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他曾是中央委员,连任三届,风光无限。但到了59岁时,突然被免职,回到了家乡,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
这一转变,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原因?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
曾经的权力巅峰,转瞬即逝,为何他会选择默默退隐,过起平凡的日子?
砍柴换来的希望
1919年,王国藩出生在河北遵化的西铺村。西铺村周围群山环绕,土地贫瘠得像老人干裂的手掌,村民们年复一年刨着黄土,却难以填饱肚子。
小时候的王国藩,每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光着脚丫在田间地头帮家里干活。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眼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八年抗战期间,王国藩在战场上不仅锻炼了胆识,更领悟到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战争结束后,他带着这份领悟回到西铺村,看着破败的家园,心中萌生了组建合作社的想法。
合作社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全社仅有的那头三条腿的驴成了最值钱的"家当"。王国藩深知,要想富起来,必须先解决生产工具短缺的问题。
春寒料峭中,他带领社员们踏遍了周围的山头,砍来的柴火堆满了村口。一个月下来,大家的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可谁也没喊一声苦。
那430元钱来之不易,王国藩和社员们精打细算,购置了最急需的农具。他们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开启了改变命运的征程。
每一锄头下去,不仅翻动着贫瘠的土地,更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当时的情景,老社员们至今还记忆犹新:王国藩总是第一个到地里,最后一个离开,膝下的裤子永远沾满了泥土。
穷棒子社蹚出致富路
合作社成立的头几年,王国藩带领社员们创新耕作方式。
他们把荒山坡改造成梯田,利用山涧水源修建水渠,探索出一套适合山区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钻研农业技术,改良土壤,试种新品种。
白天,他们在田间劳作;夜晚,王国藩就着煤油灯给大家算账、讲解技术。
村里的老人回忆,那时候的夜校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来年的打算。渐渐地,贫瘠的土地开始孕育希望,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
合作社的成功引起了周边村民的注意。有人起初还笑话他们是"穷棒子社",可看到社员们的粮仓渐渐充实起来,不少人主动登门要求加入。王国藩从不拒绝,而是手把手教他们种地技术,帮助他们提高产量。
社员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他们开垦的农田如同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山坡。在王国藩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更实现了多种经营。
他们种植果树、发展养殖业,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当年交给国家的5455斤粮食,成为了西铺村人引以为豪的成就。
不忘农民本色的中央委员
跨入全国劳模的行列,对王国藩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转折点。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这个朴实的农民依然保持着质朴本色。
每次进京开会,他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布鞋上沾着家乡的泥土。即便坐上了领导的位置,他也从不摆架子,更不愿意与普通农民划清界限。
在北京参加重要会议期间,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参观农业展览,学习先进经验。每次回到西铺村,他都会把学到的新技术和新思路跟社员们分享。
毛主席十次接见的殊荣,在他看来不是荣耀,而是责任。他说:"主席关心咱农民,咱更得把农业搞好。"
作为中央委员,王国藩经常要外出视察、开会。可只要一有空,他就回到田间地头,和社员们一起劳动。
他常说:"种了一辈子地的手,不能闲着。"在他的坚持下,合作社实行严格的工分制,他和其他社员一样,按照劳动所得领取口粮。
每到农忙季节,不管是省里开会还是进京汇报,他都会请假回来帮助收割。
乡亲们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夏收,他从北京连夜赶回来,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衫。这样的场景,在西铺村成为了最生动的党性教育。
人生起落见初心
1978年的变故,对王国藩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失去职务后,许多人都劝他搬到城里享清福,可他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
回到西铺村后,他住进了一间破旧的土房,继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虽然被安排在县水利局当顾问,但他的心始终系在农业生产上。每逢农忙,他都会主动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难题。
看到年轻人外出打工,他就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为村里引进新项目。即便是在低谷时期,他依然保持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心。
生活的转折没有改变他艰苦朴素的本色。他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墙上的裂缝越来越大,下雨时屋顶漏水,家人多次劝他修房子,他总是摆摆手说:"能住就行。"
直到1995年房子破败不堪,他才不得不重建。新房子虽然不大,但他坚持用最简单的材料,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用行动证明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每当有人问起过往,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个农民,种地就是本分。"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让他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崇高的精神境界。
农民心中的好干部
2005年7月30日,王国藩在家乡去世,享年86岁。他离世后,西铺村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他培养的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把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村里建起了王国藩纪念馆,成为传承"西铺精神"的重要阵地。
在他生前常去的田间地头,如今种植着各种经济作物。村民们运用现代化设备种地,发展设施农业,开办农家乐。西铺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王国藩留下的艰苦奋斗精神,却代代相传。
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慕名来到西铺村,参观王国藩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
村民们总会骄傲地向游客讲述这位好干部的故事,诉说着他带领大家走出贫困的往事。在西铺村,王国藩的事迹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王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不会因为地位的高低改变自己的本色。
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农民企业家,什么是真正的基层干部。
在西铺村,他的故事一直在传颂,他的精神也一直在延续。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这就是一个农民的担当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