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杜康酒的来历,首先得从“杜”“康”两字说起。
“杜”字本义:为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康”字本义为:谷皮,米糠。《说文》解释:“乃谷皮也”。字亦作穅。《庄子·逍遥游》:“尘垢粃穅。”
上古时期,至少9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发明出酒。这个可从考古资料9000年前的贾湖遗址证明那时候就有了酒的遗存,说明当时农耕的中华先民早就掌握了酿酒技术。晋代江统的《酒诰》记载:“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就是说,上古万年到五千年之前的国酒,其实更多的属于一种发酵了的果酒制作工艺。多由掌管畜牧业的杜姓家族司职酿造,此酒属于甜酒类。就好比同时期5000~7000年前西亚东欧地区发明的葡萄酒(姑且这么认识)。
而在4300~4200年前,大禹建立夏朝,亦有人专司造酒。《吕氏春秋》记载:“仪狄造酒”。
《战国策·魏策》记载大禹:“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其背景是:仪狄为舜的女儿,擅长酿酒,所酿的酒味道醇美。仪狄将酒献给大禹,大禹品尝后觉得非常美味,但他意识到美酒可能会让人沉迷,影响治理国家,因此决定疏远仪狄,并戒绝美酒,认为后代可能会有因为沉迷美酒而亡国的情况。
仪狄其实是改良了造酒工艺,发明了酒醪,酒醪多指汁滓混合的酒,后泛指酒。仪狄造的酒多指米酒一类液态发酵没有经过蒸馏的酒汁,含有固体物料,因此“禹饮而甘之”。
西汉刘向所辑战国史书《世本》卷一却记载:“辛女仪狄始作酒醪,以变五味,杜康造秫酒。”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里记载:“杜康作秫酒,以善酿得名,盖抑始於此矣。”
“秫”,即高粱。
就是杜康在仪狄发明酒醪工艺的基础上,用粮食(高粱)第一个采用蒸馏的造酒工艺创造出新的人类文明享受的标识——白酒。这个人就被后人称之为造白酒的祖先,叫“杜康”。
大禹感觉到贪恋酒色将会为后代带来后患,此句也被不幸言中:启的孩子太康继位,由于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促使夏朝矛盾激化,导致“太康失国”。
《史记》记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推理可见,杜康则是大禹的儿子、太康的父亲,杜康和大禹的儿子启应是同一辈儿人,即是夏后启的弟弟。他的孩子以杜为姓,以康为氏,属于大禹后裔的分支。
虽然有古学者说少康即杜康,但存疑。
《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封禅书》言:“昔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闲”。
从这里也可证明,先夏三代来自洛阳的伊洛河畔。因此,伊川和汝阳才是杜康酒的发祥之地。而陕西白水只是后来的套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