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演员赵联:演啥像啥,却 59岁早逝, 妻子出身名门 ,女儿也很漂亮

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好的演员,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好的演员呢?大多数人会说,演技好,演啥像啥。的确,能够把握好剧本中的人物特

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好的演员,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好的演员呢?

大多数人会说,演技好,演啥像啥。

的确,能够把握好剧本中的人物特色,

没有明显的表演痕迹,那就是人们需要的。

在老一辈演员中,有这样一个演员,

他叫赵联,他的演技让人折服。

只是很可惜,他走得太早,

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了。

赵联的离开悄无声息。

那是1990年12月,北京的医院里,

他突发心梗,医生尽力抢救,还是没能留住他。

59岁,人生就这么停了。

没有追悼会,没有报纸头条,

只有妻子石美芬默默处理后事,

把他的东西收拾好,藏进老房子的角落。

银幕上的赵联却没停下,老电影重播时,

他还是那个扛着锄头的农民,眼神坚定的侦察员,

观众看得入神,却很少有人能叫出他的名字。

一个演员,演了一辈子工农兵,最后却像被时间忘了。

01

故事得从1951年说起。

那年,赵联20岁,刚从上海的工厂考进北京电影学校。

那是新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52年正式开课,

目标很明确: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电影人才。

招生条件卡得严,政治得清白,

身体得壮实,表演天赋反倒排在后面。

赵联全对得上号。

他出生在辽宁大连,父亲是海员,家境穷,

初中没念完就进了工厂当修理工。

工厂里,他是文艺骨干,演过小话剧,

唱过歌,身体也练得结实,篮球足球样样行。

这样的人,学校一眼就相中了。

学校里,赵联学得认真。

形体课上,他敲鼓敲得最响,

表演课上,他琢磨角色琢磨得透。

同学里有个女孩叫石美芬,福州人,

家境好,父亲是名医,哥哥在电影圈也有名。

她长得清秀,爱读书,气质跟赵联完全不一样。

两人慢慢熟了,课后聊书,

拍戏时搭档,感情就这么生根了。

学校生活忙碌,赵联却总抽空看书,

从小说到剧本,啥都读,脑子里装满了故事。

1955年,赵联毕业,

进了北影演员剧团,石美芬也一样。

可剧团人才多,机会少,赵联没急着上银幕,

直到长影厂的导演于彦夫找上门。

那年,他拍《夏天的故事》,缺个男主角,

演一个高中生回农村扎根的青年。

赵联接了角色,拍戏时下地干活,

晒得黑红,演得像真在地里长大的。

电影放出来,观众眼睛亮了,

觉得这小伙子就是从村里走出来的。

赵联的名字开始在圈里传开。

紧接着,机会来得更快。

1956年,他接演了反特片《虎穴追踪》,

饰演侦察员李永和。

角色冷静,眼神得稳,

赵联拍戏时不急不躁,镜头前站得像杆枪。

观众又买账,说他演得真,像是干过这行。

年底,赵联在《上海青年报》评选的“十大优秀演员”中位列第五。

那会儿,他才25岁,路子看着宽得很。

赵联和石美芬的感情也在这一年定了。

毕业后,两人结了婚,搬进北京的小房子,

生了个女儿,长得像爸妈,眼睛大,气质安静。

可生活没电影那么顺。

石美芬在剧团跑龙套,

演的多是丫鬟、小妹,角色小得观众记不住。

她想演大戏,可剧团竞争激烈,

长得清秀却显年轻,导演总觉得她撑不起重头戏。

1957年,她说了几句真话,

批评剧团分配不公,结果赶上反右运动,

被调去做行政,演员梦就这么断了。

赵联的路却越走越宽。

1959年,他接了《青春之歌》,演反派戴愉。

这角色是个假进步青年,嘴上喊口号,

骨子里懦弱,后来还叛变了。

赵联没演得夸张,眼神一转,嘴角一抿,

就把角色的虚伪勾出来了。

电影放映,观众气得骂,电影院门口还有人嚷着要找“叛徒”。

可圈里人看明白了,这角色演得真,活灵活现。

赵联没被骂声吓住,

接了《自有后来人》,演地下党员李玉和。

这回他演得沉,话不多,笑得暖,

关键时候眼神硬,观众看完眼泪汪汪,说这才是真英雄。

60年代,赵联片约不断。

《红旗谱》里演农民严运涛,皱眉时满脸地气;

《海霞》里演指导员,站那就是支柱;

《家庭问题》里演工人社福新,话少却稳当。

他演啥像啥,从小伙子到父亲辈,

岁数变,角色也变,演技却越来越沉。

观众喜欢他,因为他演得不像演,像是从生活里走出来的。

02

可拍戏太拼,身体开始出问题。

1962年,他接了《金沙江畔》的红军指导员,

去了高原片场,没两天就头晕喘不上气。

医生说是高原反应,劝他别拍,

赵联不甘心,硬撑了两天,还是进了医院。

角色换了人,他病好后没吭声,回了北京接着拍。

那几年,身体的毛病越来越多。

心慌、胸闷,医生说是心脏问题,得少累着。

可赵联闲不住,拍《大河奔流》时,

山上跑着背词,手上还挂着吊瓶。

剧组劝他歇,他说停下来人就废了。

60年代末,电影行业停摆,

赵联和不少演员一样,没戏可拍。

到了70年代,行业缓过来,

他复出拍了《海霞》《牛角石》《蓝光闪过之后》。

这时候他快50岁,体型发福,

演的多是中老年角色,像《牛角石》里的老爷爷,

眼神还是那么稳,观众看着亲切。

石美芬的日子却不好过。

丈夫常年在外拍戏,家里就她和女儿。

她试着演过舞台剧,播过广播剧,可没啥回响。

赵联忙着角色,没空管她,

夫妻俩话越来越少,像隔着条河。

她不抱怨,默默操持家务,

把女儿养得懂事,女儿长得也很漂亮。

女儿长大后没进电影圈,选了普通工作,

石美芬看着她,心里有点安慰,也有点空。

赵联住院的日子,她跑前跑后,医生说啥她都记着,

可赵联还是那句“没事”,她只能干瞪眼。

80年代,赵联的戏少了,身体更不行。

心脏病犯了好几次,住院成了常事。

1984年,他拍戏拍到一半倒下,

送医院抢救,醒了接着拍。

剧组人说他不要命,他笑笑,说不拍就没劲了。

03

除了演戏之外,赵联还涉足小说创作,

撰写了一个足球剧本,还执导过电视剧。

他想再干点啥,可身体不给机会。

1990年12月,那次心梗来得太快,医院没留住他。

石美芬守在床边,收拾完后事,

把他的剧本、照片收好,没让外人多问。

赵联离去之后,石美芬独自留于北京的老房子之中。

抑郁症缠了她多年,饭吃不下,话也少。

女儿常来看她,带点吃的,陪她坐坐。

石美芬把赵联的资料整理好,

交给女儿,拍拍箱子,没多说。

她拒绝办追悼会,也没让媒体炒作,

墓地选在郊区,安静得很。

如今石美芬的消息很少,想来她也是很低调的。

据说她现在已经年过八旬,但是精神状态还挺好。

90年代,电影行业变了,新片子层出不穷,

年轻演员占了荧幕,老演员的名字渐渐没人提。

赵联演了一辈子工农兵,演得太真,真到像生活本身。

可生活变了,观众换了,他的声音还在,

通过他的电影还能看到他那精湛的演技,

和他那对演戏的执着。

信息来源:

1、赵联个人资料.1905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