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旧社会”?其实就是爷爷的爷爷生活的年代,大约是晚清至民国年间。
那个年代的老照片,很多人都看过很多了,但绝大多数是在上海、北京、南京这些大城市拍摄的。“旧社会”的农村长啥样,却很少人关注过。
不过,凡事总是有例外的!1946年,有一个名叫德密特利的外国摄影师,他深入华北农村,拍下一批非常少见的彩色照片。
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旧社会”的中国北方农村,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

1946年的农村,根本没有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就非常泥泞。村民们穿的衣服,又破又旧,似乎从未洗过。

那个年代,乡村地区根本就不通电,也没有碾米机。要把小麦磨成面粉,需要使用石碾子,可以用驴拉磨,也可以人工推磨。

1946年,根本没有机械化种田!北方农民用驴耕地,南方农民用水牛耕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似乎没有歌词中浪漫!坐着驴车去赶集,是很多北方村民共同的童年记忆。

“旧社会”大多是乡村私塾,只有大城市才有现代学校。私塾里的学童,全部都是男孩子。当时的课本,还是竖排的繁体字。

那个年代的乡村,大人都在田地里干活,根本没人管小孩子。小朋友们,只好跟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

踢毽子,很多70后、80后还有的童年记忆!没想到,早在1946年这种游戏就很流行了。

弹玻璃珠,没想到这种童年游戏,居然那么古老!很多乡村地区的90后,小时候都玩过弹玻璃珠。

“旧社会”的私塾,居然已经有黑板了。一个教书先生,只有几个念书的学生。

1946年,在私塾门口,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就像小说中的孔乙己一样。

毕竟还是“旧社会”,当时根本就没不到什么玩具,小孩子只能玩石子,5个小石子,丢起来还挺好玩的。

两个衣着褴褛的小朋友,长得白白胖胖的,可能是乡村地主家的孩子。
以上,就是外国摄影师德密特利,1946年在北方农村拍摄的照片。毕竟当时还是“旧社会”,生活水平还是显得落后,尽管拍摄地就在北京的通州区,当时还叫通县,属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