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第63军的军部机关,奉命迁驻太原,此事究竟为何?

苏飞谈过去 2024-11-20 13:40:35
1969年,第63军的军部机关,奉命迁驻太原,此事究竟为何?

自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军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此后,我军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1969年就是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各大野战军的军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军区第63军也不例外。是年,第63军军部机关由河北石家庄迁驻山西太原。此番调整,究竟是为何?

▲郑维山旧照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第63军军史沿革的基本情况。第63军于1949年1月以华北军区第2兵团3纵队为基础组建,辖第187、第188(即‘野八旅’)、第189师,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委。第63军是一支战功赫赫、军史悠久的英雄的部队,建制内流淌着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第8连和百色起义诞生的红7军一部的红色血脉。

解放战争时期,第63军(含前身部队各部)纵横驰骋华北、西北两大战场,在平津、太原、兰州等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中,全军官兵一切行动听指挥,自始至终保持着昂扬斗志、蓬勃朝气,表现得英勇顽强,充分体现了华北军区老牌主力的血性与担当。1951年2月,奉中革军委(系中央军委旧称)之命,第63军赴朝参战。

▲铁原阻击战

抵朝后,第63军随即参加了第五次战役。战役后期,第63军受领铁原阻击战的战斗任务。此战,第63军不辱使命,面临全机械化的美军轮番进攻,硬是阻击了14天,并付出了2万多人的巨大牺牲。以第188师为例,参战前全师9000余人,战后仅剩3000多人,第566团打得就剩下266人,可想而知打得有多艰苦。

铁原阻击战之后,第63军元气大伤,回到后方经过休整补充,又投入到了开城地区防御、支援西海岸防御作战、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等任务。1953年9月,第63军离朝回国,军部驻防河北石家庄,属华北军区(后属北京军区)建制。此后多年,第63军编制序列经过多次调整,笔者不再一一介绍。1969年10月,第63军军部奉命移驻山西太原。

▲第63军旧照(一)

据笔者分析,第63军军部奉命迁驻太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中苏关系降至冰点,苏联在我“三北”方向集结重兵;

苏联在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确实是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也是第一个正式承认我国的国家。建国初期,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帮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堪称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不得不说,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苏联的援助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58年,苏联无视我国主权,要求与我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由此,中苏关系逐渐出现裂痕。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撤走援华专家。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铁列克体爆发了军事冲突,中苏关系降至冰点。紧接着,苏联在我“三北”方向部署了重兵,给我国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美国深度介入越南内战,我西南方向也存在着安全威胁。

二、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整,各大军区均有较大变化;

由于原因一的客观存在,中央军委着眼于国防安全的战略考量,对全军进行了自195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整。此次调整,各大军区均有较大变化,“三北”方向无疑成为我军的防御重点,北京、沈阳、兰州、新疆、武汉军区的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其中,北京军区的野战军数量达到了8个,沈阳军区也配备了6个野战军。

在此背景之下,各大野战军奉命进行调整,以应对苏联的钢铁洪流。一方面,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各野战军统一了番号和序列;另一方面,部分野战军的军部驻地也进行了调整。第63军军部驻地的调整并非孤例,第27、第28、第43、第47、第54军等野战军进行了跨区调整,可见调整力度之大。

▲第63军旧照(二)

大家搞明白了第63军军部,为何迁驻太原的原因。笔者再带大家了解一下太原能够成为该军军部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太原是华北地区的战略要冲,属于老牌兵家必争之地;

太原地处太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让其成为我国历朝历代无不重视的老牌兵家之地。太原是北方少有的富水城市之一,汾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又有9条支流横贯东西。太原地处山西省中部位置,地形整体上呈北高南低的态势,除南部有一缺口面向太原盆地(即‘晋中盆地’)之外,其余三面皆有群山环抱之,如下图所示:

▲太原3地形示意图

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山西去看,山西又有“表里山河”的美誉。在冷兵器时代,山西对中原政权来说有着特殊的地位,此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战略屏障。因而,中原政权非常重视山西境内防御体系的构筑。

根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规划》统计,山西境内长城资源共计5017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山西重要的战略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原是山西地形地势的精华所在。

二、太原铁路运输优势明显,发挥着“联系南北,承接东西”的突出作用;

1907年11月,连接太原、石家庄的正太铁路宣告通车,太原由此进入铁路时代。1935~1939年,南、北同蒲铁路先后通车,而太原恰恰是南、北同蒲铁路的分界点。换言之,太原是正太、同蒲铁路的交汇点城市。由于这一层原因,太原成了各方实力反复争夺的战略焦点之一,发生在此的重大历史事件笔者不再多讲。

▲太原站旧照

建国后,我国的铁路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太原的铁路枢纽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尚需指出的是,大同、石家庄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前者将同蒲、京包铁路衔接,后者则有京广铁路穿境而过。再者,同蒲铁路后来又在风陵渡过黄河后,于孟塬站接入陇海铁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铁路优势明显的太原,也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城市。太原在我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可以简单归纳为能够发挥“联系南北,承接东西的突出作用。”但凡是交通地位比较高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是“主力扎堆”的军事重镇。

由上述介绍可知,第63军军部迁驻太原,主要是受到当时的大时代背景的影响。此外,太原自身的优势确实是非常之明显。1985年百万大裁军,根据中央军委、总部的统一部署,第63军执行合成集团军编制,军部机关驻地并未调整。

▲第27集团军演练旧照

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第63集团军撤编,太原暂失野战军军部驻地的殊荣。但是,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2015年12月,第27集团军军部由石家庄迁驻太原,太原再一次成为野战军军部驻地城市。2017年,随着军改的深入,第27集团军撤编,太原也结束了作为野战军军部驻地的历史。

—END—

0 阅读: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