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奥地利与中国合作密切,从中国获得了巨额投资和技术,国民经济因此受益匪浅。
如今,奥地利却“背信弃义”追随美国的脚步,小动作不断背刺中国——封杀TikTok,中断与中国的合作。
我国见这架势,也是丝毫不惯着,直接撤了援助,一国尊严岂能容许这样的背叛?
建国初期,中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朴素的愿望如同在喧嚣世界中渴望宁静的低语,期盼着和谐共生的国际环境。
然而,情义在利益面前常常显得脆弱不堪。
苏联撕毁合作协议,带走专家和图纸,让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受重创。
美国一边与中国建交,一边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支持台湾,其两面派的做法令人心寒。
越南接受中国巨额援助后,却恩将仇报,将炮火对准了曾经的恩人。
太平洋上的蕞尔小国基里巴斯,也曾受惠于中国的慷慨援助,最终却投入台湾的怀抱。
这些历史事件如同一个个警示牌,昭示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国际关系的铁律。
1971年,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不久,奥地利便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中实属难能可贵。
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也随之蓬勃发展,累积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总额高达61.5亿美元,相当于为每个奥地利人发放了700美元。
奥地利的福伊特水电、奥钢联、斯特拉巴格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在奥地利的莫扎特巧克力店和施华洛世奇水晶店里流连忘返,为奥地利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这段时期,中奥关系如同春风拂面,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在这看似和谐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中美两国竞争的加剧,奥地利开始在“中立”的外衣下,逐渐显露出其摇摆不定的立场。
它一方面享受着与中国合作带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迫于美国的压力,在关键时刻对中国出手。
转折点出现在TikTok事件上。
作为一款由中国人创办的全球知名应用程序,TikTok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用户,在奥地利也拥有数百万用户。
然而,奥地利政府却突然宣布封杀TikTok,这一举动无疑是追随美国的步伐,在意识形态和科技竞争领域公开站队,加入了遏制中国的行列。
这一“变脸”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奥两国多年积累的互信,也暴露了奥地利所谓的“中立”不过是虚伪的幌子。
奥地利的选择并非偶然。
其“中立”外交传统,在现实中早已变味。
经济上,它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政治上,它紧跟美国和欧盟的指挥棒。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的崛起,奥地利积极开展对华合作,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中国的投资帮助奥地利改善了基础设施,奥地利企业也借助中国市场扩大了海外布局,民众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
然而,在美国持续的施压下,奥地利最终选择了“站队”,加入了西方国家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封锁,表面上以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为由,实则是屈服于美国的外交压力。
面对奥地利的背叛,中国并没有选择沉默。
一系列反制措施迅速出台,展现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和主权的坚定决心。
中国果断撤销了对奥地利价值10多亿欧元的基建援助项目,暂停了5G和高铁合作,并召回了在奥地利的大批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
这些措施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对奥地利短视行为的有力回应。
如果对这种“骑墙派”的行为不闻不问,将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甚至鼓励其他国家效仿。
中国的反制措施给奥地利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原本计划的基础设施升级被迫搁浅,关键行业的复苏希望渺茫,经济困境日益显现。
更糟糕的是,奥地利失去了中国的信任,也未能真正获得美国的青睐,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中立形象彻底破裂,外交处境如同夹缝中的小船,岌岌可危。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后,奥地利政府开始尝试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发布声明强调愿意开展“开放与互利”的合作。
然而,这路都是自己选的,后果也要自己来承担。
这种亡羊补牢式的举动并未赢得中国的信任,美国也并未放松对奥地利的压力,奥地利依然在敏感问题上“被迫”与美国保持一致。
奥地利通过“短期求生策略”,迎合大国,以求自保,却忽略了长期合作的价值,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轻率举动及其带来的经济困境,还不够警醒的吗?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
信息来源:
奥地利组织Noyb在多个欧洲国家投诉包括TikTok在内的六家中企,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