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替大家试过了,回老家不是退路,是绝路

水水的日记 2024-11-09 14:55:35

01

县城生活

越来越难了

有网友晒出自己回老家时,看到的工资行情:

超市或餐厅服务员,月薪2100-2500;

老小区的保安,月薪1800;

新小区的保安,月薪2800;

美容院员工,底薪2000,提成另算。

基本上,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工资天花板就是3000左右。

且不少岗位没有五险一金,更别提双休周末或节假日。

除非你有一技之长,会修车、装修、开挖掘机之类的,不眠不休一个月,大概能赚6000左右。

这还得是技术好和口碑好的人。

否则,工资也低得难看。

帖子一出,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大家纷纷在评论区倒苦水:

“早年房地产火的时候,我还能去工地找活儿干。

苦点累点,起码赚得多。

但如今,连搬砖的活儿都没了。”

“县城的工作可替代性高,根本不可能涨薪。

你嫌弃3000块的工资低,但总有人2000就愿意干。”

“在县城当老师,一个月到手3000块钱,但从没过过节假日。”

归根结底一句话:

如今在县城,能有钱赚已是万幸。

想多赚钱,基本是做梦。

福利与假期更是想都不要想,全是奢望。

看到这里,估计不了解县城的人会说:

“虽然收入低,但县城物价也低啊。这个工资,应该也能过得很舒服吧?”

不不不。

县城的工资或许和10年前差别不大,但物价绝对是“与时俱进”了。

有网友就说,自己一个月2500的工资,换算下来时薪10元。

但他在市场吃碗素面要8块,一份盒饭要15块。

再加上这几年,瑞幸、霸王茶姬、海底捞等饮料、餐饮品牌,也开始入驻小县城。

动辄一杯20块的饮料,人均100+的火锅烧烤,但凡在外面多吃几顿,那一个月的工资就会瞬间见底。

更别提那些拖家带口的中年人。

就算不吃外食、不购物,但孩子的教育费用、水电费、燃气费、伙食费、油费等等日常开销,一个月算下来也不是小数目。

导致大家根本存不住一点钱。

自然了,“赚的少花的多”也会迫使很多人开始消费降级:

以前逢年过节,会和家人一起下顿馆子,现在全都自己做;

以前给家里买新衣服从不手软,现在只买生活必需品;

以前热衷于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报了各种补习班,现在只想给孩子一个“像样的教育,同时保证家庭不破产”。

至于看电影,唱ktv之类的娱乐消费,如今更是直接从县城人的生活里销声匿迹了。

“现在赚钱太不容易了,所以每分钱都得掰成几瓣地花”。

然而县城经济环环相扣。

没人花钱,也连带导致了县城里的各类小本生意都赚不到钱。

一位街头卖烤红薯的阿姨就说,以往每天能卖出几十斤的红薯,现在最多十斤,只能勉强糊口。

你们看。

如今,“赚不到钱和没人花钱”就像是个死循环,死死困住很多县城人,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步履维艰。

02

县城找工作

不止靠能力,更要靠关系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县城工资崩塌的同时,这两年网上也很流行“小镇贵妇”的叙事:

住着明亮宽敞的大房子,开着几十万的车,拿着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吃的喝的都由专人从隔壁大城市的山姆代购回来,过着有钱有闲的悠哉生活。

一边是月入三千,吃穿用度都要抠抠索索;

另一边则豪掷千金,年纪轻轻就成“人生赢家”。

同是县城,这生活的天壤之别到底从何而来?

事实上,经历过的人都明白,小镇贵妇大概分为两类:

1、家里有拆迁款的。

2、家里有人生意做的非常红火的。

换言之。

小镇贵妇的背后,是有钱的原生家庭。

没人是靠打工,成为小镇贵妇的。

这其实也暗示了一条想在县城拥有好生活的潜规则:

比起能力,更要靠关系。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

网友苟阿姨小时候的邻居小王,读书时成绩很差。

任谁看,都是没有前途的小孩。

后来,他高考时考了一所三本的医学院。

小王的舅舅,是当地一所大型医院的副院长,指导外甥去申请医院附属医学院的研究生。

等到小王研究生毕业,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舅舅所在的医院任职。

后来,因为工作期间表现出色,医院把小王公派出国去读博士。

等留学回来后,便成了当地医院里的明星骨干医生,如今“混”得风生水起。

咱们换个角度想。

县城是弹丸之地,机会和资源都少。

倘若没有舅舅的指点迷津和关系,只靠小王三本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业务能力,能进到当地大型医院工作吗?

又有多大的概率,仅凭出众的业绩,争取到罕见的留学机会,来让自己的事业进一步飞升呢?

微乎其微。

毕竟在县城这种“熟人社会”,把机会留给自己的身边人,是人之常情。

“在小地方,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

那么也一定有人想问:

“但只靠关系,能力就不重要了吗?

医生可是要治病救人的啊!”

或许,一些县城朋友的真实经验可以给大家答案:

“很多县城里的人,小病不爱看医生,而大病又不愿在县城里看。

也因此县城医生的治病水平,往往差不多就行了。”

你们看,在县城里工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和三本的毕业生其实差别不大。

因为不需要太多的个人能力,能发挥的空间有限。

只要能力说的过去,再有内部关系帮忙牵线搭桥,指引一条“捷径”,那么生活大概率就能“平步青云”。

就像一些三本毕业的县城“富家女”,一毕业就被家人安排进了当地的国企,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配好了房子与车子做嫁妆,过上了体面富足的生活。

而那些靠自己的能力考上985高校的孩子回到县城后的生活呢?

学历高资历好的,会被小公司婉拒:“我们用不起这么高端的人才”;

年过30还未婚未育的女性,会沦为求职鄙视链的最底端,无需看简历,直接拒绝;

工作有没有业绩不重要,但得会来事儿,讨领导开心,得心无怨言地接受公司的无偿加班。

最终很多人被逼无奈,只能去做个补习老师,辛苦地拼搏几年,攒点小钱按揭买套电梯房,过着凑合的生活。

你们看:

在县城里生活,有关系的人一句话,就能摆平无数困难;

而没关系的人,克服完一个困难,接下来还有千千万万的困难需要克服。

03

族望留原籍

家贫走他乡

前段时间国庆,网友小小回了老家一趟。

短短几天,她感触最深的是:

“没有背景的人,千万别留在老家混日子。”

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小县城,真正掌握资源的只有几百人:

谁家孩子能进重点中学?

新建的娱乐城由谁罩着?

小县城大大小小的命脉,基本都捏在这几百人手里。

而且啊,县城虽然林子小,但什么鸟都有,各个都是人精:

你跟别人讲道理,别人却来耍流氓;

你跟别人谈法律,对方和你谈人情世故。

在这种“小事靠算计,大事靠关系”的地方,想靠自己熬出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小小的这番感悟,正应了那句老话: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这几年,网上总是流行着一种说法:

“小县城是大城市的退路。

如果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不如回老家过上安稳的生活。”

但很多人都没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

只有原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不错,能给到一定的支持。

甚至有关系能安排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老家,才是退路。

否则,留在老家远不如在大城市过得好。

不止是工资低,还有处理不完的人情世故,听不完的闲话,戒不掉的攀比风气......

大城市自然也有类似的烦恼。

但因为“蛋糕大,机会多”,很多时候不影响咱们普通人过正常生活。

所以啊,很多过来人常常感慨:

“在大城市生活身体是疲劳的,但心是自由的;

而在小县城生活身体是安逸的,但心是疲惫的。”

因此,如果现在的你也感觉自己被困在了县城里。

不妨努力走出县城,去外面寻找机会吧。

毕竟,“树挪死,人挪活”。

但如果家里有牵绊,无法离开县城,也不必太绝望。

抓住当下能抓的工作机会,先保证有一份收入。

然后,可以用空闲时间尝试些副业:

拍视频做自媒体、开滴滴跑外卖、利用周末兼职做山姆代购......

办法永远都比困难多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