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海战: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跨越1/3个地球的距离把敌人打残

文史砖家 2024-12-16 17:59:49

文|格瓦拉同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昔日的世界霸主英国的实力一落千丈,逐渐沦为新兴超级大国-美国的“小跟班”,鲜有能重振大国雄风,独自“亮肌肉”的机会。不过,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国难得独自作战并大获全胜,在全世界面前很“露脸”。这场战争,便是著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海战(简称“马岛海战”)。

一战争缘起

作为战争“导火索”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位于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半岛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距离英国本土则有1.3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3(注:地球周长约为4万公里)。马岛面积并不大,仅有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台湾岛的1/3,现有人口约3000人,主要是英国移民的后裔,绝大部分居住在首府斯坦利港。

阿根廷与马岛行政区划图

马岛跟英国的历史渊源悠久。早在1592年,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便已经发现马岛,但直到1765年,英国移民才来到马岛定居,而他们也是该群岛首批定居者。从1770年开始,西班牙逐渐占领马岛,但英国始终没有放弃对该群岛的主权声索。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4年后便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不过,英国在1833年卷土重来,凭借着坚船利炮赶走阿根廷人,重新占领马岛。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一再以马岛邻近该国、主权继承自西班牙、结束殖民地位等理由,多次向联合国控诉英国对马岛的“非法占领”。对此,英国则以百年来对马岛“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适用于该地岛民为由,重申对该群岛的主权。由于英阿间的分歧太大,导致双方无法就马岛归属问题达成妥协,并严重恶化两国关系。

加尔铁里

不过,由于英国实力的大幅下滑,其对海外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度严重不足,从而助长了阿根廷政府内部希望通过战争来收复马岛的情绪。军事独裁者加尔铁里担任总统期间,阿根廷的经济完全崩溃,国内各地都爆发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游行,社会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为转移国内矛盾,加尔铁里决定打出“收复失地”的旗号,发动夺取马岛的战争。

二阿根廷短暂的胜利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发动代号为“罗莎里奥”的军事行动,由海军司令霍黑·阿那亚指挥的两栖登陆部队对马岛发动突袭,总兵力约3000人。由于驻守马岛的英军士兵仅有数百人,加之对战争毫无准备,因而仅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后便宣布投降。同日,加尔铁里正式宣布收复马岛,并在当地设置总督,配署500名宪兵进行军事统治。

被俘虏的英军士兵

前线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后,阿根廷举国上下陷入狂欢,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数十万人走上街头进行胜利大游行,而战争的发起者加尔铁里,也由人人唾弃的独裁者一跃而成为民族英雄。战事的出奇顺利让阿根廷人扬眉吐气,也间接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军政府,加尔铁里的执政生涯看起来迎来巨大转机。

此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因施行饱受争议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和财政预算削减政策,导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民众支持率一路走低,甚至被媒体称为“有史以来英国最不受欢迎的首相”,执政地位岌岌可危。正是看到这一点,加尔铁里才会自信满满,认为已被国内危机搞得焦头烂额的撒切尔夫人,绝不会冒险派英军远隔万里来跟阿根廷争夺一个“价值”并不大的小岛。

被内政搞得焦头烂额的撒切尔夫人

除此之外,加尔铁里上台后奉行全面亲美的外交路线,并积极发展跟法、德、苏联等大国的关系,尤其跟美国总统里根、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正因如此,加尔铁里的自信心空前膨胀,认为自己在国际社会上有诸多大国的撑腰,根本不需要惧怕英国的报复。但事实证明,就在加尔铁里发动战争的那一刻,他已经铸成大错。

三英国的反击

令加尔铁里出乎意料的是,当马岛失守的消息传到英国后,在大部分阁员对战争持消极态度的情况下,撒切尔夫人却力排众议,坚决要求通过战争收回马岛。在议会的发言中,撒切尔夫人慷慨激昂地宣称“福克兰群岛已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血液”,强烈呼吁议员们支持她对阿根廷开战。受到首相坚强意志的鼓舞,英国议会迅速通过决议,支持撒切尔夫人设立战争内阁,动用一切力量夺回马岛。

撒切尔夫人在议会演讲寻求对阿根廷开战

更令加尔铁里感到诧异的是,一向跟他称兄道弟的里根、密特朗,在英国正式宣战后突然“大变脸”,全都倒向撒切尔夫人一边。作为对英国的支持,里根宣布向英军开放美国在阿松森群岛上的空军基地,并向其提供阿根廷的军事情报,而密特朗则推迟对阿根廷预定的“飞鱼”导弹的交货日期。战事刚刚开始,阿根廷便被美法两国在背后“捅刀子”,其结局可想而知。

由于英国与阿根廷远隔万里,所以从其舰队正式组建完成,到其攻占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已过去半个月时间。1982年4月30日,英国海空军完成对马岛周围200海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封锁,剩下的便是对困守在马岛上的阿军进行“瓮中捉鳖”。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次子安德鲁王子,也参加这场战役,以飞行员的身份执行反潜作战。

马岛战争示意图

5月21日,英军开始在马岛登陆,虽然连遭阿根廷守军的猛烈抵抗,但最终还是凭借武器、人数方面的优势,在6月14日占领全岛。加尔铁里见大势已去,只好电令马岛驻军投降。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以阿根廷完败而告终。为夺回马岛,英国共耗资27亿美元,并付出258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

“马岛战争”的失败令阿根廷民众倍感屈辱,并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面对着来自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加尔铁里被迫在6月18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旋即遭到军事法庭的起诉、审讯,并因“指挥失误”的罪名,在1983年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反观撒切尔夫人,则因为打赢马岛战争而迎来政治生涯的大转折,在国内的支持率爆棚,此后连选连任,直到1990年才卸任。

撒切尔夫人视察马岛

马岛海战不仅挽救了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而且也像一剂“强心针”,有助于提振士气民心、重新确立大国地位,在此后一段时间里,英国似乎又重新找回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感。不过,随着中英在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约定中国在1997年收回香港主权,英国人的“帝国复兴梦”终究成为一场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岛海战堪称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

参考书目

1.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撒切尔夫人自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

2.马丁·米德尔布鲁克(英):《马岛战争》,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年版。

3.军事学术杂志社:《马岛战争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潘玫、赵勇彪:《惊心动魄一百天:马岛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