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2000字
大家好,我是古老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分享《全自动物料欠料小程序》的第六章内容。在第五章中,我们利用了多维表格的功能公式以及内置的统计字段功能,将一维欠料转换成了标准的二维欠料形式,即T+1、T+2、T+3等时段的欠料情况。这些欠料数据会根据ERP系统中的信息及MPS(主生产计划)的更新自动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物料欠料的全自动计算。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数据展示部分。这部分相当于一个数据控制中心,集中展示了PMC(生产与物料控制)的关键数据。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适应不同的排程策略。
齐套率统计针对每项生产任务进行齐套率的统计,其计算原理基于该生产任务下子件总数与已齐套子件数之间的比率。在《2. 生产任务》表中新增两个属性字段,均标记为“统计”,分别命名为“总零件数”和“齐套数”。具体设置如下:
总零件数:此字段应统计《1. 工单用料明细表》中的生产订单行号记录数,采用计数方式。统计条件是《1. 工单用料明细表》中的生产订单行号需与《2. 生产任务》表内相应的生产订单行号相匹配。
齐套数:此字段同样使用《1. 工单用料明细表》中的生产订单行号进行计数统计,但额外增加一个筛选条件,即“工单欠料”字段值必须等于0。
接下来,在《2. 生产任务》表中再添加一列公式字段,用于计算齐套率。公式表达式定义为 =[@齐套数]/[@总零件数],并将结果格式设定为百分比显示。此外,还可以通过进度条的形式直观展示每个工单的齐套完成情况。如果齐套数与总零件数完全一致,则表明该工单没有欠料问题,齐套率达到100%。
这样设置后,便能有效监控并展示每张工单的齐套状态了。
PC数据展示接下来是数据中控台的设计。首先,创建一个新的仪表盘,并命名为“4. 数据展示”。在该仪表盘上点击添加组件按钮,开始设计如下内容:
标题设计:添加一个文本组件作为标题,输入“PC运营看板”。设置字体颜色为蓝色,字号为36。
统计数字组件:
未关闭生产任务:选择《2. 生产任务》表作为数据源,筛选条件设定为生产订单行号不为空的记录。采用计数方式来统计这些记录的数量,以此反映当前未关闭的生产任务总数,有助于监控生产负荷状态。
领料完成生产任务:同样使用《2. 生产任务》表,但这次的数据范围除了要求生产订单行号非空外,还需满足工单状态标记为“在制”。通过统计符合条件的记录数量,可以得知已经完成了领料流程的生产任务数。
领料未完成生产任务:此部分与上述类似,只是将工单状态改为“待排”,以统计那些尚处于待排状态、还未完成领料的生产任务数量。
柱状图:最后,添加一张柱状图,用于可视化每天安排的任务数量。横轴表示计划开工日期(按天统计),纵轴则基于未完成字段进行统计。这样,柱状图将直观地展示出每日计划内尚未完成的任务总数,便于跟踪进度和效率分析。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构建出一个功能全面且易于理解的数据展示界面,帮助更好地管理和优化生产过程。。效果如下:
MC数据展示在完成PC数据展示的设计后,接下来处理MC的相关数据。具体步骤如下:
标题设计:添加一个文本组件作为标题,输入“MC运营看板”。设置字体颜色为蓝色,字号为36。
统计数字组件:
为了分析每日欠料情况,我们将分别设立三个统计数据:“T+1 欠料子件编码数”、“T+2 欠料子件编码数”和“T+3 欠料子件编码数”。以“T+1 欠料子件编码数”为例说明如何配置:
数据源选择《3.T+3 欠料》表。
统计方式采用计数。
统计字段为“T+1 欠料”字段。
数据筛选条件为该字段值小于0的记录。
对于“T+2 欠料子件编码数”和“T+3 欠料子件编码数”,请参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生产任务状态统计:
继续使用《2. 生产任务》表来统计不同状态下的生产任务数量。
分别统计齐套的生产任务、不齐套的生产任务以及齐套率大于90%的生产任务。
使用“齐套率”字段作为统计依据,通过设置不同的筛选条件(等于100%,不等于100%,大于90%)来进行区分。
每日齐套情况柱状图:
用柱状图来表示每天的齐套状况。
数据源仍选用《2. 生产任务》表。
横轴代表计划开工日期(按天统计),纵轴则显示平均齐套率。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天生产任务的整体齐套水平。
以上步骤完成后,将能够全面而直观地展示MC运营的关键指标,帮助团队更好地监控与优化生产流程。
最后效果如下
最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深入探讨了《全自动物料欠料小程序》的数据展示部分,这不仅是对前几章内容的延伸,也是实现生产与物料控制(PMC)高效管理的关键一步。从齐套率统计到PC和MC数据展示的设计,我们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数据控制中心,能够实时监控并分析生产任务的状态、物料欠料情况及整体生产效率。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数据展示界面,不仅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也提高了决策效率,为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生产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各位能够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上述方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