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内在力量,助力寻找真我之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将在10月18日播出《名医堂—生命拔节之声》节目,我们荣幸邀请到专注于精神疾病治疗与临床心理治疗的刘竞主任医师和专长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公共管理的段鑫星教授作客本期名医堂节目。
刘竞,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心理病区主任。
专长为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惊恐障碍、健康焦虑、进食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治疗。
刘竞主任
段鑫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师从陈会昌。注册系统心理师(X-12-006),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妇女委员会主任。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近三十年。
段鑫星教授
在本次节目中,两位专家将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深入解读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前,我们将带领大家深入探索精神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该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和前沿动态。
全球精神心理健康现状
全球有9.7亿人患有心理疾病,几乎每8个人中就有1个,50%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会经历心理疾病。还有更多的人偶尔会遇到心理健康不佳的状况。
精神心理疾病包括多种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边缘性人格障碍(BPD)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自杀企图。
什么是精神心理疾病的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在精神心理疾病中很常见,是指个体在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体验到的身体不适或功能障碍。这些症状可以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例如疼痛、疲劳、恶心或其他躯体感觉。躯体化症状通常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或抑郁、心理创伤有关,但患者往往认为这些症状是由身体疾病引起的。
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会经历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性欲改变、疲劳、精力下降、身体疼痛。焦虑症患者可能会有心慌、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出汗、头晕和胸痛等躯体反应。惊恐障碍患者可能会有突发的心慌、出汗、颤抖、呼吸急促、胸痛或不适、恶心、头晕或失去平衡等症状。躯体症状障碍患者对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有持续的、过度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症状的严重性不成比例,并导致显著的痛苦或日常生活的干扰,即使经过医学检查确认没有严重的身体疾病,或者医生的解释无法消除他们的担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会有身体上的紧张和疼痛、睡眠障碍以及感觉脱离现实或麻木。
如何知道自己患病?
精神心理疾病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对患者症状、行为、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访谈来确立,这包括对患者症状的详细评估以及对症状影响的深入理解。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可能会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量表来量化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用于评估抑郁症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用于评估焦虑症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此外,医生还可能会考虑患者的个人病史、家族病史、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任何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诊断的准确性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出现精神心理障碍怎么办?
据《柳叶刀-精神病学》杂志2024年的最新综述显示,这些精神障碍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采取多元化的治疗方法。例如,重度抑郁症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而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证实对焦虑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有效,是循证证据最为充分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此外,随着移动健康技术的发展,患者现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自助治疗,如正念冥想和放松练习。
公平性的核心地位在心理健康干预和实施研究中,公平性是一个核心原则。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不均,这种不平等通常与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性别等因素相关。因此,干预措施的设计和调整必须针对这些不平等现象,以确保所有群体都能公平受益。通过使用倾向评分匹配(PSM)等方法,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进而设计出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复杂性科学在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应用心理健康干预通常在一个包含多个相互作用组件的复杂系统中进行,这要求我们考虑到各种潜在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效应。采用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有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准确地预测和解释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从而提高干预的成功率。
非实验方法在因果推断中的重要性综述中提出,为了弥补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局限性,需要扩展非实验方法在因果推断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利用自然实验和倾向评分匹配(PSM)等方法,研究者可以在现实世界条件下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加实用的证据。
跨学科方法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全面理解问题并设计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整合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公共卫生、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结语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在探索心理健康的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挑战。但请记住,我们并不孤单,积极寻求帮助,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会有一束光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专家简介
刘 竞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心理病区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证督导师(编号:XXD-2020-059);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编号:D21-033)。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协作组委员、民族心理与精神医学学组委员、进食障碍研究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进食障碍协作学组组员。北京安定医院14病区(临床心理病区)位于北锣鼓巷院区,是全国首批强迫症诊疗示范基地,也是北京市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段鑫星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师从陈会昌。注册系统心理师(X-12-006),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著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视野》、《积极行政人格的生发机制》、《从成长成才到成功》;畅销书《恋爱心理必修课》、《如何拥抱一只刺猬》(1、2)等,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务》等多部。其中《恋爱心理学》慕课点击量800万次。
段鑫星教授关注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创建了“爱心理公益组织”,为困境儿童、妇女儿童特别是西部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近年来平均每年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公益讲座百余场,累计听众上千万。
封面图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