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几条老街,一条老街就是一段历史。
紫阳街是临海第一古街,最早成形于宋代,与台州府城的历史紧密相连,可说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缩影。此街保留了原生态人居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因而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浙江仅次于杭州清河坊,列第二。

紫阳街原来有街无名,只是一个个各自独立、以坊墙为隔的区块。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临海县治附郭图》上,就没有街名的记载,这是延续了唐宋以来的以“坊”为名的旧俗。当地人仅按附近的古迹或店名来称呼相关所在,比如街的北端是黄坊桥,南头是揽秀楼;中间从北至南有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称呼。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大多都比这条古街更为显赫,但所指之处,均与这条老街相关。
这些名称本地人自是心知肚明,但对外乡人来说,便会一头雾水。为统一街名,抗战时期,国民县长庄强华将这条无名老街命名为“中正街”,但“中正街”并没有流行起来,当地人还是继续以原来的地名称呼。
1951年,临海县人民政府决定重新命名城关街道,将“中正街”改为“解放街”,此后沿用了50年之久。直到1999年,临海市政府又将“解放街”更名为“紫阳街”,以便与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相映衬。

紫阳街大气而深远,其来源是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的封号。
张伯端,临海人,道教全真道南五祖之一,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其存世著作有《悟真篇》,倡导以道教内丹为中心及儒释道三教合一学说,清雍正年间被敕封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
张真人的故居就在这条老街边的樱珠巷中。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说:“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清人戚学标在其《台州外书》中也说,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即今紫阳楼是也”。齐召南《百步岭访张紫阳遗迹赋示同游》诗云:“街名璎珞记台州,州城故宅紫阳楼,楼边父老多能说,曾是仙踪几度留。”
因为紫阳真人在道教史上威望极高,“紫阳街”的名称就这样固定下来了。

紫阳街长1080米,宽4至5米,北至北固山,南濒灵江,几乎笔直贯穿整个府城,是国内现存街路最长、街区最完整、街道最本色、街史最悠久的古商贸街。我国古建筑专家黄大树赞其是“江南第一,全国罕见”。
街上古迹,信步可数。这里有纪念紫阳真人的石碑、紫阳桥和紫阳坊;有紫阳故里和紫阳宫遗址;有明历十九年(1591)由举人吴执御、彭世焕、王如春、章应科、徐子瑜五人所立的“五凤坊”遗址。
而在这条街的最北端,有新中式茶馆“遇仙•院子里”,是紫阳茶体验馆,主人把紫阳道观道士研制的紫阳茶,变成时下年轻人下午茶的新选择。
老街至今仍保留着唐宋里坊制格局,街面房子以二层居多,局部三层,前店面后作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是典型的融经营、生产、居住“三位一体”的江南民居风格。门上、柱头、窗户多有木雕、砖雕、石雕,所雕之物最常见的是狮子、鹿、花鸟、龙凤、蝙蝠。石窗图案则以荷、盒及万、寿、福字为多。

紫阳街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块青砖砌成的坊墙,又称“防火墙”,高三余丈,宽五六丈,坊名即地名。知名的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前人用心良苦,设计出这样别具一格的建筑,既是行道,又通马车,还是防火墙,其古意盎然,已成为老街远久的符号。
街道两旁有众多水井,远至明清,近在民国。据建国初期调查,府城内有 786 口可饮用的水井,数量之多,世所罕见。这些古井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有异,一般深约3米,水味甘甜,冬暖夏凉。每逢夏季,居民把西瓜浸入水井冷却,等再提上来,从皮到瓤都浸透了天然的凉气,极为爽口。
现在仍在使用的有24口水井,最著名的要数千佛井和紫阳井。

千佛井位于紫阳街的南端,也称“双眼井”,因井壁砖有阴刻佛像而名。相传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才建了千佛井。其实巾山上除了千佛塔之外还有南山殿塔,但因有“火神”不断出现,为镇住“火神”,于是人们又在千佛井上加圈,成为“双眼井”,以达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
千佛井虽井口成双,水却连为一体。四周有石栏,栏间10根望柱,其中东出口两侧望柱立两尊石狮子,西出口为石小猴,均有残损;其余6根望柱上则为莲花,多为重修时新刻。细看井壁,并未发现刻有佛像。查究之下,看到专家们的另一种解释:双眼井其实并非是千佛井,因为旁立这一块“千佛井”的古石碑,后人以为“此井”就是“彼井”,其实二者并不相干。
紫阳井在樱珠巷9号紫阳真人张伯端故宅的南面,因紫阳真人之故,又称“仙井”,可见前人掘井除饮用外,还赋予了文化内涵。
坊与井,共同构筑起了老街居民的生活。人们缘井而居、傍坊而聚,在光阴的流逝中,将繁华与落寞都写进了这一条长长的老街。

在临海紫阳街上,旧日的街巷风情在光影里纵横,但挡不住时尚的风潮侵入到每一个角落。难能可贵的是,这条古街上依然有“野店茶香迎倦客,市街犬熟傍行人”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宁静而不争,他们在历史和现代中穿梭,一面触摸邻里的旧脉,一面又见证城市的鲜活。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