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同国家、同出身,孔子与阳虎不同的人生道路

春秋史话 2024-06-12 22:08:36

《论语》里有一章《阳货篇》,阳货是什么鬼?

阳货是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物件。

阳虎,姓姬氏阳,名虎字货,所以有时候也被称为阳货。

阳虎与孔子同为鲁国人,年纪相仿,都是底层士人,长相颇为相似。

历史上,两人有过几次交集,阳虎始终处于强势的一方,给孔子他老人家内心制造了一些阴影。

孔子17岁那年,母亲刚刚去世。

当时的鲁国季孙氏为国内最大世家,为了笼络人心时常举办家宴,遍请士人。

孔子急切地希望接触高层从而有所作为,尽管没有收到邀请,还是决定去宴会碰碰运气。

结果刚要进门,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拦下,并且说:季孙氏招待贵族宾客,但是不敢招待你这种人。

为什么孔子遭到嘲讽,悻悻而归?因为他还在服丧期间, 腰间系着“腰绖”,等于披麻戴孝去别人家干饭,在周朝是不符合礼制的。

孔子一生强调礼制,他为了自己的事情,也曾经违反原则,“不拘小节”。

孔子作为一个人,并不是完美无缺,史书也没有因为他是圣人,刻意去造假美化。

然而生平归生平,思想归思想。

不能因为孔子本人有缺陷,就认为儒家思想不伟大,这是要区别开的。

阳虎的优点在于性格果断,敢打敢拼,特别是在斗鸡之变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勇猛。

相当于救了季平子一命,因而深得器重。

阳虎野心很大,并不甘心于人下,仅仅只作一个家臣。

季平子死后,苦心经营的阳虎趁机采取行动,联合公山不狃夺权,囚禁了季桓子,最终独揽鲁国国政。

这件事史称“陪臣执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属于特例。

既然三桓这些大夫可以僭越和架空国君,我为什么不能僭越和架空大夫?

礼崩乐坏的时代,阳虎心里也没有什么道德负担。

执政期间,阳虎致力于强大国家,结盟晋国,对抗齐国,并且不断吸纳重用底层士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孔子这种有才能而郁郁不得志的小贵族,自然是阳虎的拉拢对象。

孔子在齐国,由于晏婴的干涉,并未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又被齐国大夫迫害,只好回国。

阳虎给孔子送礼,请他出仕。

在孔子眼中,三桓和阳虎都属于窃国之贼,思想品德有问题,并不想为他们打工。

孔子专门挑了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府上回礼,回来的路上与之相遇,躲也躲不掉。

阳虎非常擅于言辞,每句话直击孔子的痛处,他问道:有才华的人不为自己的国家和民众效力,这能算是仁吗?渴望从政的人遇到了时机却选择放弃,这能算是智吗?

孔子无语,毕竟仁义礼智信是他一生的信奉和追求,被阳虎问得无言以对。

然后阳虎又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把孔子直接搞破防了。

是啊,已经四十岁了,没有担任过重要职务,又怎么去实现治国安民的理想呢?

总不能一直是空谈吧!

孔子权宜了,想通了,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然而好景不长,阳虎企图彻底铲除碍手碍脚的三桓,政变没有成功,逃亡晋国,给赵鞅打工去了。

此后阳虎尽心辅佐赵鞅,使赵氏自下宫之难后,再次成为晋国最强世家。

鲁国的国政重新回到三桓手中,孔子推行的仁政理念并不为他们接受,双方矛盾加剧。

齐国为了腐化鲁国,给鲁国国君及三桓送了80名女乐。君臣沉迷其中,多日不理朝政。

孔子屡屡劝谏无果,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酢肉没有送给孔子,季氏表示不想再任用他了。

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孔子志于学,创立了儒家学派,尽管在世不得志,不过最终成就了身后万世名。

阳虎工于算计,图谋眼下权势,作为一个身份低微的家臣,能够执国三年,身居高位,也算是显赫一时。

孔子以及后世的读书人,对于阳虎的评价都不好,在孔子的眼里,阳虎是个小人。

所以在《阳货篇》中,孔子强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且给我们留下千古名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