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提过一句话,叫做“诗以言志”。对于古代社会的诗人来说,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都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连被后人誉为“诗圣”的杜甫同样也是如此。
据史书记载,杜甫在临终前作的一首诗,写清了真假朋友。
临终写诗,念起故友这首杜甫临终前留下的诗,叫做《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在讲这首诗之前,要先提一下他在早些年写的那首《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因为在此诗中杜甫道出了他真正的朋友是谁!
从诗名中能发现,他写诗的对象是高适。因为诗名中的“高三十五”指代的就是家中排行三十五的高适。
另外,“奉”是用以表达敬意的词字,而“简”则代表了书信之意。
最后的“使君”二字是对高适的敬称,由于高适时任彭州刺史一职,而使君是世人对刺史的尊语。
可见,杜甫是怀揣着无比恭敬的心情给高适写了这首诗。
那么,诗中表达了什么内容呢?这还要从诗文词句讲起。
开头两句是杜甫对高适的赞美,认为他是当今世上最值得称赞的才子之一;后两句是杜甫对高适在文学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夸耀。
接着,杜甫就在颈联之中描写了他和高适之间深厚亲密的友情,未曾因时光流转而发生任何改变。
“交情老更亲”中的一个“老”字也体现出了两人的交情长久。
最后的尾联部分,杜甫讲述了他与高适是心灵相通的交心好友。
正因如此,所以当高适在公元765年去世之后,杜甫才会产生世间再无好友的孤寂之感。
落魄潦倒,好友帮扶公元770年,此时的杜甫已然缠绵病榻,有即将撒手人寰之势。
在杜甫预料到自己的生命就要终结之际,他就留下了这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用以怀念与高适的友情。
在此诗中,杜甫以“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词句表达了他对高适的深深思念。
史书记载,每次当杜甫想起离世的老友高适时,他就会拿出当年高适写给他的书信翻看。
而这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也是他对高适赠予他的那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的回应。
只不过这个时候,老友已不在人世。因此,一想到这里,杜甫就会流下泪来。
那么,当年的杜甫与高适之间的友情是如何建立的呢?
据唐史中的描写,两人是在玄宗统治下的长安城中相识的。由于彼时的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因而才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和高适也遇见了被玄宗厌弃而离宫的失意诗人李白。
此时的李白已经名盛长安,但他对杜甫和高适却没有丝毫的架子,因此三人就结成了好友,一同云游四方。
但这段友情却也随着三人对前程的不同追求而变淡,李白去往了山东当了一名道士。而杜甫虽然才学斐然,但却没有在科考中拔得头筹,郁郁不得志。
反观高适,他的仕途路就走得无比顺畅。在得到了官场贵人的赏识之后,官拜监察御史。
到了公元755年,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再一次改写了三人的命运。
李白因在祸事发生之前投奔到了叛臣永王麾下,被朝廷视作叛乱分子。
身无官职的杜甫则是为了避祸辗转逃到了成都,而高适被朝廷提拔为御史大夫兼任淮南节度使,肩负平乱的重责。
由于高适掌管着四川一带,就对流浪到此的旧友杜甫很是关照,还帮他在成都西郊建立了一间草堂。
唐史中有载,杜甫在草堂生活了4年之久,在高适的照拂下他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因此,对于落魄潦倒的杜甫来说,高适的出现就像是“雪中送炭”,让他再次感受到了温暖。
这也是为什么杜甫会在临终诗中会写着“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惨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可见,杜甫对当年高适的相助是极为感恩的。
临终作诗,分清好友话再说回安史之乱,平王谋逆被平之后,李白也因此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的杜甫惊惧不已,为了给好友辨白,他就写了《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诗篇。
此外,杜甫在《不见》一诗中写下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之句。
然而,李白却从未对这些诗篇进行过回复,他只是为了活命去乞求了高适相帮。
但高适出于自身职责和政治立场没有出手相助,因而这就断了与李白的情谊。
或许李白是不满高适,才连带着没有给杜甫回信。
另外,要知道当时李白是被打上了背叛王朝的标签,杜甫对他这些同情诗篇会有极大的可能性惹怒当朝统治者,受到牵连。
可是杜甫对李白的一番善意却并未得到对方的珍视,因为身在成都草堂的杜甫从未收到过李白的来信。
经过了这件事,杜甫也看清了李白并没有将他当作交心好友,于是他也就不再为李白写诗了。
但在这个时期,高适却依然给杜甫提供帮扶。
而且,在后期高适去了别地赴任之后,他还是会给杜甫寄诗,比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诗中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高适对杜甫的思念。可见,虽然高适不在成都了,但他却依然挂念着呆在这里的杜甫。
因此,在杜甫临终的时刻,当他闭上双眼之时,他一生就像是如跑马灯一样在脑中闪过。他再一次回忆起了高适对自己凄惨人生的相帮,遂即就写下了这《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而且,从杜甫的此举也能看出他是将高适当作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真朋友,否则他也不会在咽气前给高适再作诗。
另外,在此诗的结尾处,杜甫写了“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意思是他像效仿古人一样以求招得高适之魂。或许,杜甫想在死后仍能与高适相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