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是时候,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

关税战依然没有缓解迹象,即便后续有了缓解,它所造成的全球贸易格局改变也是难以逆转的。其实,时代背景早已变了:全球化的红利

关税战依然没有缓解迹象,即便后续有了缓解,它所造成的全球贸易格局改变也是难以逆转的。

其实,时代背景早已变了:全球化的红利逐步收窄,外部需求趋于不确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一道关键的战略命题:我们还能继续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吗?

即便没有关税战,这个问题也必须得到解答。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中国不能继续只做出口导向型、政府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体了。

消费,必须作为出口、投资之外的“第三板块”,但现在这个板块太弱了。提出这个战略并非是指中国要放弃制造业,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还是不变的,现在急需的是要增加内部消费贡献GDP的比例。

所以答案已经明朗:要穿越不确定的外部周期,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以内需为主”的道路,而这条路的起点,就是让老百姓的钱包真正鼓起来。

出口红利见顶,转向内需是大势所趋

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世界工厂”的地位,用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制造能力撬动了全球市场。

但当贸易战袭来、供应链脱钩、产业链外迁等现象相继出现,出口这台旧引擎开始“喘气”。其实全球消费结构也在改变,欧美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去消费化趋势正在削弱中国经济赖以生存的外需市场。

东盟作为替代出口目标,体量还是有限,其消费能力也有限,无法消化大部分产能。

更重要的是,这场关税战的本质不仅是贸易摩擦,更是全球力量格局的再塑。在这种结构性风险之下,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恢复昔日的顺风出口局面并不现实。

因此,中国必须“由外转内”,以强大的国内消费力和内生增长动力来托举经济的韧性。

老百姓的“钱包厚度”,决定内需的“含金量”

要扩大内需,不能只是喊口号。这个话题我们已经太熟悉——从初中政治课本就在说扩大内需了。

消费的本质是“有钱愿意花”。如果居民收入不稳、债务高企、社保预期不足,再多的政策鼓励也只能停留在纸面。

目前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属偏低。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普遍超过60%的水平,中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

这背后不仅是消费观念的问题,更是收入结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消费抑制”。

要真正激发内需潜力,关键就是要让更多普通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就是说,只有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内需才有根基,市场才有活力。

鼓起钱包,不是发红包,而是重构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收入,不应简单理解为财政转移或一次性补贴。那些方式也许短期有效,但治标不治本。

要让钱包真正“鼓起来”,更需要从制度设计上出发,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优化税收结构: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专项扣除范围,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让劳动者的努力得到更大回报。

增强社会保障:建立更加全面、可预期的养老和医疗体系,减少“未富先老”所引发的焦虑,让人敢消费、敢投资。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力军。政策应向他们倾斜,法律应当给予他们受到保护的地位,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与税收支持,从源头上提升就业与收入。

改革户籍制度,打通城乡和区域壁垒:让更多农村人口和三四线城市居民享受发展红利,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池。

从“被动应战”到“主动调整”,打造内循环新格局

扩大内需不是经济下行期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经济从“初级发展模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跃。

全世界所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成功进行了经济结构转型,扩大了消费占GDP的比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只靠制造业和出口成为发达国家的先例。

这意味着要从“出口优先”的被动应战,转为“内需主导”的主动布局。

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它要求围绕“提升人民收入”和“增强消费信心”做系统性改革。类似于美国当年的“伟大社会”计划和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它是一场涉及全社会收入结构的深刻改革,而不是一些局部政策的修修补补。

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稳住基本盘,守住增长的底线。

结论:老百姓的钱包,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确定性

越是外部环境动荡,越要回到基本面。而经济的基本面,不在国企央企,也不在金融大佬,而是在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当普通人敢花钱、愿花钱、能花钱,经济循环才会顺畅,创新才有需求牵引,就业才有稳定预期。

中国的发展奇迹,从未依靠资本泡沫,而是依赖数亿人民的勤劳和奋斗。同样的,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奇迹,也应由人民的消费升级和生活改善来驱动。

是时候,让老百姓的钱包真正鼓起来了。因为他们才是中国最深厚的市场、最稳固的信心、最值得托付的未来。

评论列表

方便
方便 26
2025-04-19 11:58
换成零钱
老纳不信佛
老纳不信佛 19
2025-04-19 07:16
假如世界只有14亿人,难道人类发展就得停滞?解决好了自身的问题,对生产型国家来说70亿人口市场和14人口亿市场的唯一区别是70亿市场要比14亿市场多干点活而己。至于钱,都是虚幻的,只有自己消费了的商品才是实际的。所以对全产业链生产型国家来说,只是多消费多劳动少休息和少消费少劳动多休息的选择问题而己。
静潭碧波
静潭碧波 18
2025-04-19 15:29
除非津巴布韦币
清风
清风 14
2025-04-19 13:24
口袋里都没有钱,甚至负债,哪里来的钱花呢?要是象港澳那样发钱的话,还有可能
有当思无A随波逐流
有当思无A随波逐流 14
2025-04-19 10:40
标题扣准时代脉搏,赞一个!有人比较,80年的二级工大多月入40左右,从80年到现在货币增发400多倍,按等比现在普通的五年内工龄工人收入应该是16000+元,加上有低租金住房等各种福利,现在月入2万才能约等值于80年二级工在国家发展里的月收入同比,才能称的上与国共进与国共荣。。
擦滴
擦滴 9
2025-04-19 01:09
40%房子贷款的[笑着哭]
余生勿扰
余生勿扰 8
2025-04-19 06:16
工资这么低消费那么高怎么鼓
变数
变数 2
2025-04-19 00:32
出口 就是外贸 外贸 就是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