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一位艺术全才,和苏轼非常像,诗词、文章、书法、音乐无一不精,他的词能和辛弃疾齐名,当时文坛上的多位大咖都非常欣赏他。
这种水准的才子,却不太为后世熟知,原因就在于:
他天生只是个才子,除了文学、艺术创作之外,啥事也没干成,既无功名,也无生计经营。
他的作品虽然凄美精致,立意却极为狭窄,多为悲叹自伤,所以传唱度也不高,属于纯粹的才子之词。
此人就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
一、骚雅词派的代表
骚雅词派是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类文人群体。
注意,是规模最大,而非影响最大,意思是从事这种创作风格的人最多。
所谓骚雅词派,大概意思就是极尽描写内心感受,并且格式上的要求极为严谨的一种写词风格。
如果和辛弃疾的词做个比较的话,骚雅词派的作品就像清秀、柔弱却又自视甚高的专业书生,辛派的作品更像是洒脱、奔放、率性而为的豪杰大汉。
结合南宋整体上不思进取、偏安江南的避世民风,不难理解为啥骚雅词派的人最多了。
姜夔就是骚雅词派的第一人,也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
分享其一篇作品《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读完这首词,全身似乎就软掉一半,全是思念红颜、暗自流泪的情绪。
词真是好词,但读多了,世间尽是情愁悲苦、惆怅辗转了。
二、得到当世多位大咖的力捧,却终生未仕
1185年,30岁的姜夔在湖州得到著名诗人萧德藻的赏识,萧德藻不仅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姜夔,第二年还把他先后介绍给了当时最有名的大诗人,59岁的杨千里和60岁的范成大。
这下子让姜夔在湖州的热度迅速升温,连朱熹和辛弃疾都来捧这位年轻人。
萧德藻、杨千里、范成大、朱熹、辛弃疾......拥有这么牛的朋友圈,姜夔却一辈子没做过官!
从1174年宋孝宗时,一直到1197年宋宁宗时,姜夔从19岁一直考到42岁,愣是没通过科举!
其间,朝廷知道姜夔有才华,甚至一度破格让他直接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还是不及格!
姜夔有个土豪哥们儿张鉴,想直接花钱帮忙买个官,但姜夔拒绝了。
姜夔还曾经通过向朝廷赠送音乐乐谱,试图做个官,结果朝廷对他的乐谱不感兴趣。
所以,到42岁时,姜夔彻底绝望了,只能到处漂泊,做个平头百姓。
大才子姜夔在科举方面的学渣级表现,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要知道,南宋时期可是科举门槛最低的朝代之一,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扩招。
我估计当时科举主要的三门课程:经术、论策和诗赋,只知吟花悲秋的姜夔,应该是在“论策”上给卡住了吧。
三、连自己都很难养活,更别说怜香惜玉了
姜夔还有一个短板,就是自我经营能力很差。
做不成官的他,中前期主要的生活来源是靠朋友接济,后期则以卖字为生。
姜夔在14岁时父亲去世后,就一直靠姐姐养活,到30岁认识萧德藻,在湖州结婚,就一直靠萧德藻接济。
41岁时萧德藻回老家养老了,姜夔又搬到杭州投奔了土豪哥们儿张鉴。
1202年张鉴去世,47岁的姜夔失去了经济来源。
1204年,他在杭州的家又遭遇火灾,姜夔彻底陷入了困顿,只能靠卖字为生,一直到66岁去世。
姜夔去世时,连安葬费都没有,还是靠朋友吴潜帮忙,才入土为安的。
吴潜,又是一个大咖,1217年时的状元,姜夔去世时,吴潜26岁,还只是个承事郎,后来在宋理宗时期做了丞相。
有这么好的人脉关系,姜夔却混成这般落魄光景,也是没谁了。
1、无奈错过红颜知己
姜夔喜欢到处游历,大概在20来岁时,就在合肥认识了一对擅长琵琶的姐妹花。
姜夔词写得好,琵琶姐妹曲弹得妙,双方纵情于音乐中,互为知音。
但到1191年姜夔36岁时,琵琶姐妹迫于生活,到外地求生计,姜夔伤心欲绝,写了一大堆作品来思念她们。
姜夔留下来的作品中,大概有四分之一都是纪念这对姐妹花的。
但除了思念,姜夔啥忙也帮不上。
2、交游极为场面
别看姜夔穷,交朋友却很有场面。比他晚30年的南宋诗人陈郁曾经评价姜夔:
家无立锥,而一饭未尝无食客。
说姜夔那穷得啊,家里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但每顿饭却总有朋友陪着。
这个意思大概是说,姜夔穷是穷,但倍儿有面子,朋友多,而且接济他的人肯定也多。
姜夔还是个音乐家,不过我不懂音乐,所以不知道如何定义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只知道,后世把姜夔列为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与伯牙、嵇康、唐玄宗等人齐名,那一定相当了不起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不是就是姜夔啊。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知识改变命运,没说朝哪头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