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人们的冠服和装饰品,如果把“服饰”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就可以统称为冠、履、服、饰。我们国家的服装是从商周开始形成的,《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孔子“服周冕”的说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服装的历史是何等的悠久。
服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实用,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它可以表现出不同阶层的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外在形象,以此来区分地位和地位,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地位的目的。
衣着与饮食、饮食、生活同为一种基本的物质,是人的日常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这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古人的冠服都有固定的样式,用来显示身份地位,是一种显示礼仪和音乐的生动象征。汉朝是一个礼乐鼎盛的时期,汉朝时期的文学代表,汉赋中也有大量的服饰描写。
这些服装描绘构成了汉赋的各种情景,既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又体现了汉赋的音乐体系,又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汉赋主体思想的重要载体。
汉赋是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汉赋。赋重文风,极富书卷气。
赋是一种兼备诗词、杂文、楚辞、史传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新体裁,体现了其宏大博大的内容和强烈的表现力。
“赋,涂,涂,涂,是一种赋。”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体,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的散文,其特征是“不歌而诵”。到汉朝,赋制度正式确立,赋在汉朝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汉赋是“一代之文”,是一种极高的艺术价值。
汉赋是汉朝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从各个方面记录了汉朝的风土人情。
汉赋“体”的种类繁多,山水、草木、器物等应有尽有,而华服的装饰,自然也是汉赋中所描述的一类。汉赋在数量多、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对“体”的描述也非常详细。
汉赋具有很强的描摹能力,它将物象的各个细节都加以描绘,并且将其完全展开,表现出“以物为形,以形为形”的特征。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赋中有很多有关服装的描写,而且对服装的描述也非常详细,这是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所以,有必要对汉赋中的服装进行整理与研究。
1.古代汉赋的分类录及名人考释中的服装描述
从汉赋诞生之日起,学术界就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自汉代到清代,虽然力度不一,但历代先民对汉赋的研究从未中断,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汉赋的研究多以著述、著述为主,这一举措无疑促进了汉赋的流传和保护,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反映了汉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这一分类编、作注释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赋体来源、汉赋写作题材和内容、各赋家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而在汉赋中有关服装的描述方面,更是在汉赋的分类和汉赋中所涉及的各类名物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汉赋在汉代就有了,汉人辑录汉赋,为汉赋作了注释,为以后汉赋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贾谊和司马相如等汉代赋家在西汉前期的生活,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评述,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汉赋的看法。
《太史公自序》一书中,对汉赋“靡丽多夸”、“其指风谏”的评语,反映了司马迁在汉赋中的嘲讽性,并指出汉赋的华而不实。
司马迁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扬雄的充分发扬,扬雄在其作品中运用了重讽谏汉赋观,又在《法言》中提出了“赋之以则”的主张,认为汉语的理想标准应该是“词藻美”和“实用化”。
刘向和刘歆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汉赋文献,对233篇赋进行了归类。班固对此作了总结,并在其《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所反映。
可见,汉代汉赋研究除辑录外,也渗入了编纂者自身的赋学思想。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对汉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赋文讽谏的作用,而汉赋中的铺陈、夸张等艺术手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魏晋南北朝,对汉赋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刘勰《文心雕龙》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汉赋的源流和艺术特征。他将赋按照体系大小划分为“京殿苑猎、述行序志”、“草区禽族、庶品”,而“体”则包括“京殿”、“苑猎”、“述行”、“序志”、“草木”、“禽兽”、“庶品”等,并以“明雅、巧丽”为“赋之大体”。
刘勰解释赋的特色是“以物为本,以物为志”,这为后来的汉赋所作的物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撰《文选》,对汉赋作了一次全面的分类,收录了15个家族,共计29个,按照写作的内容,分成十个类别,反映了汉赋的题材。
萧统在其《文选序》中,认为赋“一事一言,一物一”,更深入地理解了汉赋店陈咏物的特征。至唐、元,关于汉赋的研究,多从各种文献的汉赋作注与归类保存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李善在唐朝《文选注》中对汉赋作了注解,不仅对各种名物进行了考辨,而且还对相关的句子进行了分析,包括衣着的描写。到了宋元,对汉代冠服名称的考订,在继承《文选注》的基础上,更为详尽和深入。
这些材料多见于宋人的笔记和诗话,虽然零星,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分类辑录上,以《艺文类聚》为代表的各类典籍,承袭了《文选》的主旨,并根据汉赋所描述的主题,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整理。就服饰的描述而言,《艺文类聚》分为衣冠、仪饰、服饰、玉器、布帛等诸种,下面所述的赋、文、文、文,都比较详细。
明清两代对汉赋的研究更为深入,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认为,汉赋的创作特点是“复之而广”,汉赋可以以体物来反映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由此反映了汉赋所表现的内容之广泛。
陈元龙在《历代赋汇》中把历代赋分成38类,其中玉帛、服饰等与赋体文献中的服饰描述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之,汉赋的研究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很好的基础,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几个时期,从萌芽走向繁荣和深化。
中国古代关于汉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评论类、辑录类和注释类。这些研究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全面地呈现于各派的著述中,历代学者搜集、保存、注义,必然会渗透到编者自身和当时主流社会的赋学观。
古代文人对汉赋的研究固然有一定的功绩,但作为“一代之文”的汉赋,在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重视经世致用的文学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关于汉赋的各种材料,大都散落在《诗经》、《诗经》等文献中,并无专门的著述,而有关汉代赋中服饰的研究,更是支离破碎,散见于各类以名物释词考辨为主的丛书里,缺乏系统与深入的研究。
2.汉代近代服装的描述特征
在服装描写的研究上,那珍珍的《汉赋中的服饰描写研究》根据汉赋的情况,把汉赋中的服饰描写分为祭、朝、猎、舞四类,并从文学的视角详细地论述了汉赋服饰的表达方式和文学意义。
万婷婷《汉代服饰文化对汉赋的影响》以汉赋中的服装描写为基础,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段、审美特征、创作观念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汉服饰对汉赋的影响,并就汉赋的艺术风格、审美情趣、赋体文学的变化以及对其它文学的渗透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正琴《论汉赋中的女性服饰描写特征及其意义》从汉代妇女服饰材料多、类型全、纹饰美等方面的特点出发,对汉代社会礼仪、经济、审美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探讨。
彭雪琴《六朝诗歌中的服饰意象》以诗为中心,论述了六朝时期的“因缘”、“轻”、“罗衣”、“罗裳”、“长袖、广袖”、“金钗、玉钗”、“香衣”、“香衣”、“熏衣”等意象,揭示了六朝服饰意象的华美与轻盈对六朝华艳风气的冲击。
上述文献以汉赋之外的文献为文本素材,从文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了汉赋的衣着在现代文学中的延续,从而对汉赋的服装的描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服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体现,而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从文学和社会习俗的角度来看,文学与社会习俗之间的联系,包括服装的描述。
魏玮《汉赋与汉代风俗》中有关物质习俗的章节,主要探讨了与汉代服装有关的制度和习俗。
本文从汉代的时代背景出发,概括了汉代的物质生活习俗,认为贵族们讲究的是彰显个人特色的华服,各阶级的衣着也有差别,而汉代的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社会比较稳定,所以汉朝百姓的衣着品质也较上一代提高了。
本文从汉赋入手,考察了汉赋中的汉代风俗,并对其与汉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的民俗具有“崇奢”、“重礼”、“迷信”三大特点。
汉赋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古今,从综合性到专业化。汉赋的着装描述也由散落在典籍中的大量文献,转向了注重细节的具体论述,而汉赋的专门论著也对汉赋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关注,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汉赋的研究。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跨视角、跨学科研究已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对此进行整理,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了解汉赋的艺术成就,而且可以从前辈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汉赋服饰的研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