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初冬,虽然木叶尽凋,虽然天气已寒,但这段特殊的光阴却给予了生活别样的美好。
放慢脚步,放空心灵,看山探梅,烹茶裁诗,这不正是初冬时节最宜去做的事吗?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吴芾的《初冬山居即事》。
这首诗韵味耐品,意境生动,句句养眼又养心,虽不怎么出名,却足称经典。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
宋·吴芾
我爱山居好,冬来惬野情。
檐前朝日暖,谷口暮云横。
柏子当轩堕,蕉花傍槛生。
自堪安朴拙,何苦慕尘缨。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我国宋朝诗人,曾因与秦桧不和而被罢官。
这首诗乃作者居乡期间所写,表达了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的首联从虚象出发,比较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我爱山居好,冬来惬野情;“我”很喜欢山居生活,冬天来临的时候,尤其觉得惬意。
爱山者皆有隐士之风度与情怀,所以从作者的这句“我爱山居好”中,我们便能充分了解到作者的淡泊胸襟,看到他的朴素形象。
一个“山”字在定格地理位置的同时,也初步展现出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画面。那么在这幅画面中有些什么?尚且暂凭读者的想象去随意填充。
“冬来惬野情”这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之上,对作者的情感予以进一步的表达,让我们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他溢于言表的那种洒脱愉悦的心情。
颔联以具体景象印证了作者热爱山居的原因:檐前朝日暖,谷口暮云横;早晨暖意融融的太阳照在屋檐上,晚上的时候,山谷口则堆满了层层暮云。
很显然,颔联的描写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作者居所周围的景色临摹出来,故而它并不不存在所谓“隔”的弊病。
许多朋友总会视这种包含不同时间段的景物描写为“隔”,所以诗巷在此顺便强调一下。
(至于何为格律诗中的“隔”,我们在格律诗写作课程中讲解的得很全面,想做详细了解的朋友请直接点开专栏课程去查看学习即可,)
作者在颔联中分别以“朝”“暮”两个时间为具体写作角度,让我们看到了朝阳满檐、暮云横谷的两幅绝妙画面。
暖色调的朝阳与冷色调的暮云构成鲜明对比,二者两两烘托,使得我们眼前的景象更具幽静和空灵之感,使得山居生活的安逸更具显充分,使得作者在首联中所言的“爱”与“惬”更显饱满。
如果说此诗中的哪一联最为奇妙,我想当颈联莫属:柏子当轩堕,蕉花傍槛生;柏子当窗而落,芭蕉花当着栏杆茂密生长。
读这一联,让人不由想起了韦应物在《秋夜寄邱员外》中所写的那两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简单勾勒,留味无穷。
尽管韦诗在写秋天之景,吴诗在写初冬之景,尽管韦诗的人物定格为第一人称,吴诗的人物定格为第三人称。但二者笔下却无不将山林的幽静、山居生活的恬淡气息体现得淋漓尽致。
“柏子”的落下在打破画面的宁静的同时,又加倍地增添了画面的宁静感。
“柏子当轩堕”,有听觉上的奇妙,亦有视觉上的奇妙,让人仿佛置身于空山幽林之中,心中无比安逸舒朗。
“蕉花傍槛生”做纯视觉的描写,补之画面以清新的色彩,用色彩带动读者的眼眸,进而带动读者的感觉。比如此时仿佛有隐约之香气沁入心脾,真乃妙不可言。
“自堪安朴拙,何苦慕尘缨。”;“我”自己很适合过这种朴素的生活,何必去羡慕功名利禄与俗世的繁华呢?
写完景语写情语,这是格律诗写作中的一种典型的布局方式。采取这种布局方式能够使得整首诗的结构稳固且紧凑,这里如果有格律诗爱好者,建议大家平时不妨多加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尾联与首联之间已然形成了遥遥呼应的关系,”自堪安朴拙,何苦慕尘缨”两句都是对首联内容的充分印证和对其中情感的有力升华。
而通过尾联的情语,我们也是再次认识了作者与山为伴的朴素形象与淡泊情怀。
不过,如果结合作者的经历去读尾联,我们又能从中捕捉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几分无奈。这种看似洒脱的山居生活,其实也只不过是作者在别无选择之下的一种选择。
当然,这延伸出来的一层深意是可有可无的,至于加之好还是去之好,则全凭大家个人的理解与看法了。
当轩柏子惊人梦,睡起依窗懒看云;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视诗词为知己,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