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二十年前,北方工业大学做出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聘请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为全校学生开设《力学史》公共课程。作为当时一名充满热情与好奇心的青年力学教师,我有幸成为武教授助教团队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段难忘的教育旅程。
武际可教授的学术背景与贡献
武际可教授,山西霍县人,是力学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师从著名力学家周培源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现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的退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武教授在力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力学史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是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方面的权威人物。
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武教授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参与主编了《力学与实践》等重要学术期刊。他特别注重通过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述力学课程内容,这在当时国内力学界是较为罕见的。基于多年的积累,武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在国内力学系中讲授力学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力学史》(2000年)和《近代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005年),为力学史的研究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学术研究,武教授还十分重视科普工作。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普写作和组织科普著作的出版工作中。他与天津大学王振东教授合著的《力学诗趣》、出版的《拉家常说力学》以及《力学史杂谈》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他还出任大众力学丛书的主编,与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一起组织出版了多部力学科普著作,为普及力学知识、激发公众对力学的兴趣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获得了多次有关奖励,并被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武教授出版其它著作还有:《伟大的实验与观察》、《音乐中的科学》、《微分几何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等。与他人合著有《旋转壳的应力分析》、《弹性力学引论》、《弹性系统的稳定性》等学术专著,发表有关固体力学、计算力学与应用数学论文百余篇。
武际可教授的教学风格与启发
武际可教授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图片和动画来辅助教学,使得原本枯燥的力学史课程变得活泼有趣。他的课件内容详实,设计精美,让人耳目一新。在协助武教授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萌生了开设相关课程的想法。
当时,我主要讲授的是本科和研究生的力学系列课程,如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在武教授的启发下,我开始尝试开设一门新的课程——《科学文明与技术进步》。这门课程最初只有30-50名学生选修,但由于课件内容科技性强且生动有趣,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课件涉及专题的扩展,我又开设了另一门公共课程——《科学探索与发现》。这两门课程逐渐成为了全校的热门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
课程的演变与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门课程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改进。教务处曾一度将课程名称修改为《科技进步概况》,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和改进,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充实,对课程进行了全新包装。在教务处的指导下,最终课程名称修改为《电影与科艺探秘》和《电影与科艺赏析》。这两门课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引起了出版社、媒体和社会名流的关注。
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有关人士经常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书画名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后来,这两门课程走出了课堂和学校,走进了社会文化科技机构,受邀进行有关讲座和报告。有关内容在北京市及全国学术会议和科技文化等大会上也进行了交流报告,引起了较大反响。
武际可教授的启蒙与影响
回顾这段历程,我深感武际可教授的启蒙和指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教学上给予了我宝贵的建议和支持,在学术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武教授为人严谨谦和,学术认真,他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正是有了武教授的指导和启发,我才能够在力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行,并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同时,也感谢北方工业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够与武际可教授这样的名家共事。这段经历让我在教育领域不断成长和进步,让我与北京大学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后来,我参与了多次力学会议,与北京大学其他教授的交流也是基于武际可教授的学术影响而展开的。
结语
与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的这段学术邂逅与教育启迪,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为宝贵的经历之一。武教授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教育者,一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长者。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魅力,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的信念。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探索科学教育的真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期待有机会再次与武际可教授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力学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产学研视点王建省,力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