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发配千里,为何官差抢着押送女囚犯?因为有三个好处

评书小馆 2025-03-27 09:46:01

在中国古代,流放是一种常见的刑罚,被称为“发配”。犯人被押送千里,跋山涉水,最终在苦寒之地或边疆充军做苦力。这种刑罚看似没有死刑残酷,但实际上一路艰险,许多人未到目的地便病死、饿死,甚至被官差虐待致死。然而,在众多发配案例中,官差们却对押送女囚犯格外积极,甚至私下争抢这份差事。究其原因,背后藏着三个鲜为人知的“好处”,而这些好处,既暴露了古代社会的残酷现实,也揭开了人性中的灰色地带。

油水丰厚:女囚家属的“买命钱”

古代流放之路上,官差能否捞到油水,直接决定了这趟差事是苦差还是肥差。女囚犯的家人往往比男囚犯的家属更愿意花钱打点,尤其是出身富裕或官宦家庭的女性。比如明朝永乐年间,方孝孺被灭十族,其家族女眷被流放辽东。尽管方家男丁几乎被杀尽,但女眷的远亲仍暗中凑钱,只为让押送官差“高抬贵手”,避免她们在途中受辱或被害。

这种“买命钱”的数额往往远超普通男囚犯的贿赂。以清代为例,普通男囚家属最多给官差几两银子,而女囚家属动辄支付数十两,甚至变卖田产。原因很简单:女性在古代社会被视为家族名誉的象征,一旦女囚在流放途中被凌辱或折磨致死,整个家族都会蒙羞。因此,家属宁愿倾家荡产,也要确保官差“手下留情”。

更现实的是,女囚的生存能力远低于男囚。男性犯人或许能靠体力硬扛,但女性在长途跋涉中更容易生病、受伤,甚至因体力不支被丢弃荒野。官差们深谙此道,往往在出发前就暗示家属:“这一路可不好走啊!”家属心领神会,立刻奉上钱财。例如《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时,妻子张氏变卖首饰贿赂差役,只为让丈夫少受折磨——虽然林冲是男性,但这一情节侧面印证了贿赂的普遍性。

女囚沦为“商品”

流放途中的女囚犯,常常成为官差眼中的“货物”。古代法律虽明文规定不得虐待囚犯,但在荒郊野岭,官差就是“土皇帝”。尤其是押送女囚时,差役们可利用职务之便,将她们转卖给沿途的妓院、地主,甚至边疆驻军。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份刑部档案记载,广西一名姓陈的女囚因家族卷入文字狱被发配新疆,结果途中被差役以“病故”上报,实则将她卖给甘肃某地主为妾,获利二百两白银。

这种交易之所以猖獗,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对女性的人身控制。女囚一旦被定罪,户籍即被销毁,相当于从社会名单上“消失”。即便家属怀疑她们未到达流放地,也难有渠道追查。明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差役将女囚贩卖给黑店的描写,而这类故事往往取材于现实。

更黑暗的是,某些官差会直接凌辱女囚。北宋《折狱龟鉴》记载,一名女囚因拒绝差役的侵犯,被诬陷“企图逃跑”而遭杀害。尽管此类事件频发,但古代司法体系对差役的监管极其松散,只要囚犯“活着到达流放地”,官府便不再追究细节。正因如此,押送女囚成了差役们满足私欲的“机会”。

社会对女囚的偏见

古代社会对女性罪犯的歧视,变相降低了官差作恶的风险。传统观念中,女性犯罪被视为“失节”或“家门不幸”,女囚家属往往不敢声张她们的遭遇,甚至认为她们“死了干净”。例如,清代嘉庆年间,直隶一名寡妇因反抗地主欺辱误伤人命,被发配宁古塔。其家族为避免丑闻,不仅拒绝支付赎金,还对外宣称她“暴病身亡”。差役见她无人撑腰,索性将她卖给山海关外的马帮,赚得盆满钵满。

官府对女囚的漠视,也助长了差役的气焰。明朝《大诰》中规定,流放犯人需每日行五十里,病囚可延期,但这条法律对女囚形同虚设。万历年间,御史叶梦熊曾上书揭露差役虐待女囚,结果刑部批复:“妇人既已获罪,不必拘泥常例。”这种态度导致差役更加肆无忌惮。

此外,女囚的反抗能力较弱,差役几乎不用承担暴力冲突的风险。相比之下,押送男性囚犯时,差役常需面对反抗、逃跑甚至劫囚的威胁。例如,南宋名将岳飞部将施全被发配时,因试图反抗而被当场格杀。而押送女囚则无需担心此类问题,差役甚至可悠闲地沿途索贿、饮酒作乐。

流放之路: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

女囚犯的流放史,本质上是一部古代女性血泪史。从汉朝“髡钳”(剃发戴枷)到清朝“给披甲人为奴”,女性罪犯不仅承受法律惩罚,还要面对性别带来的二次伤害。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写道:“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然而,对女囚而言,连“嫁比邻”都成了奢望——她们更多像商品一样被转手,直至生命尽头。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古代法律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唐律疏议》规定,女性犯流刑者可免于发配,改为服劳役,但这一条款在宋元之后逐渐废止。到了明清时期,女囚与男囚一样被发配边疆,却得不到同等保护。例如,明朝规定男囚发配可带家属,女囚则必须孤身上路,这无疑将她们推入更危险的境地。

即便少数女囚熬到流放地,命运依旧悲惨。清代东北流人笔记《绝域纪略》记载,宁古塔的女囚多被分配给驻军为奴,白天做苦力,夜晚遭凌辱,“活过三年者,十之一二”。而那些曾押送她们的官差,早已带着贿赂和卖人钱回乡享福,无人追究他们的罪行。

结语

官差争抢押送女囚的背后,是人性之恶与制度之弊的结合。从“买命钱”到人口贩卖,从权力寻租到社会偏见,每一个“好处”都沾着女囚的血泪。这种现象直到清末近代司法改革才逐渐消失,但其阴影仍提醒着我们:当法律失去公正,当权力不受约束,弱者便成为砧板上的鱼肉。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