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年前,医学家列举出了人类可能面临的最为痛苦的经历。居于首位的是配偶离世,其次是离婚,位列第三的则是婚姻分离。
而通常情况下,要出现这三种情况,往往离不开清单上第七位的经历——婚姻。
在现代社会,“预防胜于治疗”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小儿麻痹症、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等疾病。这些疾病影响的人群比例,远不及离婚对我们的冲击。
当下,我们的离婚率高达43%,如此高的比例,实在令人咋舌。那为何我们没有开展离婚预防活动呢?
当时政策制定者可能觉得人与人的吸引力和建立关系的方式不可改变,也无法教育引导。但千禧一代不同,他们信息联系紧密、分析能力强且充满怀疑精神,做决策更明智。他们渴望了解建立长久稳定关系的方法。
其实,我们可以在两个关键时间点进行干预,以预防离婚。一是在已有的关系出现裂痕时,二是在我们做出承诺、生育孩子之前,而我接下来要着重探讨的,就是后者。
生活技巧一:晚点结婚益处多回顾60年代,那时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0岁到23岁,男性则是22岁到25岁。而如今,女性平均30岁结婚,男性为32岁。这是个积极的变化,因为结婚越晚,离婚率往往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1,晚婚能让其他两个预防离婚的因素发挥作用。晚结婚的人通常接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也相对较高,而高等教育往往与高收入相伴。这三个因素相互交织,为婚姻稳定奠定了基础。
2,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来看,研究表明人类大脑至少在25岁之前都还在发育。这意味着,在25岁之前,你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都还在不断变化。
3,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你20岁时的个性特点,和50岁时的个性关联不大,但30岁时的个性,却与50岁时高度相关。
所以,当那些早婚的人跟我说他们离婚是因为“我们变得不一样了”,这说法十分准确,因为20多岁是个人快速变化和成长的十年。所以,在结婚之前,让自己成熟一些,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生活技巧二:夫妻共享权力保婚姻稳定心理学家、关系研究员约翰・戈特曼通过大量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幸福、成功婚姻相关的因素。
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处理不好,81%的婚姻都会走向破裂,这个因素就是夫妻间的权力共享。在一段长期稳定且幸福的关系中,夫妻在例如买房、出国旅行、买车、生孩子等重大决策上,都应该共同参与,相互影响。
戈特曼深入研究数据后发现,女性通常对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们能清楚地察觉到问题所在。比如在做决策时,女性可能会说:“是的,这里有两个选择,不是吗?”而男性往往在这方面比较迟钝。
那些善于倾听、了解情况的男性,往往也是出色的父亲。所以,女士们,要留意你们伴侣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男士们,要记住,和伴侣在一起,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对方,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对方的意见。只有夫妻双方共享权力,相互尊重,婚姻才能更加稳固。
生活技巧三:可靠性决定婚姻走向我常常好奇,为什么有些结婚30年或40年的夫妻,会在晚年离婚。这个阶段,他们面临着身体的衰弱和疾病的困扰,本应更加相互扶持。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原谅那些多年来一直困扰他们的事情,哪怕是曾经的背叛、不忠,因为此刻他们更专注于关爱彼此。
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在这个阶段还想要分开呢?我觉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可靠性,或者说是缺乏可靠性。
可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你能指望你的伴侣说到做到吗?比如,伴侣承诺要帮你完成一件事,他是否真的会去做。另一方面,当你遇到困难时,比如在外面受到言语攻击,或者患上严重疾病,你的伴侣是否会采取行动,让你感受到被关心和保护。
如果在年老体衰、关系本就脆弱的时候,你的伴侣无法给予你支持,甚至你还得反过来照顾他,那么这段关系可能就岌岌可危了。
而对于自己,在向伴侣承诺某件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承诺少一点,然后尽力做到,远比承诺过多却让对方失望要好得多。如果这件事对伴侣意义重大,并且你已经承诺了,那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我想说的是,这些要点不仅是在选择伴侣时需要关注的,在已有的关系中,同样可以通过努力去建立和强化。我们都知道,选择生活伴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这个人,还将成为你孩子的另一位父母。
浪漫固然重要,它是婚姻中美好而独特的部分,但在做出这个关乎一生的决定时,我们不仅要有浪漫的情怀,更要有理智、深思熟虑的头脑。希望大家都能慎重对待婚姻,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