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阿育王塔的秘密?山西代县这座比例最美

探文化古今 2024-03-04 11:13:10

坐落在政府大院内的国保你见过吗?山西代县有一座阿育王塔,就在县政府大院内,全国很难看见第二处了。

山西省代县阿育王塔所在位置

01

政府大院内的国保

这座阿育王塔始建于隋朝仁寿元年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仅存的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代县阿育王塔

这座阿育王塔基为长方形,南北长五十米,东西宽三十米。塔基下有地宫,地宫中供奉着佛骨真身舍利。

代县阿育王塔

塔身很大,上窄下宽,比例精巧,呈圆锥形,为覆钵式。塔身正立在基座的中央位置,平面为圆形,通体青砖砌筑,它周长约有六十米,高度约四十米,体型硕大,身材圆润。

代县阿育王塔底座

底座为须弥座,间杂有仰莲花纹、覆莲花纹和重涩(就是一层一层交叠的意思)混肚,在周边雕刻有各种的花纹、莲花瓣和梵文的“陀罗尼经文”,是早期藏式佛塔中的佳作。

代县阿育王塔塔刹

再向上,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再上面是塔刹,十三层砖制相轮,覆盖着宝盖垂铃,最上为葫芦状的金顶宝珠。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平面呈现繁体“亚”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是典型的西方建筑构件,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塔风格,这也是代县阿育王塔的独特之处。

代县阿育王塔

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罗哲文先生曾评价道:

代州阿育王塔的独特造型,如果说是全国第一,我不敢确定;但如果说是全国第二的话,我还从未见过。

最初的代县阿育王塔是木塔,而现在的代县阿育王塔则是元代重修后的喇嘛塔。虽然名为阿育王塔,但关于其形制是否属于阿育王塔尚存争议。中国阿育王塔的形制应当是什么样的呢?

02

阿育王塔到底长什么样?

《阿育王经》中记载阿育王于世界各地建造了八万四千座塔以供奉舍利,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塔。据说中国分得十九份佛骨舍利,建十九座宝塔用以供奉。后世多将瘞埋释迦牟尼舍利的塔称作阿育王塔,几乎成为释迦牟尼舍利塔的代名词。

南京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

《佛祖统纪》、《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广弘明集》等文献中记载中国有十九座阿育王塔,后来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但原初的阿育王塔早已湮灭,现今所存阿育王塔均为后世所修,形制也不相同,那么中国阿育王塔标准的形制范式应该是什么样呢?

据南宋《佛祖统记》记载,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俶曾仿照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座金铜小塔。这种金铜小塔又称“金涂塔"(因其工艺得名)、“宝箧印(经)塔"(因其功能为供奉《宝箧印陀罗尼经》得名)和阿育王塔。有些学者曾视其为中国阿育王塔标准的形制范式。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吴越王鎏金银阿育王塔

吴越王的金铜小塔被称为阿育王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与南京长干寺出土的北宋“七宝阿育王塔”形制相同。

上为塔檐,刻荣耀之面纹饰 下为塔身,刻佛本生故事

塔身均为立方体,四面雕铸佛本生故事。塔檐为倒梯形的斜面,上有口街卷草的荣耀之面(Kirtimukha)纹饰。塔顶四角为高大受花(亦称山花蕉叶),雕刻着佛传故事。塔顶为平顶,中央立塔刹刹杆,上有五重相轮(亦称露盘)。

红框内即为高大受花(亦称山花蕉叶) 中央立塔刹刹杆,上有五重相轮

那么,这就是中国阿育王塔标准的形制范式吗

钱弘俶之举意在仿效阿育王,虽然铭文中并未出土阿育王塔字样,但不论古今人们都将吴越王塔与阿育王塔相关联。但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这种塔在五代两宋很少被称为阿育王塔。它的“阿育王塔”之名多见于现代学者的研究。很可能这种塔是当时一种流行的方塔形制,受吴越王的事迹影响后,逐渐被称为阿育王塔。

吴越王塔之前的阿育王塔图有两个,均在莫高窟。此二塔除了与吴越王塔一样是单层塔外,在形制上相去甚远,二塔均是圆形塔身。

敦煌莫高窟中唐237窟“阿育王造塔图”中阿育王塔线图 出自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第4卷图版177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之阿育王瑞现塔 出自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第5卷图版61

吴越王塔之后可明确辨认为阿育王塔样式的图像有四处,其中只有泉州开元寺东塔基座浮雕上的阿育王塔与吴越王塔样式相同。

泉州开元寺东塔浮雕 描绘阿育王役使鬼神分送舍利造塔的故事

而且分布地域性明显,主要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直至明清制作的此类小塔或石塔也主要在东南地区,北方极为罕见。

泉州开元寺类似性质的小石塔

而且不仅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阿育王塔样式不同,相同地点不同时代的阿育王塔样式也不同,可见我国阿育王塔的形制并不固定。

03

阿育王何许人也?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通常把他即位到皈依佛门前称为黑阿育王时期。皈依佛门后称为白阿育王时期。他的前半生是冷酷无情的暴君,后半生则是仁慈的“印度的佛教帝王”。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这位君主的写照。

孔雀王朝疆域地图

他在公元前273年夺得王位,杀死了哥哥以及数十个王族血亲以及政敌。此后他对内横征暴敛、对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即位第八年,发动了羯陵伽战争,据说此战杀敌十万,俘虏十五万人,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继而统一了除迈索尔地区外的印度全境,开启了古代印度空前强盛的时代。

但当他征服了羯陵伽国以后,目睹赤地千里、血流漂橹的惨状,深感罪孽深重,于是幡然悔悟,皈依佛门,停止扩张,传播佛法,开启了白阿育王时期。这也是佛教从地区性信仰向世界性信仰转变的关键。

公元三世纪阿育王所立的法令铭文

这是历史上令人费解的一幕,战争的发动者因胜利而自责。而且阿育王并非一边感叹“生民百遗一,念之人断肠”,一边杀到泗水为之不流。

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遗址

他此后奉行“达摩治国”的方略,所谓达摩,在汉语中大概可以理解为“正法”。阿育王的达摩治国具体有五个方面的规定:一、重视生命的价值,主张放弃武力,避免战争;人与动物的生命都应被保护;二、人应当心胸宽广、孝顺父母、善待友人,多行善事;三、主张宗教宽容,禁止宗教战争和教派对立;四、设立达摩官,负责宗教、行政、司法、监察、教育等职能;五、君主在治国中占据中心地位,君权日益集中。

桑吉遗迹的浮雕,阿育王驾战车拜谒那伽 印度邦博帕尔的桑吉佛教遗址,阿育王所建

北传佛教的《阿育王经》和《阿育王传》预言阿育王为转轮圣王,即应世的明君圣主,能够弘扬佛法。但阿育王之所以选择崇信佛教是理智的政治抉择,他对于佛教的态度是信仰与利用参半。

佛教符合阿育王决心宽容向善的思想内核与治国需要,也更受底层人民欢迎,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婆罗门教过于强大,神权与王权斗争激烈,王权难以插手宗教事务,阿育王急需另一种宗教来辅助他巩固王权。根据《大史》记载,阿育王出生并不高贵,这也使孔雀王朝的君主缺少统治的合法性。

桑吉佛塔,位于桑吉遗迹 阿育王所建的用于供奉舍利的阿育王塔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迅速陷入了内乱,半个世纪后就灭亡了。阿育王和他理想中的人间佛国也被历史尘封。孔雀帝国史料所存甚少,今天对其盛世的描绘不乏后人的想象。但阿育王留下的铭文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辉,试图弥合世间的纷争与扰乱,留下了一个令后人心向往之的圣王时代,一如中国人梦中的汉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