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文写道,韩信出奇兵,用澡盆、流木灭了魏国,令人拍案叫绝,接下来,再讲讲韩信灭赵定燕的过程。
刘邦巧妙分化魏国韩信活捉了魏王豹之后,立马派使者把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到刘邦所在的荥阳。
收到消息的刘邦很高兴,但是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立马同时发出三道命令。
第一条命令,将魏国分为三个郡,分别是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
第二条命令,让萧何挑选三名忠心耿耿且精明能干的人,前往魏国接管三郡。
第三条命令,让韩信继续进攻赵国。
不得不说,刘邦确实是玩政治的高手,三条命令下来,不仅将魏国分化为三股势力,使其丧失对抗刘邦的力量,还将韩信支走,牢牢控制了三个郡。
李左车!李左车!接到新任务的韩信,并没有察觉到刘邦的帝王心术,而是带领着军队浩浩荡荡地朝着赵国前进。
这次,和韩信搭档的,是大名鼎鼎的张耳。
他们的对手,是陈余。
张耳和陈余,是对老冤家了,他们的恩怨情仇,我会在后边单独拿出一篇来仔细讲讲,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个人是死对头就可以了。
双方的兵力很悬殊,韩信和张耳共四万兵,陈余则有二十万兵马。
这兵力对比,谁看谁不迷糊。
陈余将主力布置在了井陉口,因为在陈余看来,井陉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己手上又有二十万军队,这仗怎么打都不会输。
事实也确实如此,但陈余却忘了,他的对手是韩信,是那个被后世称为“兵仙”的男人。
正在陈余志得意满的时候,李左车站了出来,李左车倒不是认为陈余的布置是错的,而是觉得可以有稳妥的方案。
李左车的方案是这样的:
第一,韩信、张耳远道而来,且刚灭了魏国,兵锋正盛,不可正面对抗;
第二,韩信、张耳深入我境,最脆弱的就是后勤补给,我们不要和韩信正面作战,应该直接断他的粮道。
第三,井陉口狭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在这样的地方行军,粮食辎重只能放在军队的后方。
综上,只要将军您给我骑兵3万人,我从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把他的辎重给劫了,将军您在正面避而不战、坚守不出即可。
如此一来,韩信进退两难,四周又都是高山深谷,无处掠粮,不出十天,韩信必败。
说实话,李左车的这个方案确实是最稳妥的,如果成功了,韩信就会大败,话说回来,就算李左车失败了,最多也就是损失一两万骑兵,正面战场依然可以稳住。
正所谓“人生苦短,何妨一试?”
但是陈余却拒绝采纳。
陈余拒绝的理由相当奇葩,陈余说:“韩信远道而来,兵少将疲,我们这样面对这样一支军队,还不敢和他正面作战的话,岂不让天下人以为我们赵军害怕汉军,往后还不都来欺负我们啊?”
听听,这是什么脑回路!
这是战争,不是小孩子之间斗气。
战争是以胜利为目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如何胜利来运筹,这不仅暴露了陈余在军事上的无能,还暴露了陈余在政治上的幼稚。
这件事被韩信派出的间谍探听到,回来全过程告诉了韩信。当韩信听到李左车的计策时,不禁冷汗直冒,接着又听到陈余并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韩信这才松了一口气。
背水一战,一天之内,韩信破赵20万军接下来,就是韩信的表演时间。
韩信的大军在井陉口30里处驻扎下来,半夜时分,韩信挑选轻骑2000人,让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红色的汉军旗帜,从小路跑到赵军大营一侧,并且告诉他们,等到赵军精锐尽出,大营空虚之际,你们就冲进大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汉军的红旗。
接着,韩信传令三军,开灶做饭,并下令今天破了赵军,再来聚餐。
大家听了,虽然将信将疑,但是嘴上依然答应了。
只见韩信将军队分为两部分,一万人在河边,背水列阵;剩下的人,跟着韩信在正面和赵军列阵,竖起主将的大旗,准备展开厮杀。
赵军见韩信竟然背水列阵,纷纷大笑韩信不知兵,竟然犯了兵家大忌。
但是韩信不管这些,开始指挥军队攻击赵军大营。
赵军见韩信开始进攻,先试探性地只派了一部分军队去迎战。
汉军、赵军短兵相接,却没想到韩信一触即溃,被赵军打得主将的大旗都倒了,韩信、张耳向河边背水而列的一万人处逃去。
大营内的赵军看到韩信的主将大旗都倒了,韩信和张耳也逃跑了,便从大营内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和张耳,生怕被别人抢了头功。
但是,当赵军冲向背水而列的一万人之后,发现了不对劲。
这一万人太狠了,死战不退,抵抗十分顽强,赵军竟然攻不下来。
原因很简单,这一万人背水而列,后退只能被河水淹死,前进还能有一线生机。
而赵军却不是来拼命的,他们本来是想抢“活捉韩信”的头功的。
赵军见打不过这背水一战的汉军,也没有太执着,想调转马头回到大营中去。
可是一回头却看到大营中全是汉军的旗帜,以为大营已经被汉军攻占,顿时军心大乱,纷纷逃亡。
原来,就在赵军冲出来抢夺旗帜、追逐韩信时,韩信事先安排好的那2000轻骑,早已冲入赵军大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红旗。
上面说了,这2000轻骑是人手一旗,2000多面汉军旗帜插满赵军的大营,想想就令人绝望。
就这样,二十万赵军全部击溃,陈余被活捉之后斩首,赵王歇也被俘虏。
兵不血刃定燕国打扫战场的时候,韩信下令,凡是能生擒李左车的人,赐千金。
重赏之下,必有奇迹。
果然,不一会就有人把五花大绑的李左车带到了韩信的面前。
韩信主动帮李左车解开了绑在他身上的绳子,并让李左车坐在了东面,在秦汉时候,让人坐在东面的意思是“师礼”,也就是说,韩信以对待老师的礼仪来对待李左车。
李左车一头雾水,大气也不敢出。
韩信先开口了:“我接下来想要攻下燕国和齐国,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成功呢?”
李左车答道:“我是一个俘虏,哪里有资格谈论这么大的事情?”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话,知道李左车此时需要一个台阶,于是说:“我听说百里溪在虞国的时候,虞国灭亡了;但是当百里溪到了秦国之后,秦国却能独霸诸侯。这并不是因为百里溪在虞国的时候愚蠢,到了秦国就变聪明了,而是因为秦国的君主采纳了百里奚的计策,而虞国的君主没有采纳百里奚的计策。”
韩信这一番话,将李左车和百里奚相提并论,可以说是很抬举李左车了。
韩信接着说:“如果陈余当初能采纳先生的计策,那么现在被抓的人恐怕就是我韩信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采纳先生的计策,我韩信现在还能站在这里,和您说话。现在我诚心向您请教,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话说到这样,李左车再推辞就真的不够意思了。
出于礼尚往来,李左车也先给韩信戴了个高帽:“将军您从黄河以西一路打到这里,俘魏王,下井陉,一日之内,破赵国二十万军,杀成安君陈余,虏赵王歇,可谓是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就连耕田的农夫也放下锄头,站在路边等着听将军您的号令。”
李左车的这一番话夸得韩信心花怒放,接着李左车话锋一转,说:“上面我所说的,是将军您现在的优势,接下来我就要说说将军您现在的劣势了,将军您刚打完一场大仗,军队需要休整,如果这个时候将军派大军去攻燕国,一旦第一时间攻不下来,齐国就会前来救援,到了那个时候,将军您就两面受敌,这是将军您的劣势。”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分析,觉得李左车说得非常有道理,以往都是他来分析局势,但是当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却反而不如旁观者看得清楚。
但是李左车只是对局势进行了分析,并没有说具体的对策。
于是韩信再拜,问道:“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李左车回礼,说道:“将军的长处,是威震天下;将军的短处,是兵力不够,而善于用兵的人从来都不会以短击长,而是会以长击短。将军您可以先休整军队,把已经打下来的赵国的地方治理好,拉拢当地的贵族;等战斗力恢复之后,再派一个使者拿着“咫尺之书”,前去劝降燕国,燕国肯定会慑于将军的威名而投降,燕国既降,齐国就独木难支,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此一来则大事可成,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听了非常高兴,便依照李左车的建议去做。
果然在韩信将军队休整好之后,一纸劝降书,就将燕国四十余城尽收囊中。
平定赵、燕之后,在李左车的建议下,韩信还做了一件特别有远见的事情,他使者去找刘邦,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刘邦也没多想,便同意了。
而韩信之所以这样做,其实就是为自己接下来请封齐王做铺垫。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韩信的整个作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对兵法的理解已臻化境,他不仅可以灵活运用兵法,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随机应变,还特别擅长把握人心,将战争打成心理战。
灭魏之战中,韩信先是以疑兵造成强攻蒲坂城的假象,令魏军主力全力防守蒲坂而放松对夏阳的控制,再派奇兵,从夏阳以澡盆、流木,沿黄河而下,直取魏国的国都,将“声东击西”和“擒贼先擒王”联合应用,令人防不胜防。
灭赵之战中,韩信不仅深谙己方士兵的心理,采取了“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还把握了赵军的心理,遍插汉旗迷惑赵军,击垮赵军的士气。
说到“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自从孙子在兵法里将这个原则写出来之后,在实际的战争过程之中,还没有哪个人敢真正地去实践这一战法,而韩信做到了,不但做到了,并且成功了。
灭燕之战中,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巧妙利用自己的威名和燕国君臣的心理,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收复了燕国。
可以这么说,这三场灭国之战,不仅让同时代的所有的将领都见识到了韩信的才能,让韩信得到了“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的名头;还让韩信在整个中国历史军事排行榜上,稳坐第一梯队。甚至民间的老百姓还为韩信定制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号——兵仙。
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从韩信的北方战场转移到刘邦与项羽对峙的正面战场。因为接下来,刘邦将度过楚汉战争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在这段时光之内,刘邦可谓是狼狈之极,甚至好几次都差点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