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部生物力学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堇宾评趣事 2024-10-20 03:17:05

大量研究表明,不良的姿势与颈部疼痛呈正相关。

长时间保持颈部前倾姿势会引起韧带、肌腱和肌肉组织以及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使颈部和其它相关区域的姿势发生变化和疼痛加重。

头前倾姿势会加重颈部后部肌肉的载荷,影响颈部肌肉的肌张力,导致颈部功能障碍。

这些改变会增加颈部和肩部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当斜方肌和菱形肌的肌肉活动减少,会引起上斜方肌过度激活,增加颈部肌肉疼痛。

颈部重力力矩是头颈姿势引起的颈部不适和疼痛的重要因素,可用于分析在不同姿势下作用在颈椎的上的力,观察到在0°时最低,在45°时最高。

当头部向前时,颈椎的重力力矩增加,并且较高的重力矩需要肌肉产生更大的力量,来保持头部处于静止状态,当颈部处于弯曲和头前倾姿势时,可导致颈椎上的重力矩增加,增加颈部伸肌的活动,使颈部伸肌劳损。

当颈椎的负载平衡被改变和破坏时,颈椎以下的脊柱的功能和结构将转移部分的应力到相连结构和软组织,最终,这些结构也会过载,导致一系列的变化,而身体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会发生相应改变,防止对周围骨骼和软组织造成更大压力,例如当颈椎曲度反弓使椎间盘突出,会有更多并发症的发展和形成。

头部处于中立位时,其自身重量影响对颈椎的影响较小。

当低头或头前倾姿势时,中下段颈椎前部承受的压力会大幅度增加,椎体间的横向应力增大,造成颈椎关节失衡。

当颈椎椎体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时,颈椎周围的软组织会因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造成损伤,而另一些肌肉被持续废用而激活水平较低,会导致力量下降以及肌肉横截面减小,造成颈周肌肉张力失衡,进而使病程加重。

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关节囊长期受压,可能导致颈椎活动范围减小,引发肌肉功能紊乱,本体感觉障碍,以及颈椎侧向受力增加,从而加剧颈部椎体的不稳。

2.2.2颈部本体感觉改变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颈部本体感受器主要分为三组,关节感受器、肌梭和高尔基肌腱器官,它们会向大脑发送关于身体位置的信号,协调前庭、视觉反馈,对于维持姿势和平衡至关重要。

在颈椎小关节和椎间盘中具有多种感受器,可以检测到颈椎方向或位置的细微变化,颈部肌肉中的肌梭参与精细运动以及头眼协同等复杂整合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来自颈部肌梭和椎间盘和小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器将本体感觉信息整合,并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加工处理,最后,通过颈部肌肉进行动作,来保持头部的位置,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保证颈部的稳定。

CNNP患者会因为疼痛和运动恐惧使颈部活动受限,导致感觉运动控制功能受损,颈部肌肉疲劳、颈部椎体的矢状面排列的改变。

都会导致肌肉韧带,骨骼的退化性变化提前和加速,椎体周围肌肉肌梭传入神经放电率发生显著变化,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激活,最终改变颈部本体感觉。

颈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的痛觉感受器的增多也对本体感觉产生影响。

有研究发现,与无颈痛人群相比,慢性颈痛、头晕患者退变的椎间盘生中有大量的鲁菲尼氏小体、p物质、游离神经纤维,这些患者在影像学上仅显示颈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无颈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压迫。

疼痛对本体感觉的影响可能导致颈部感觉运动控制障碍,以及抑制肌肉激活,降低表面肌电的信号振幅,和运动单位放电速率。

导致颈部肌肉的横截面积减小以及肌肉力量、准确性、敏锐度、耐力等功能的下降,运动控制受影响于肌肉疼痛,例如通过减少拮抗肌的活动或增加协同肌的活动来代偿。

继发于颈部疼痛的颈部运动障碍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保护可能会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加重疼痛,并改变运动模式。

疼痛可能干扰来自颈部本体感受器的传入信号,因此疼痛会增加肌肉张力以及肌梭的敏感性。

当肌肉代谢能力降低,代谢物在细胞内堆积可能降低本体感受器敏感度,使错误的本体感受信号产生。

不正确信息会导致颈部肌肉反射异常增加和拉长,当长期处于这种情况颈部会出现疼痛。

2.2.3颈部肌肉力量下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颈痛会使颈部肌群的力量、耐力、力量稳定性下降,导致颈部功能障碍,例如保持姿势的肌肉激活减少、活动度降低、肌肉对疼痛反应敏感、肌肉疲劳和颈部肌肉协同收缩增加。

表面肌电是一种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肌肉活动的技术,它可以评估肌肉收缩的强度、疲劳程度、协调性和功能状态,近年来在康复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肌肉电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可以评估肌肉的疲劳程度和恢复情况,为康复训练和功能评估提供依据。

均方根(RootMeanSquare,RMS)是一种时域指标,是一段时间内,瞬间肌电图振幅平方的平均平方根,常用于反应肌肉力量水平,通常肌肉激活水平越高RMS值越高,有研究表明[26]相对于健康的人群,颈部疼痛患者颈部肌肉在低负荷收缩时RMS值较高,提示可能更早地募集高阈值的运动单位。

中值频率(MedianFrequency,MF)是反映肌肉电信号频率特征的指标,MF指标常用于反映肌肉的耐力水平,通常MF值会随肌肉疲劳程度下降而变大。

曹学兰等人通过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对慢性颈痛患者进行六周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胸锁乳突肌MF值显著增加,提示针对性的身体活动能够显著改善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强肌肉收缩能力。

有研究发现具有头前倾姿势患者的颈伸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VoluntaryIsometricContraction,MVIC)以及MF显著降低,颈部肌肉为了维持头、颈部位置和姿势而长时间收缩,这种长时间低负荷的肌肉收缩易诱发肌肉疲劳,越小的肌肉在持续收缩后也越容易疲劳,当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会使颈部伸肌过度激活,导致颈部疼痛加重。

疼痛的来源可能是颈部或肩胛周围肌肉的过度负荷,特别是在低负荷重复性工作中,这会促进低阈值运动单位的过度激活,感受器敏化。

这些现象可同时增加颈部伸肌和肩胛提肌的肌电活动,此外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和上斜方肌的肌电活动与颈深屈肌等较深层的姿势稳定肌群相比有所增加。

在保持长时间低头姿势时,患有颈部和肩部疼痛患者的颈部伸肌、竖脊肌和斜方肌上部的肌肉活动明显高于无症状者,有慢性颈痛人群的中下斜方肌显示出更低的活跃性。

当以坐姿使用智能手机时,患有颈部疼痛的群体上下颈椎屈曲角度明显高于头中立位。

颈部疼痛人群的颈部深层屈肌肌电图振幅明显低于浅层屈肌和上斜方肌,当颈部屈曲增多,肌电图差异会进一步加大。

这表明长期颈部深层屈肌激活不足,同时颈部浅层屈肌激活过度,是诱发颈部疼痛的重要因素。

如果肩胛提肌和上斜方肌的紧张会导致肩胛骨前伸上回旋,当还伴有下斜方肌、菱形肌的薄弱,会出现“翼状肩”,肩胛周围肌肉的神经控制改变会导致肩胛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肩胛功能障碍同样会增加颈椎的机械压力负荷,导致颈痛和颈部活动范围减小。

2.2.4颈部筋膜病变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筋膜中包含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网络、肌梭、高尔基受体、帕尼小体以及鲁夫尼小体等多种感觉受体,这些感觉受体在痛觉和感觉调节中发挥作用。

筋膜与自主神经相联系,大约40%的筋膜神经支配是由节后交感纤维组成,同时筋膜也被丰富的多肽能感受器支配,这些细胞、神经以及嵌入其中的感受器让分布在全身的筋膜系统具有滑动、收缩、修复以及感受疼痛等功能。

筋膜在慢性颈部疼痛中发挥潜在的作用,筋膜包裹全身的肌肉,对肌肉力量的传导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筋膜的重要的机械特性。

筋膜中包含游离神经末梢以及多种感觉受体在痛觉和感觉调节中发挥作用。

炎症,激素等因素的改变都会使筋膜组织发生变化,如炎症能使筋膜中的透明质酸分子裂解为大量低质量的HA(HyaluronicAcid)分子。

当筋膜中大量的HA分子聚集会导致筋膜致密化,致密化指的是筋膜的密度增加可以导致疼痛和筋膜功能障碍,如HA的过多聚集聚会干扰筋膜层的滑动,筋膜层之间的滑动是肌肉骨骼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两个相邻的筋膜层变得粘连时,会影响肌肉活动和关节功能。

筋膜组织过度负荷,会形成持续性炎症,导致筋膜以及周围组织内巨噬细胞长期存在以及细胞因子增多,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也会增加伤害性传入神经的敏感性,当一个或多个部位引起的机械性变化足够大,会影响到临近肌肉组织。

肩胛骨与颈部相连接并有着共同的肌肉附着点,筋膜疼痛会导致肌肉疼痛,而筋膜触发点颈部筋膜紧张导致疼痛。

正常软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劳损,局部炎症、微循环紊乱会使相应位置的筋膜紧缩,称为触发点。

在临床上,该点也表现为骨骼肌或筋膜高张力部分内最容易受激的区域,筋膜与肌肉之间的力学传导特性发生改变,会导致肌肉劳损和筋膜限制是筋膜疼痛的原因,筋膜紧绷或刺激可导致疼痛,并可能导致颈肩部的疼痛症状。

0 阅读:59
评论列表
  • 2024-10-30 22:24

    董医生,我好像这种症状,要怎么治疗呢?

堇宾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