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虾塘增氧策略:间歇式供氧法在雷州半岛的应用与新农人省电术
在南方的一些区域,像雷州半岛这样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气候湿热,雨水充沛,光热充足。这里的地形以平原、台地为主,有着丰富的水域资源,非常适合水产养殖,青虾养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青虾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弹牙,富含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而且青虾养殖的周期相对较短,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就能收获。从体型上看,青虾体型较小,外壳坚硬且有一定的光泽,额剑明显。
青虾养殖存在不少痛点。就拿增氧问题来说,在养殖过程中,如果供氧不足,青虾生长就会受阻。曾经有雷州半岛的一个小养殖场老板和我聊天,他说以前没有很好的增氧设备和方法,一到夏天,水温升高,水体溶氧降低,青虾就容易出现浮头现象,这可让他的损失不小。而且,在传统的养殖模式下,想要保证水体溶氧,就得长时间地保持高曝气量,这样耗电量非常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在养殖环境方面,湿热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没有足够的氧气,青虾的抗病能力会进一步下降。
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比如哈尔滨的一些养殖户尝试养殖青虾,会面临水质变化更快的问题。冬天的时候,水体温度低,青虾的新陈代谢慢,耗氧量减少,但如果一直按照夏天的供氧方式,不仅浪费能源,还可能影响水质。而在南方温暖的季节,青虾生长迅速,对氧气的需求又比北方多很多,不同季节的南北地域差异对青虾养殖影响很大。
在众多的增氧方法里,间歇式供氧法逐渐受到关注。间歇式供氧法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周期性地进行供氧。比如说,可以设置成早上7点 - 9点、中午12点 - 14点、晚上19点 - 21点开启增氧设备。这是因为在这些时间段,气温开始升高或者光照变强,水体的溶氧量会下降,青虾对氧气的需求会增加。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长时间持续供氧造成的浪费。
从一些养殖案例来看,雷州半岛的一个中等规模养殖场的李经理,他的养殖场面积有5亩左右。之前总是担心青虾因为供氧不足受到影响,就一直全天开着增氧设备。每个月电费就得3000多元。后来他了解到间歇式供氧法,就尝试着采用。开始的时候他不太确定合适的时间间隔,就做了个简单的实验,先是早中晚各供氧两小时,持续了一个月。结果发现青虾的生长状况很不错,溶氧含量的检测数据也比较好。于是他就进一步调整,在气温高的时候,像夏天,供氧间隔缩短半小时;气温低的时候,像春秋季,适当延长一点供氧间隔。
除了间歇式供氧法,不同的水生植物在虾塘里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说水葫芦,它繁殖能力很强,能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调节水温,但如果不控制好面积,会抢夺水中的氧气。像在一些1 - 2亩的小型养殖场,如果水葫芦面积超过池塘面积的10%,就会发现青虾的生长速度变慢。还有菖蒲,它具有一定的净化水质的功能,在湿度较大的南方的湿地养殖环境里,菖蒲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释放氧气。在一些3 - 5亩的虾塘,菖蒲种植面积占5% - 8%为宜。还有凤眼莲,和菖蒲类似,但在排水性较差的南方一些低洼虾塘,凤眼莲长得过快的话会堵塞水体通道,影响水体交换带来的溶氧补充。而在一些新开发的、水质较差的虾塘,种植少量凤眼莲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还有菱角,它在水面上生长,会阻碍一些阳光直接照射水体,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如果在面积不大、光照充足的虾塘,菱角种植面积最好不要超过2%。还有浮萍,它的繁殖速度惊人,会遮盖水面,使下层水体缺氧,在虾塘里如果浮萍占比达到15%以上,青虾就会出现活动异常的情况。
在养殖过程中,新农人在节能方面也有很多小妙招。就像雷州半岛的一些新农人,他们会结合当地的季节变化来调整养殖策略。在雷雨天气较多的夏季,雷电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有养殖户就发现,雷雨之后,水体溶氧量会比平时高不少,这个时候他就适当减少增氧时间。一年下来大概可以节省15% - 20%的电费。
对于青虾养殖场的布局也很有讲究。在一个养殖场里,如果是集中养殖的大面积虾塘,比如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就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增氧设备的布局和供氧时间。在一个南方某省的一个大型虾塘养殖场的张经理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因为虾塘面积大,他们就采用分区供氧的方式,每个区的面积根据增氧设备的功率合理划分,在满足增氧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不同区域的青虾生长状况也有差异,靠进水口的区域,水质更新快,溶氧相对充足,青虾生长速度可能稍快一点;而靠近养殖场中心的区域,容易形成水流死角,溶氧较低,需要更精细地控制增氧时间。
从种植绿植方面来看,这也有南北差异。在北方一些寒冷的地方,冬季虾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在南方则可以全年养殖。南方养殖户可能会种植更多的耐热植物来适应环境,像空心菜这种在炎热天气还能较好生长的植物,种植在虾塘周边,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局部小气候,间接影响虾塘的溶氧情况。而在北方,一些耐寒的绿植种类对虾塘的影响就比较小了。
在养殖设备的使用上,随着时间推移,设备的损耗也会影响增氧效果。比如说一个小型家庭养殖户,用了一年的小功率增氧泵,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小的漏气等问题,导致增氧效率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检查维修或者更换设备。一个养殖了3年青虾的农户告诉我,他之前忽视了设备的检查,在第三个年头,发现青虾的生长速度明显变缓,经过检查才发现是增氧设备坏了很久,没有及时修理。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新入行的年轻养殖户在网上看到别人分享的间歇式供氧法,觉得可行。可是他没有考虑到自己虾塘的实际情况,他是南北结合的地方,这种混合环境下的气候和水体特征很复杂。他一开始直接照搬别人的时间段设置,结果青虾的生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他自己很困惑。后来在和当地的老养殖户交流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供氧时间和频率,青虾的生长才逐渐好转。
在虾塘的水深管理上也有学问。一般来说,水越深,水体的溶氧分层现象可能越明显。在较深的虾塘里,上层水溶氧可能充足,但下层水就会缺氧。像在南方一些山区虾塘,水深可能因为地势原因有较大差异。有些山区的虾塘水深3 - 5米,就需要更加关注下层水体的溶氧情况。通过适当的搅动水体,促进水体上下层的溶氧交换,可以采用间歇式地使用小型搅水设备,这个设备的使用也可以参照间歇式供氧法的时间设置。
青虾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还得关注周边其他养殖户的情况。比如有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过度采用间歇式供氧法,结果青虾大量死亡,这就会影响到周围养殖户对这种技术的信心。所以养殖户之间要交流经验,根据不同的养殖规模、养殖环境和市场需求来综合运用间歇式供氧法。
这里还有个新农人的分享,他说在虾塘里混养一些水生动物,像少量的鲫鱼,鲫鱼在水塘里游动时可以搅动水体,促进溶氧。但他也指出这需要控制比例,他试过在一个10亩虾塘里混养50 - 100尾鲫鱼,效果还不错,但如果太多就会影响青虾的生长空间和食物来源。
在不同的养殖阶段,间歇式供氧也需要调整。比如在青虾的幼虾时期,幼虾对溶氧的要求更高而且比较敏感。就需要在幼虾投放后的一个月内,提高增氧频率,在原本供氧时间的基础上,每天额外增加30 - 60分钟的供氧时间,并且要让幼虾养殖区域的溶氧含量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一般在5 - 8毫克/升左右。
从市场销售的角度看,青虾的新鲜度很关键。如果因为供氧问题导致青虾体质不好,新鲜度就会下降,在市场上卖不上好价钱。在雷州半岛的这个养殖市场,每天都有大量的青虾供应往周边城市。一个养殖户就因为之前增氧措施不到位,青虾上市时有一部分活力不足,被收购商压价,损失了不少钱。
在虾塘的底质维护上也有增氧的关联。虾塘底部如果堆积了过多的有机物,就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在一些养殖了2年以上的虾塘,就需要定期清理底质。可以把虾塘里的水抽掉一部分,然后用机械翻动底质,让底部有机物暴露在空气中氧化,之后再换上新鲜水。这个过程要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比如冬季,避免影响青虾的正常生长。在南方,冬季虾塘里的青虾仍然有一定的活性,所以要注意操作的细致程度。
在水质化学指标的监测方面,溶氧只是一个方面。例如酸碱度pH值,在不同的pH值下,青虾对溶氧的利用效率也会不同。在pH值为7.5 - 8.5的范围内比较适合青虾生长,在这个范围内,根据pH值调整增氧策略是很必要的。还有氨氮含量,氨氮过高会损害青虾的鳃组织,影响呼吸,这时候更要加强增氧。南方的虾塘由于养殖密度和周边环境影响,氨氮超标的情况可能比北方更频繁。有养殖户在氨氮超标时,除了换水和使用化学改良剂,也通过强化间歇式供氧来缓解青虾的应激反应。
在虾塘周边的生态环境方面,周围的树木花草也会影响养殖环境。比如虾塘周围种有大片树木,像榕树这种枝叶茂盛的树木,夏季会遮挡阳光,局部温度会降低,对虾塘的水温有一定调节作用,间接影响溶氧量。如果树根在虾塘边缘生长,要注意防止树根分泌的物质污染水体。
青虾养殖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从增氧技术到养殖管理,从环境因素到市场需求,每一个环节都相互关联。间歇式供氧法在青虾养殖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可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不同地区、不同养殖规模、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具体操作也需要不断优化。希望更多的养殖户能够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青虾的养殖效益。
那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青虾养殖池塘旁边新建了一个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可能会对虾塘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维持虾塘溶氧方面大家觉得应该如何调整养殖策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