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临死前,终于看透刘备真实面目!宴席上暗示魏延,可惜他不懂

史陌白 2023-02-12 17:38:04

《隆中对》的意气风发、鸿鹄之志,《前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淋漓尽致地映射出了诸葛亮从挥斥方遒到日落西山的无奈和悲凉。被世人尊称为一代军事奇才的“卧龙”尚落得这般田地,由此可以窥见出相貌不怎么出众的“凤雏”之境遇。

《三国演义》中年仅36岁的庞统为何会死于落凤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何时看透主公刘备虚伪至极、假仁假义的真面目?

奇才的坎坷仕途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武侯街亭弹琴退仲达,年轻时期的诸葛亮可谓是声名远播,令人闻风丧胆,他一直都是曹操、司马懿、周瑜等人心中的一根刺。再加上,诸葛亮从小就面如冠玉、貌比潘安,成年后的他更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因此在那个十分注重外貌的年代,诸葛亮成了无数人争相追捧的美男子。

不论是从外貌还是才学和胸襟来看,诸葛亮都堪称人中翘楚,相比之下,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军师中郎将的庞统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三国演义》中的庞统虽有着与诸葛亮比肩的经天纬地之才,但是其外在形象却成了他踏入仕途的最大障碍。以至于,当从小就在江东一带生活的庞统去拜会孙权,想要投入孙权门下之时,孙权就以其相貌丑陋而否定他的才能,进而赶走了他。

正所谓“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以貌取人、必失之子羽”。也就是说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误以为马不堪大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外在条件的不足而忽略人的才华和能力,世人不能只以外在之形象去看待他人,那样只会令自己错失良才。

庞统也没想到,世人口中识人善任的孙权也用如此世俗之理由欺辱于他。于是,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待见他的江东。如果当时庞统见的是周瑜,估计一切就不一样了。

离开江东那个伤心之地后,庞统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何方?他一时竟不知该去匡扶谁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想当初,这个黑面獠牙、长相古怪的“凤雏”在弱冠之年就去拜见了“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和司马徽一见如故,如知己一般侃侃而谈。此后,这个声名在外、博古通今的一代隐士更是直言无人可与庞统相比之。

要知道,诸葛亮一身本领不仅仅源自于其惊人的天赋,还离不开司马徽的谆谆教导。由此可见,司马徽在当时的深刻影响力。

若不是司马徽的一句“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之谶语,恐怕庞统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恐怕庞统的满腔抱负也无可施展之时了。

曾经,在庞统尚未被刘备识得之时,他一直靠着评价别人、借以培养其良好之名声而残喘度日。其实,那些人根本就没有庞统所夸之才干和德行。但是庞统却说:“我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在这个乱世之中宣扬良好风尚,为世人树立一些榜样标杆,假设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因着我的善意之言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就是值得去做的。”

这件事其实从细枝末节出发,向我们展现了庞统对于乱世之天下的独到精辟的理解和看法,也正是这一举动,注定了庞统最后投奔刘备之结果。

起初,庞统去投靠刘备之时,也因他不堪入目的外在而被刘备以区区县令之职打发掉了。彼时的庞统内心也有所触动,觉得刘备也看不上他。因此,庞统虽然接下了刘备的任命,但他却整日懒散闲逛,不处理县内的任何事情。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得知庞统之作为后,派张飞前去探查。当张飞看到庞统一上午就处理掉别人几天几夜才能批完之县务时,莽汉张飞也发觉到了庞统的才能。于是,张飞赶紧向刘备传达了实情,并把庞统带到了刘备身边,这也促使了诸葛亮和庞统的相见。

有了张飞的助力,再加上诸葛亮的举荐,刘备才开始重视庞统,对庞统委以重任,而庞统也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和能力。建安十六年,刘璋被张鲁打得头破血流,为了保下益州,刘璋命令法正前去说服刘备援助于他。不承想,法正背叛了刘璋,他以让刘备借机拿下益州之计策向其递了投名状,自此,法正成了刘备在战场上厮杀拼搏的重要助力之一。

然而,刘备却优柔寡断,久久不能下定决心。紧急时刻,庞统进言,这才使刘备有了谋取益州的坚定之心。庞统对刘备说:“你所占据之荆州毫无发展之可能,而刘璋所在之益州不仅人杰地灵、土地肥沃,还有着富甲天下的资产,拿下益州,主公必定大有可为。”随后,刘备带着庞统一起去益州见刘璋。

本着为刘备效劳的眼色,庞统招呼来了魏延,让他下去准备一下,准备来一场鸿门宴,以图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益州。魏延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着手准备。谁知,刘备却在看出魏延准备动手之际,厉声呵斥,将魏延给逼退了下去。

虽然丧失了一次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益州的千古良机,让事情变得有些棘手了,但这也不影响庞统拿下益州的大计。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刘璋、刘备二人彻底闹翻,终是没有逃过兵戎相见的局面。然而,刘璋的乌合之众哪里会是刘备精锐之师的对手?

没过多久,刘备就带着手下将士占领了刘璋的许多城池。在涪城的庆功宴上,刘备趁着醉酒之际,嗯对着庞统等人说:“今日知会可乐否”?庞统闻言,说道:“发人国乐者,非仁者也”。

在庞统看来,刘备表面上宣扬自己是仁义之师,实际上,他的手段却不光明。因此,庞统在怒骂刘备、愤然离席之时,曾多次暗示魏延,想让魏延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同时,刘备与庞统简单粗暴的对话,不仅暴露了刘备想要一统天下之野心,还揭露了刘备伪善的面具,从中更可以发现,庞统此时对于刘备心口不一、德行有亏之行为的深刻厌恶与失望透顶之心境。其实,对于刘备而言,他身上不仅仅只是背负着兴复汉室之使命,他也不仅仅只是一位以仁德立世之君主,他还有征战天下、逐鹿中原、一统乱世之雄心。

再者,庞统是一个聪明人,他不可能会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去指摘自己的主公,我想他之所以不顾一切地说出那些字眼,极有可能是在提醒在场的魏延,庞统希望自己的直谏之言能让魏延认清现实、认清刘备的虚假德行。可惜,魏延未能看透庞统之意,最终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凄惨悲凉之下场。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刘邦在成就大业之后接连铲除有功之臣,深刻地诠释了伴君如伴虎的至理名言。可以说,此时的庞统已经预见了刘备会在大业有成之后斩杀功臣良将的悲惨结局。同时,庞统也明白了刘备只是在为权力而战的真相。

凤雏之陨落

前面提到,庞统在宴会上装醉吐露心中不满,这一举动引起了刘备的不满,刘备以武王伐纣、惩治商汤后载歌载舞之景为例,反问庞统武王姬发之军队是否是仁义之师。此言一出,庞统愤然离席。随后,魏延等人在刘备和庞统之间来回周旋,最终,刘备在和庞统一番攀谈后,与其和好了。

建安十九年,庞统在率军进攻雏城之时,因急功近利、大意轻敌而导致他中了敌军之埋伏,最终被敌军的暗箭所伤的庞统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而关于庞统之死,说法各有不同。

在历史文献中,庞统是被刘备临时委任攻城的。当时,庞统为了向刘备展现自己的能力,他在面对雒城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之时,总是冲在最前面作战,这才导致他在双方混战中被一支暗箭射落马下。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并不好,故庞统在受伤回营后还没来得及治疗便身亡了。

而《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不篡改历史的情况下,对庞统之死描写的更为形象生动。

罗贯中不仅把庞统死于一箭穿心改成了被无数箭射死,他还把庞统受刘备之命上战场厮杀改成了庞统不听诸葛亮忠告、一心为了邀功而主动请缨攻击雒城。而且,罗贯中写的是庞统于落凤坡当场死去、终结了一生。

罗贯中用充满戏剧性的小说色彩,把庞统这个人物的性格与才干写的更加饱满立体、极为透彻。罗贯中笔下的庞统,较之历史多了一丝传奇和人性化。回想从前,庞统从怀才不遇、被人以貌诟病,再到被刘备委以大用,他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便含恨而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庞统死的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其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庞统自身桀骜不驯的不羁性格。再加上,庞统在一次宴会上顶撞刘备,使得刘备心中不满。在那以后,刘备便对庞统心生芥蒂,特别不喜欢他。但是,刘备碍于庞统的旷世之才并未对其太过苛责。

不过,从刘备把的卢马送给庞统那一刻起,似乎早已经注定了庞统壮志难酬、英年早逝之结局。

魏延之死

再看魏延之死,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证实了庞统对于刘备是一代枭雄的认知。如果当初魏延能领悟庞统对他的敲打之意图,或许魏延也不至于在诸葛亮死后被杨仪等宵小之辈所斩杀。

魏延是出生于草根的有志之青年,早期,他投在刘表门下,却一直被刘表安放在“冷宫”,没有出头之日。后来,魏延去了刘备军中谋生。不久之后,魏延便凭借着军功一跃成为牙门将军,自此,魏延便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汉中之战,魏延立下惊世之功,刘备也在此战后进位为汉中王。刘备在称王之后,将魏延升任为汉中太守,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尽知”,彼时的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和青睐。然而,刘备死后,魏延的高光时刻也随之终结了。等到诸葛亮在五丈原身死之后,魏延失去了所有可倚仗之人,顷刻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再后来,耿直没有心眼的魏延就被杨仪等人所害,落得个叛国之罪名,最终在逃往汉中的路上被马岱斩杀。而杨仪在拿到魏延头颅之时,还不解气地踢了魏延数脚,随后更是残忍地灭了魏延的宗族。

实际上,魏延这种性格只适合在战场上厮杀,根本无法在政坛上面立足。在某种程度上,魏延其实比关羽更傲娇、更目中无人。如果不是诸葛亮一直庇佑魏延,四处树敌的他早就身首异处了。

其实,庞统早就看透了魏延这个人的性格缺陷,才会冒着得罪刘备的风险警示魏延,如果那时魏延可以醒悟,他也不至于落得个叛国奸臣之下场。

直白一点讲,庞统和魏延都太过自负,他们太过相信自己的能力、太过居功自傲。俗话说:枪打出头之鸟,往往率先出头的椽子会先烂。

庞统和魏延的能力和功绩虽出众,但是一个人想要长久稳、胜,还必须学会规避风险、学会藏拙、学会忍耐,坚决不能轻易且快速地把自己推到人生最高点。

我们要时刻牢记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天地之道。

0 阅读:15

史陌白

简介:分享情感故事,新手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