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2-28 04:41:36

宜宾,这座坐落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流之地的城市,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下辖县区各具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宜宾及下辖县区的名称几经更迭,每一个古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解读宜宾地域文化与发展历程的关键密码。

宜宾市古称

1.僰道

春秋、战国时期,宜宾大部为僰人聚居之地,史籍中便有“古僰国”“僰侯国”的记载 。秦初,在今宜宾市境建置了第一个县级政区——僰道,这一名称源于此地是古僰国之地。西汉早期,县级政区僰道改设为僰道县,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治所迁至三江口僰道城,使得此地首次成为辖12县,地跨今川、滇、黔、渝三省一市地域的郡、县同治之地。历经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僰道作为宜宾最早的行政建制名称,见证了宜宾地区从少数民族聚居地逐步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体系的开端,是宜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也体现了当时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初步交融。

2.戎州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獠乱”后,在犍为郡境设戎州,治所仍在三江口僰道城。“戎”字在古代常与少数民族相关,这一命名反映了当时此地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的状况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僰道县改称为外江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复名僰道县。唐起,犍为郡再次更名为戎州,仍治三江口僰道城,除短期更名为南溪郡外,保持了长期稳定。在唐代,戎州是西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之一,其管辖范围涵盖了今宜宾及周边部分地区,成为了中原王朝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3.叙州

宋政和四年(1114年),以“州名为戎不雅”改名为叙州,僰道县更名为宜宾县。“叙”字有着“顺叙”“归顺”之意,体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希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能够归顺朝廷、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期望 。此后,叙州之名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在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升叙州为叙州路,治宜宾县;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叙州路为叙州府,治宜宾县。清顺治元年(1644年),叙州府是四川省领府八之一,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并入叙州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升叙州府属之叙永厅为叙永直隶厅,不再属于叙州府管辖。清末时,叙州府管辖范围广泛,包括宜宾县、庆符县(今已并入高县)、富顺县(今属自贡市)、南溪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隆昌县(今属内江市)、屏山县等11个县,以及马边厅、雷波厅2散厅。叙州府时期,宜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川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义宾与宜宾

在唐高祖初年,旧䣕所在的县曾被短暂裁撤,旋即恢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又合并唐初设立的抚夷县(今云南盐津县),用政治术语改换县名,更名为“义宾”。清嘉庆《宜宾县志》征引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认为这个县名取“慕义来宾”的意思,表示西戎仰慕仁政,前来宾服 。宋朝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宜宾”。这一改名改字不改音,又切合《中庸》“义者宜也”的训释,寓意更加美好、吉祥。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曾把宜宾县并入僰道县降格为镇;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还原宜宾的县级体制,并且把僰道县也一起改名为宜宾县,还把其上属的戎州改为叙州。从此,宜宾这一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宜宾这一名称的确定,不仅是简单的避讳改名,更反映了当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政治上对地方统治的进一步巩固。

下辖县区古称

翠屏区

翠屏区作为宜宾市中心城区,1997年设翠屏区,以境内翠屏山为名 。翠屏山山势巍峨,树木苍翠,山色四季常青,望之若屏,故而得名。在历史上,翠屏区所在区域长期属于宜宾县管辖范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调整,才单独设立为翠屏区。翠屏区是宜宾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历史发展与宜宾市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见证了宜宾从古代的军事重镇、商业码头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历程。

南溪区

南溪区,又称戎州,其历史颇为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僰侯国”的领地 。梁(502年 - 557年)于今涪溪口附近置南广县,属戎州(今宜宾市),同时于此置六同郡。隋开皇(581 - 600年)初,废六同郡,南广县直属戎州。隋仁寿(601年 - 604年)初,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因县城在僰溪(僰溪又名涪溪,传说涪翁游过此地,唐时刘岩任郡都督后,又将涪溪改为福溪)的南面,所以取名南溪县。宋乾德(963年 - 968年)后,南溪分属戎州、叙州、叙州路、叙州府。民国18年,直属四川省。1952年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68年属四川省宜宾地区,2011年3月17日,撤销南溪县,设立宜宾市南溪区。南溪区在历史上是连接宜宾与周边地区的重要节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交通、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区域。

叙州区

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西南半壁”古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改称宜宾县,府县同城 。2018年7月撤销宜宾县,设立宜宾市叙州区。叙州区位于四川南部,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是长江首城宜宾市中心城区,金沙江、岷江、长江穿境而过。这里是四川少有的古县,境内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息,自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建僰道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叙州区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宜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之一,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全球最大的油樟集中种植林,被誉为“世界樟海” ,同时也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土,如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川南农王郑佑之等。

江安县

江安县历史悠久,在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割江阳县地置汉安县;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又割江阳县地置绵水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汉安县为江安县,以江安场为名,其寓意为“江水安澜” 。江安县在历史上一直是宜宾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商贸集散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长江水运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长宁县

长宁县在唐久视元年(700年)置羁縻长宁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降为长宁县 。“长宁”之名寓意长久安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长宁县以其丰富的竹资源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竹文化在当地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旅游胜地,蜀南竹海就位于长宁县境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高县

高县在汉为南广县地,隋大业初并入僰道县 。唐初复置南广县,武德七年(624年),置高州,辖南广、定川等县;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高州为戢州,后又废戢州,以县属叙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州为县,取名高县。高县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在历史上以农业和矿业为主要产业,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筠连县

筠连县古为南广县地,唐武后时,置筠州,领盐水等县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省筠州入羁縻姚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筠连州,领腾川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名筠连县。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结合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川滇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当地的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珙县

珙县在汉为南广县地,隋大业初并入僰道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南广县,属戎州;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珙州,属叙州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名珙县。珙县以僰人悬棺而闻名于世,这些悬棺是古代僰人独特的丧葬习俗的体现,反映了僰人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兴文县

兴文县在唐虞时为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属巴郡 。汉为江阳县地,唐置晏州,宋为长宁军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戎州,后改为兴文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州为县,名兴文县。兴文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石海洞乡等旅游景点,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

屏山县

屏山县在西汉为犍为郡僰道县地,蜀汉时属马湖县 。唐时属戎州,宋时属叙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马湖路,治所迁到今屏山镇;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马湖路为马湖府,屏山县为其属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马湖府,并入叙州府,屏山县仍属叙州府。屏山县地处山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在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

宜宾市及下辖县区的古称,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录了宜宾地区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沧桑巨变,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这些古称见证了宜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研究宜宾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0 阅读:1

熙来攘去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