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高通“汽车朋友圈”:骁龙数字底盘带来舱驾融合与辅助驾驶普惠化

芝能智芯出品2025年上海车展上,高通的骁龙数字底盘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超过65家中国汽车生态伙伴一起打造了一个生态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上海车展上,高通的骁龙数字底盘开始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超过65家中国汽车生态伙伴一起打造了一个生态。

● 在驾驶辅助普惠化、座舱体验升级及舱驾融合领域

◎ Snapdragon Ride平台以高性能、低成本的模块化架构,推动L2级及以上驾驶辅助功能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覆盖6万至34万元市场;

◎ 骁龙座舱平台通过AI大模型与高算力支持,引领智能座舱向个性化、沉浸式方向演进;

◎ Snapdragon Ride Flex平台则以一芯多域的高集成性,加速舱驾泊一体化趋势。

我们从驾驶辅助普惠化与舱驾融合创新两个维度,分析高通的技术战略和对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影响。

Part 1

驾驶辅助普惠化:

Snapdragon Ride平台

的成本与性能平衡

中国乘用车市场L2级智能驾驶渗透率于2024年突破59.7%,驾驶辅助已成为智能汽车普及的焦点,如何在性能、能效与成本间实现最优平衡,决定着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能否快速下沉至中低价位车型。

高通的Snapdragon Ride平台通过模块化、可扩展的SoC架构,为不同价位段车型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显著推动了驾驶辅助的普惠化进程,成为2025年上海车展的一大亮点。

● Snapdragon Ride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性能与成本效益的结合。

骁龙8650 SoC以200TOPS等效稀疏算力,支持城市领航辅助(NOA)、全速域AEB等高阶功能,满足L2+级驾驶需求。

上海车展前夕,高通与元戎启行合作推出的基于骁龙8650的ADAS解决方案,凭借多路传感器融合与高效AI推理引擎,实现了低成本条件下的城区NOA功能,为20万元内车型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智能驾驶体验。

宝骏享境搭载的灵眸智驾3.0系统即是典型案例,其城市NOA与全速域AEB功能,使6万元级车型也能享受高阶驾驶辅助,极大拓宽了市场覆盖面。

车展期间,奇瑞、零跑、一汽红旗等伙伴展示的搭载骁龙8650的量产车型,进一步验证了该平台在6万至34万元价位段的广泛适用性。

● 高通的模块化架构为合作伙伴降低了开发复杂性。

Snapdragon Ride平台支持从基础L2到L2+的平滑过渡,通过开放可编程架构与丰富的软件栈,汽车厂商可根据车型定位灵活调整功能配置。

例如,红旗天工06搭载骁龙8650,配备行业首创的惯导三目视觉系统,支持全国范围的城市NOA,路口转弯成功率超99%,展现了高通在高性能驾驶辅助领域的技术深度。

与此同时,骁龙8620等低算力SoC为入门级车型提供成本优化的选择,确保驾驶辅助功能在低价位市场的可及性。

这种分层式产品策略,使高通能够满足从经济型到豪华型车型的多样化需求,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 生态合作是Snapdragon Ride平台成功的另一关键。

超过30家中国汽车品牌与一级供应商选择该平台,包括德赛西威、卓驭科技等,共同开发ADAS与舱驾融合解决方案。

◎ 德赛西威基于骁龙8650与骁龙8775推出的“同套硬件、两套算法”方案,通过灵活适配全球厂商需求,降低了开发成本与量产周期。

◎ 卓驭科技的舱驾融合方案则通过惯导双目视觉与端到端大模型,提升了驾驶辅助的拟人化与安全性,同时优化CPU与NPU资源使用,CPU性能提升40%,NPU提升30%。

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驾驶辅助的普及,也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降低了整车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智能驾驶体验。

端到端大模型的算力需求与传感器冗余要求,对芯片平台的集成度与散热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高通通过骁龙8650的液冷散热设计与高集成度SoC有效应对,但需持续优化算法效率,以降低低端车型的硬件成本,行业标准的统一与监管政策的完善,将进一步影响L2+功能的量产节奏。

Part 2

舱驾融合与座舱升级:

骁龙平台的AI驱动与系统集成

生成式AI的快速上车与舱驾融合趋势,正在重塑智能汽车的交互范式与架构设计。

高通通过骁龙座舱平台与Snapdragon Ride Flex平台,分别在座舱体验升级与跨域融合上取得突破,为中国汽车伙伴提供了从独立域到一体化架构的多样化选择。

2025年上海车展上,高通与极氪、零跑、上汽别克等伙伴的联合展示,在AI驱动座舱与舱驾泊一体化的技术层面还是跑在了前面。

● 在座舱体验方面,骁龙座舱平台已成为中国市场的标杆。

第三代(骁龙8155)与第四代(骁龙8295)平台广泛应用于长城、蔚来、极氪等品牌,仅2024年就支持超90款车型的智能座舱开发。

◎ 骁龙8295以高算力与多屏联动能力,支持五屏信息交互、声纹识别及深度融合大模型的智能体验。例如,极氪009光辉搭载双骁龙8295,数据处理能力提升4.4倍,动效渲染能力提升5.4倍,其自研大模型实现超拟人化交互,成为豪华MPV的标杆。

◎ 2024年10月发布的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骁龙8397),CPU性能提升3倍,AI性能提升12倍,为车载大模型的本地推理与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强劲支持。高通与博泰车联网的战略合作,基于骁龙8397打造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将进一步推动沉浸式娱乐与跨系统协同的普及。

● 舱驾融合是高通技术战略的另一重点。

Snapdragon Ride Flex平台(骁龙8775)作为行业首款支持数字座舱与ADAS的可扩展车载平台,通过一芯多域的高集成性,打破座舱与驾驶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舱驾泊一体化”。

◎ 上汽别克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基于骁龙8775,支持50吋AR-HUD、端云融合AI大模型及多姿态零重力座椅,打造了“智能大健康座舱”。

◎ 北汽集团的全球首款舱驾融合AI平台,凭借骁龙8775的超拟人对话能力,为用户提供了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 法雷奥的L2+ ADAS融合IVI系统,通过骁龙8775实现驾驶辅助与沉浸式娱乐的无缝切换,显著降低了系统成本。

◎ 零跑B10则通过骁龙8650与骁龙8295的协同,优化了座舱与驾驶辅助效率,激光雷达智驾版售价仅11.98万元,舱驾融合的性价比优势。

高通的舱驾融合方案通过虚拟化技术与系统优化,提升了性能与安全性。

◎ 卓驭科技的舱驾融合域控制器基于骁龙8775,利用Hypervisor实现QNX与Android系统的同时运行,支持跨层记忆泊车与城市NOA等高阶功能,同时降低约30%的整车成本。

其系统优化策略通过并行计算与异构计算,降低CPU与NPU资源开销,DDR带宽优化达20%,毫秒级延时保障了实时性。

基于ISO 26262与ISO 21434标准的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设计,确保了系统的高可用性与防护能力。

◎ 车联天下的AL-A1舱驾融合域控与美格智能的SRM965模组,进一步通过5G与Wi-Fi 7通信,增强了车云协同与AI Agent的实现能力,为未来电子电气架构的中央计算转型奠定了基础。

舱驾融合前景广阔,落地面临算法迁移复杂性与开发周期的挑战。

高通通过开放软件生态与本地化支持,简化了算法在不同平台间的迁移,骁龙座舱平台开发的算法可无缝移植至Snapdragon Ride Flex,降低了厂商的适配成本。

然而,舱驾融合对算力与散热的高要求,可能增加中低端车型的硬件成本。高通需持续优化SoC的能效比,并通过与本地供应商的深度合作,降低供应链成本,以确保融合方案的普及性。

小结

高通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以骁龙数字底盘为核心,携手中国汽车生态伙伴,展示了驾驶辅助普惠化与舱驾融合创新的强大实力。

Snapdragon Ride平台通过模块化架构与高性价比SoC,推动L2+功能向中低价位车型渗透;骁龙座舱平台与Snapdragon Ride Flex平台则以AI驱动与高集成性,引领智能座舱与舱驾泊一体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