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孝女曹娥碑>:背后故事与艺术魅力

艺术新资讯 2024-06-07 11:04:11

《孝女曹娥碑》故事

《孝女曹娥碑》乃是王羲之的书法名作。此碑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曹娥是会稽上虞人,其父亲曹盱为巫祝,东汉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曹盱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时不幸落水失踪。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哭寻,十七日后,于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其尸体与父亲的尸体一同浮出水面。为纪念她,人们改舜江为曹娥江,后上虞县令度尚为彰其孝烈,于元嘉元年改葬曹娥并立碑,由邯郸淳作文。

《孝女曹娥碑》书法风格特点

笔法遒古秀丽,线条流畅而古雅;

墨色醇古雅淡,气韵高雅不凡;

字体结构扁平,重心稳定而端庄。

笔法多不藏锋,带着隶书笔意,更显古朴;

章法自然流畅,字距行距适度,布局和谐。

笔力劲健,线条挺拔,彰显深厚功底;

结字跌宕有致,富有变化,极具艺术感染力;

整体上无求妍美之意,却具古朴天真之趣,现了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孝女曹娥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正书第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孝女曹娥碑》释文: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号慕思盱,哀吟

《孝女曹娥碑》释文: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以汉安迄于元嘉元年青龙在辛卯,莫之有表。度尚设祭诔之,辞曰:伊惟孝女,奕奕之姿。偏其反而,令色孔仪。窈窕淑女,巧笑倩兮。宜其室家,在洽之阳。大礼未施

《孝女曹娥碑》释文:嗟伤慈父。彼苍伊何?无父孰怙!诉神告哀,赴江永号。视死如归,是以眇然轻绝,投入沙泥。翩翩孝女,乍沉乍浮。或泊洲屿,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千夫失声,悼痛万余。观者填道,云集路衢。流泪掩涕,惊恸国都。是以哀

《孝女曹娥碑》释文:姜哭市,杞崩城隅。或有尅面引镜,剺耳用刀。坐台待水,抱树而烧。於戏孝女,德茂此俦。何者大国,防礼自修。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镂而雕。越梁过宋,比之有殊。哀此贞厉,千载不渝。呜呼哀哉!乱曰:

《孝女曹娥碑》释文:铭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墓起坟。光于后土,显照天人。生贱死贵,义之利门。何怅华落,雕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招(昭)后昆。汉议郎蔡雍闻之来观,夜暗手摸其文而读之

《孝女曹娥碑》释文:雍题文云: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当堕不堕,逢王匡(叵),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之。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