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渣叔
编辑 | 渣叔
前言日语,这门素有“卡哇伊”之称的语言,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语正在不断地日趋简化,同时吸收大量英语词汇,这导致老一代人常常听不懂电视里的台词,甚至起诉电视台要求赔偿,语言的变迁似乎断绝了跨代人的交流,也让日语逐渐丧失了它独特的魅力。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是否也会重蹈覆辙?保护母语,继承民族文化,这将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日语的变迁:从汉字到英语化日语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当时百济僧人将汉字带到日本,这为日语提供了第一套可以书写的文字系统。
在汉字进入日本之前,日语词汇量有限,语法简单,仅为口语形式,汉字的使用大大拓展了日语的表达能力。
在汉字进入日本后,日语词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中日两国存在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大量汉语词汇进入日语,两种语言关系密不可分。
日本人发明了平假名来表示日语读音,汉字和平假名的组合成为日语书面语的主要形式,这种以汉字为主的书写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
随着时间推移,日语词汇量不断扩充,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语序趋于固定,但语言变迁的节奏较为缓慢,保留了传统语言的根基。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进程,需要大量引入西方新概念,但这一时期新词汇的翻译主要还是使用汉字进行,并没有完全采用西方语言,这显示出日语仍保有强大的自造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资源表达新事物。
二战结束后,日语发生深刻变化,在美国占领政府推动下,日本进行了广泛的去汉字化,1946年颁布的《汉字限制规定》只保留1800个汉字作基本用字,其他汉字一律不能使用,与此同时,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日语,使用音译的方式,直接采用英语发音。
如今,日语已经高度英语化,商业、科技、娱乐领域广泛使用英语词汇,年轻一代的英语水平远高于老年人,使两代人在语言上出现断层,日常交流存在障碍,一些日本人开始反思日语英语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复兴传统语言文化。
也曾险些成为历史:记中文抵御西化的艰难岁月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中文面临被“西化”的危机。
面对来自西方的强大冲击,一些人提出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甚至直接使用英语,以更好地学习西方科技和融入世界文明潮流,这场争论激烈而漫长,终究以中文的胜利告终。
19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批评传统文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928年,语言学家钱玄同等人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希望用拼音字母取代繁琐的汉字。
他们认为,汉字难学难记,是阻碍现代化的绊脚石,此举很快在知识分子中掀起轩然大波,改革派与保守派你一言我语地争论不休。
不过,北大教授赵元任挺身而出坚决反对,他写出了《施氏食狮史》,96个字完全同音异义,证明汉字在区分词义上的独特优势。
在他的倡导下,语文运动应运而生,汉字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白话文运动也让文学语言更贴近口语。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公知再次提出用英文取代中文,以便进入西方贸易体系,不过,在大学教授们的抵制下,这一主张终究未能实现。
如今,一些商家为迎合消费者,仍然喜欢用英文来命名产品,但汉语的地位已牢牢确立。
这场争论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危机,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一味否定自身文化,拥抱外来语言,既不可取,也不现实,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丢弃语言就是放弃文化认同。
当今世界多元一体,交流频繁,外来词汇不可避免地进入任何一种语言,但母语仍是文化认同的基石。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汉字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中文互联网用户数量世界第一,“汉语热”不断升温,这些都显示,汉字以其独特魅力,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文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争,才最终守住了自己的土地,这是中华民族对母语的坚持,也充分展现了汉字的独特魅力。
今人应当铭记历史,不断丰富和发扬这一文明瑰宝,以汉字为载,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汉字历久弥新,文化自信所在中华民族自古就创造了汉字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字系统,汉字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流传,这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首先,汉字兼具意音表象的特征。每个汉字不仅记录了发音,还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人”、“马”这样的象形文字,一看便知其义,“三”演变自象形,仍保留了文字的本义。
这种通感性给汉字以超强的记忆力,即使过了千年,古籍仍可直接阅读,比如,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就和今人完全能读懂。
其次,汉字内蕴着中华文明的整体价值体系。“仁”“义”“礼”“智”诸字,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这些无法用字母翻译的词汇,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
没有汉字,中国古典典籍也就无从流传,可以想象,如果用拼音代替汉字,《论语》、《诗经》这些典籍将失去灵魂。
再者,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汉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政治功能。不同方言地区使用同一文字,增进了交流互动,没有汉字的统一书写,中国早就像欧洲分裂为小国。
汉字维系了国族认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如今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这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对话。
最后,在当今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汉字仍然发挥着连接古今的作用。日语在不断西化,老年人与年轻人无法交流,而中国人只要认字,就可阅读千年古籍。
这种历史延续性,使汉字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命线,如今中国读古籍的人数,可能比世界上所有阅读古希腊语作品的人还要多。
当然,语言的发展需要开放包容,一些外来词汇为汉语带来新鲜元素,也使语言与时俱进,比如“经济”“社会主义”这样的外来词,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但汉字文化的根基不容动摇,正如清人段玉裁所说,没有汉字统一的文字,中国早就像欧洲分裂为小国。
在新时代,汉字仍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继续发扬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是丢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当代中国将在汉字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繁荣昌盛。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