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万物复苏,人体从寒冷的冬季慢慢舒缓过来,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在这一节气的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惊蛰时节话养生:遵循这4个原则,扶阳祛邪百病跑!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菠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初春肝气盛易伤脾,适量吃大枣、山药等甜食可以养脾。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日常饮食要清淡健脾护肝,多甘少酸,多吃些水果缓解春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早上起来常常感觉困乏无力、昏昏欲睡,这是“春困”的表现,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克服“春困”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的自然阳气,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惊蛰过后补“阳气” 宜夜卧早行,起床后不妨做套醒脑操,舒展四肢,散步缓行,呼吸新鲜空气,心情愉悦,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阳气上升,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春季运动,不要太过激烈,要循序渐进。
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促进血液循环。散步可以消除疲劳,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休息日带上家人,约上三五好友放风筝跑动,活动筋骨,呼吸清新空气,舒发阳气,解“春困”。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但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出现“倒春寒”的现象。过早穿上单薄的衣服,暴露在外的肢体易受风寒湿气侵袭,“春捂”保暖工作不可松懈。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保“胃”护“肠”,预防肠胃疾病。去郊游踏青,有花粉过敏的人,出门可以备有咪唑斯汀、氯雷他安、赛康啶、西替利嗪等药片。
如果惊蛰不“醒”,也就悖逆了阳气的生化,对机体而言,是阴盛阳衰的趋势,“孤阴不生”;如果“醒”的太过,阳气也就容易出现亢奋之态,“孤阳不长”。如何平衡阴阳之间的关系,是惊蛰养生需要注意的,这4种体质各有对策: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阴虚生燥、阴虚则热。他们特点有形体消瘦,手足心热,经常心烦失眠,便干尿黄,怕热喜凉等习惯。惊蛰养生应侧重于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减少燥烈辛辣之品。
阳虚体质:阳虚则寒,他们大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怕寒喜暖。惊蛰后的饮食,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温补食物,但要避免过于辛燥。可以吃点核桃粥、羊肉汤等等,避免桂附龟鹿之品。
血瘀体质:血淤的人,一般都有面色晦暗,口唇色暗,肌肤干燥,黑眼圈明显等特点。可以适当进食一些理气活血的药食,如丹参、黑豆、油菜、慈姑等,也可以吃点山楂粥、花生粥之类,有助于气血运行。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大多形体肥胖,却又肌肉松弛,而且他们大多更喜欢油腻厚味的食物,常常有身倦神疲的感觉。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健脾祛湿的药食,如山药、茯苓、薏米粥,控制并减少肥甘厚味,食量也要注意,避免过饱。
总之,惊蛰时节的养生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遵循以上4个养生原则,有目的地进行适当调摄,阴阳平衡,身体复苏精气足!感谢大家阅览,@集药方舟每日更新健康养生常识,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您的支持是对集药方舟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