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看到整个银行体系处在资不抵债的这种状态之下,还没有大面积的倒闭呢?背后是有原因的。在市场中,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会受到市场定价原则的影响。当资产出现浮亏时,我们通常会认为银行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资产端的浮亏,而忽略了负债端的定价变化,那么我们就可能无法全面理解银行体系的真实状况。
如果根据市场定价原则来测算银行的资产出现浮亏的话,这个时候也要同时估算银行的资产方出现浮亏,评估负债方的市场价格是多少。
我们知道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储蓄,而储蓄是刚性负债,但是刚性负债同样也包含着市场浮动的价格,只不过一般人不这么算或者不这么看而已。
任何刚性负债,就好比是债券的票面价格是固定的,票面的利息也是固定的,但是在市场中一流通就会出现交易价格,交易价格会上涨或下跌,跟票面价格是不一样的,这就会产生债券的收益率。
如果票面价格下跌,收益率上涨,两者相反,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等效的评估。比如说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储蓄负债,想象或者理解成银行向储蓄者发行的刚性兑付的某种票据。
只不过这种票据在市场中不直接流通而已,而且每个人的存款数量不一样,所以票据这个票面价格是非常不一样的,有人是1万,有人是5000,有人是800。
但是票面利率是一样的,就是银行给老百姓活期账户中支付的那个微不足道的存款利率,这就好比是发行债券时候,票面价格所对应的票面利息。
在这种理解情况之下,只要储蓄不流动,相当于债券不交易,那这种储蓄的票据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接近存款利息的。
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把银行的负债端,想象成向储蓄者发行的票据,相当于银行向储蓄者发行的某种刚性兑付的债券,老百姓不动,它的收益率跟它实际的活期存款利率是差不多的。
换句话说,不管美联储怎么暴力加息,只要老百姓忍着,使劲地忍着,哪怕那边已经加到5%,在货币市场上,买债券都是5%,但是你仍然忍着不动,你仍然愿意只拿到0.5%的利息,也不去追求那5%的回报。
假如在这种情况之下,银行所发行的这种储蓄票据,实际上处在一种高度的溢价状态,它早该下跌,但是没有,它出现了溢价。
这种溢价现象意味着什么呢?它实际上反映了银行负债端在市场价格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状态。随着美联储等央行不断加息,老百姓对低利率的忍受力越来越强,这实际上推动了银行负债端市场交易价格的上升。
换句话说,银行的储蓄存款在市场中变成了一种隐性的资产,好比它从这个资产负债表的右边跳到了左边。尽管它仍然体现在银行的负债端,但其市场价值却已经超越了其账面价值。
这叫准入价值,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储蓄,银行做可以,你做叫非法集资。所以它有一种隐性的价值,虽然体现在银行的负债端,实际上它是左边,有一种隐性的资产的价值。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在美国这么多家银行里面,我们把它合并报表看成一家银行,如果我们将其合并报表看作一家银行的话,那么其资产端的总浮亏已经达到了2.2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其资本金也是2.2万亿美元。从表面上看,这两者的数额相等,应该相互抵消掉。但是由于银行负债端出现了溢价现象,因此其资本金的实际价值并未因此归零或负数。
相反地,由于储蓄存款的市场价值上升,其资本金的实际价值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尽管银行体系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之下,却并未出现大面积倒闭的原因。银行负债端的溢价现象抵消了资产端的浮亏现象,因此银行的资本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缓冲空间。
这样一来,即使面临一些不利的市场环境和经营压力,银行也能够通过调整其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策略来应对挑战并保持稳定运营。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溢价现象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老百姓风险偏好的调整,储蓄存款的市场价格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本文来源@宋鸿兵观天下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