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罗斯商品馆”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然而,随着一些事件的曝光,俄罗斯商品馆被指存在“真假进口商品”“高溢价割韭菜”等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如何在热潮中保持理性,确保商品品质,成为消费者和商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2876d11db4ee715eb9ef914edbb16ef.jpg)
01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9b645dd39983bb083c9ec78c86442a.png)
一年注册841家,俄罗斯商品馆爆火
因为历史文化和某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国内消费者对俄罗斯文化和商品有很强的好奇心。平时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了解到俄罗斯的各种信息,如果消费者在街边看到这些俄罗斯商品馆,好奇和好感也会驱使消费者去尝试购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30096deedbc01ef254dca2ad101985f.jpg)
从外观上看,俄罗斯商品馆这些门店,大多打着蓝底白字的醒目招牌,门口摆着俄罗斯套娃,店里插满了中俄国旗,循环播放着俄语歌曲,极力营造出一种纯正俄罗斯超市的氛围。并且,俄罗斯商品馆内的货品大多包含了3000至5000种商品,主要以 零食 、 酒水 为主,辅以在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香肠、奶粉等,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可以说,这些都符合普通人对俄罗斯商品的印象和购买需求,因此,俄罗斯商品馆几乎都挤满了人,一时火爆无两。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48ed53667b188bdf179a7315c4f64b.jpg)
2022年3月,京东上的“俄罗斯(Russia)国家馆”被中国消费者抢购一空,这一事件成为俄罗斯商品馆爆火的转折点。该平台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唯一授权的官方电商平台,主要销售俄罗斯的零食、茶叶、巧克力等商品。随着官方平台的走红,许多商家看到了俄罗斯商品的潜在市场,纷纷开设非官方的俄罗斯商品馆。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3532家,近两年相关企业持续增长,2024年截至12月18日,累计注册841家,已超2023年全年注册量。
做进口食品生意近十年的经销商表示,其实近几年俄货都很火,2022年刚开始的时候,70多平方米的小店一天都能卖到十几、二十万元。今年因为俄罗斯商品馆又爆发了。趁着这阵热潮,大家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拓展了店面面积和增加了卖的单品。
除了各种以“俄罗斯商品馆”命名的门店外,还涌现出不少“俄××”商家,例如俄比熊、俄北熊。
以俄比熊为例,其主体公司俄比熊国际贸易(武汉)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2月,2024年3月开了第一家门店,从9月开始招商,目前已有60余家连锁门店。据俄比熊招商人员介绍,品牌深耕俄货贸易多年,产品丰富多达8000多个单品,每月100多种新品更新。
02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9b645dd39983bb083c9ec78c86442a.png)
真假难辨?食品安全从何保障?
随着俄罗斯商品馆越来越多,背后让人大跌眼镜的另一面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众多的俄罗斯商品馆中,有的店铺宣传为“国家馆”,使消费者误以为具有官方背景;有的店铺俄罗斯进口商品数量占比很低,也自称为“俄罗斯商品馆”,误导性较强。
还有内部人士介绍,俄罗斯商品馆内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皆有。“不少商品哪怕是国产,也都会贴一张俄语介绍,一张中文标签,消费者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判定到底是进口还是国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d3757055faa573daa6dd04def9625d.jpg)
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特别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加剧了对俄罗斯商品馆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
有调查人员来到位于海口市鹏辉国际大厦附近一家“俄罗斯进口商品专卖店”。
店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包括俄罗斯出名的大列巴、巧克力、伏特加,还有肉肠、坚果、威化饼干等食品。这些食品的外包装,几乎都是俄罗斯风格,并贴有中文标签。在商品标签上,也都明确标注了食品的来源。其中,饮料、啤酒大多是进口商品。而肉肠、面包、奶制品、糖果这几类的商品的生产厂商基本都在国内,与“俄罗斯进口”并不沾边。
有工作人员表示这类商品的原料是从俄罗斯进口到中国,并委托中国生产厂商加工包装销售。此外,店铺内还销售中国制造生产的俄罗斯风味产品,以及其他国家的产品。
还有消息显示,俄罗斯商品馆的产品分布中,俄罗斯进口和国产商品占比大概在80%、20%。其中火腿、面包、部分奶粉等是东北生产,其他均为原装进口。“火腿、大列巴这些保质期只有21天或60天、90天,清关时间长就成了临期食品。所以一般是俄罗斯品牌方在中国边境设立的工厂生产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070ed8c1752346037f1677d5bfcdf8.jpg)
当然,在这些俄罗斯进口商品馆中,还有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产品”。诸如俄罗斯榴莲糖及各类热带水果制品。事实上,俄罗斯气候寒冷,根本不可能产出这些热带水果。
此外,许多店铺与中国加盟品牌(意译)有关,如俄比熊、俄满多、俄刻食、俄品优选和优娜维塔。这些连锁店采用与俄罗斯大使馆相似的品牌形象,但实际上并无关联,只是利用中国消费者的好奇心销售"俄罗斯"商品。
有食品专家指出,近年来,俄罗斯商品兴起,但越开越多的“俄罗斯商品馆”还是有一定的水分。这体现在,有的商品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还有的商品先出口再进口,在俄罗斯过一道关后又返回,就变成了“俄罗斯商品”。总体来看,这类门店要长久经营下去,最终还是要落到品质上。
还有业内人士预言,俄罗斯商品馆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并直言最近一两年肯定要倒闭一大批俄罗斯商品馆。因为俄货的火爆并不会是常态,俄罗斯、东欧那边的口味,其实还是跟中国的饮食爱好不太一样的。很多选择购买的人,就和来绥芬河买俄货的一样,图个新鲜。
03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9b645dd39983bb083c9ec78c86442a.png)
多维发力,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
据相关统计,2021-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不断走高,俄罗斯商品在中国热度也持续上升。在此过程中,“俄货”、“俄罗斯风格”在司法上并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义,给了很多商家借机混淆视听的机会。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选择到安全、真实的进口俄罗斯食品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通过商品条码来判断,46开头的一般是俄罗斯进口,69开头的就是国产的。也可以看商品名,比如一些面包写的是俄罗斯风味面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9349e7358b3e0f844764fbbd83e2073.jpg)
一些博主建议消费者选购时要仔细查看每款产品的外包装,从生产商、经销商、产地,包括配料表等信息中判断,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有消费者发现,即便是真正的俄罗斯产品,在一些俄货店内售卖的标价要比在网上的正规渠道贵上不少。如一根喀秋莎莫斯科肠,店内卖49元,电商平台只要一半价格。因此在选择商品,消费者还需要警惕“价格陷阱”。
有律师表示,商家用“优质俄货”等标语及特色装饰误导消费者认为商品均进口自俄罗斯,若明知商品非进口却故意宣传为进口商品,构成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或隐瞒事实真相,需承担法律责任。
针对近期俄罗斯商品馆引发的热议,各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开展了多轮集中排查整治。
以上海为例,截至目前,上海全市范围内共排查发现47家“俄罗斯商品馆”类店铺,市场监管部门重点对关注度比较高的经营主体资质、店招标语宣传、商品来源产地等问题进行了检查,并对个别无证无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行为予以立案调查,责令停业。
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督促下,一些店铺表示现在会解释哪些是国产、哪些是俄罗斯进口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01b7688882097844aa538bfbd31491.jpg)
一俄罗斯商品馆店长回应到,他们最近也关注到争议,准备在店内增加一些醒目标识,做一些小插卡,放在价签旁,注明原材料是进口的,但生产商在国内。另外价签也会重新做,在所有价签上,直接注明产地。对于产地为中国的商品,小插卡上写着“温馨提示:此区域商品产地为中国”;而对于俄罗斯进口商品,也写出了“此区域商品产地为俄罗斯”。
目前来看,俄罗斯商品店还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在享受全球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在此,倡导多方共同努力抵制不良风气,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