经也从未有人真正解读,历朝历代的解读,都是牵强附会,毫无逻辑,道德经伪经,老子伪也”。

3、“易中天教授也委婉的说过,所谓道德经一定是成书于论语之后”。

4、“道德经都是自答自问,毫无旁人参与问答,可见其书完全是自我吹捧”。

5、“黄老之术先于道家而存在,道家是战国后期的产物,稷下学宫也是孔子之后的产物,正因为先有了孔子的学问传播,后来才有的稷下学宫,没有孔子办学的先前影响,就不会有后来稷下学宫的存在”。

6、“稷下学宫时期,还没有所谓道家,只有黄老学派”。

7、“真正的治世之学只有儒家思想”。

8、“所谓道家思想不过就是‘内卷’二字,用四字形容就是‘无限内卷’,不要过度解读所谓道德经和老子了”。

“秦始皇编写《道德经》”这样的gui话也说得出?

在《吕氏春秋》中,老子、关尹子、孔子、文子、墨子、列子、陈骈(田骈)、孙膑等,被列入“天下十豪”。

其中,老子、尹喜、文子(计然,范蠡的老师)、列子,庄子、陈骈,以及稷下先生彭蒙、慎到、环渊、淳于髡、接子等均是道家人物,都有作品传世。

《庄子》《韩非子》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人,庄子在文章中直接提到“老聃”的,从《庄子·内篇·养生篇》,到《杂篇·天下》有几十处,比如:“阳子(杨朱)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庄子对此诠释十分详备,他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自然、精神自由和无为而治。

韩非子更有《解老》《喻老》两篇。这时候的秦始皇在哪呢?

吕不韦招揽天下奇人门客编纂《吕氏春秋》,秦始皇即位时,年方12岁,相国吕不韦代理国政,秦始皇亲政后,剿灭吕氏集团,而此时《吕氏春秋》早已名满天下。何来秦始皇组织编纂《道德经》之说?

朱熹评价《老子》为“伪书”“伪人”之说,纯属捏造

《朱子语类》中,弟子郭德元问:“老子云‘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又却问礼于他,不知何故?”

曰:“他晓得礼之曲折……某初间疑有两个老聃,横渠(张载)亦意其如此。今看来不是如此。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

弟子伯丰问:“杨氏爱身,其学亦浅近,而举世宗尚之,何也?”曰:“其学也不浅近,自有好处,便是老子之学。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说话,人如何不爱?”

这里的“杨氏”即老子弟子杨朱(阳子),孟子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老子后学杨朱学派在战国时期即是显学,朱熹又说杨朱之学“其学业不浅近”,“便是老子之学”,哪里有老子是“伪人”“伪书”之说?

易中天对《道德经》晚于《论语》之说,是无稽之谈

易中天先生的理由简单而粗暴:《论语》主张仁义,《道德经》批判仁义。但一定是先有主张者,后有批判者,所以一定是先有《论语》,后有《道德经》。

这一说法是民国疑古派思潮的翻版,比如钱穆说:必先有浅易的,后有深奥的,《论语》浅易《道德经》深奥,故《道德经》在《论语》之后。

按照易先生的说法,吴太伯,姜子牙都没有按照周公的礼乐制度治国,他们是否也应该在孔子之后呢?

《道德经》不是“问答体”,就断定它必然晚于《论语》更是荒谬

这又是疑古派惯用的手法,当年冯友兰就说“老子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借用胡适批驳冯友兰的话说:“《墨子》等书岂皆是后人假托?……‘道家’乃是秦以后的名词,司马谈所指乃是那集众家之长的黄老道家。老子、庄子的时代并无人称他们为道家。故不足推翻老子之早出。”

黄老之术先于道家,没有孔子,就没有稷下学宫?

这个说法同样不顾历史事实。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王室官员、教授分散各国,加之“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处士声价渐高,养士风气陡增,私学愈益盛行。

郑国的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反对礼治,专门创办私学,自著《竹刑》,授徒讲学,宣扬法治,并帮别人诉讼,收取诉讼费。

《吕氏春秋》说:邓析“与民之有讼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于是世家诸子,纷纷“学讼”。

阖闾为谋取吴王僚的王位,私招能士,暗中培训,其中就有伍子胥。

就在鲁国,也有知名教授少正卯,由于博学善辩,曾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以至于“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世子豪杰创办私学是时代使然,并非孔子一家。所以“没有孔子办学的影响,就没有稷下学宫的存在”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且稷下学宫的创办,也是“田氏代齐”后为制造权力过度的合法性而选择的当时流行的养士之风,更主要的是,稷下学宫是官学,也是天下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其目的是“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

就是说,齐威王田因齐要发扬他父亲齐桓公田午的光荣传统,远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因此要办学,就办个天下第一,广揽天下学人能士入囊中。

“稷下学宫时期,还没有所谓道家,只有黄老学派”

历史事实是:先有老子、杨朱、列庄,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创立“黄老”概念,开展道法治国研究和辩论,正因为此,稷下学宫才成为百家争鸣的策源地。

“真正的治世之学只有儒家思想”吗?

春秋战国时期,从孔子到孟子,其学说并没有市场,孔子在中原诸国传道14年无果;孟子推行“仁政”,被齐王、梁惠王指为“迂阔”而不得用:“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即使是主张“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当河间王刘德向他进谏实行“纯儒”,而非只打着儒家旗号,实则道法阴阳杂糅之术建议的时候,汉武帝以“商汤王、周文王以仁义取天下,王其勉之”,来回怼刘德,吓得刘德从此不上朝,郁郁寡欢而死。

汉武帝的意思很明确:我要的正是阳儒阴法,除非你取代我。

道家思想与“内卷”没有任何关系

把老子思想理解为“内卷”,实则是对道家思想的不理解、误解和曲解。

“内卷”多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而老子主张自然,反对纷争,这是基本事实,老子和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自然”是道家的最高价值体现,庄子对此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所谓“自然”,就是行为主体自发自动而不受外部强力干涉和制约的自然而然状态,它包括行为个体、群族和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之中,强调的是整体秩序的和谐有序。

“道法自然”就是大道以万物之自然为准则,不干涉万物自由发展。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辅助百姓自由发展,自主选择适宜职业,帮助他们各施所长,各得其所,实现“无不为”。



0 阅读: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