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气温低冽,但一场政治风波更让人感觉寒冷。慕尼黑安全会议本应关注俄乌冲突,各国代表聚在一起寻求和平解决之道。但美国副总统万斯的发言却如重磅炸弹,令会场和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各国震惊。他没有指责俄罗斯,却批评了欧洲盟友,这让欧洲代表们十分惊讶。为何万斯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中公开批评盟友?这背后有何地缘政治角力和战略思考?
万斯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必须加强自身的防务建设,以便美国能够腾出手来应对“更大的危机”。这番话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美国希望从欧洲的防务责任中抽身而出,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地区,例如印太地区。这种观点与特朗普时期倡导的“孤立主义”立场遥相呼应,似乎预示着美国对外政策的某种回归。更令人意外的是,万斯并没有将中俄视为欧洲面临的主要威胁,反而声称欧洲最大的威胁来自其内部——言论自由和民主的“倒退”。这种观点与欧洲主流看法大相径庭,也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强烈不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万斯与特朗普关系密切,被视为特朗普主义的忠实拥趸,甚至被认为是特朗普钦定的“接班人”。因此,万斯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也被解读为代表了特朗普的立场和意图。
不出所料,万斯的这番言论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公开表示,万斯的言论“不可接受”,其他欧洲国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欧洲的愤怒并非没有理由。长期以来,许多欧洲国家在北约框架下,将自身的国防安全“外包”给了美国。这种做法帮欧洲国家减少了国防费用,把更多钱花在经济增长和福利上。但同时,也让欧洲的军事能力变弱,对美国的依赖更强了。现在美国想让欧洲多承担军事责任,这让欧洲很敏感。法国陆军仅有12万多人,坦克数量仅200多辆;英国海军仅有6艘驱逐舰;德国的7000吨级F125型护卫舰也被戏称为“大号巡逻艇”。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欧洲国家军力规模的缩减以及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依赖。
长期以来,美国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也乐于通过军事手段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然而,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战略重心的转移,美国越来越不愿意在欧洲投入过多的资源。甚至有迹象表明,美国正在考虑通过其他方式,例如“购买”丹麦的格陵兰岛,来增强自身实力。万斯对欧洲的批评,实际上是在为美国要求欧洲承担更多防务义务做铺垫。美国希望欧洲能够“自力更生”,从而减轻美国的负担,让美国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应对其他地区的挑战。这显示了美国战略重点的变动和对全球力量分布改变的焦虑。以前,美国强大,能同时照顾到多个地区的利益。但现在,美国自己也有不少难题,需要重新规划它的全球战略。为何美国立场变了?关键原因在于美国自身实力发生了变化。近些年,美国经济增速减慢,国内问题增多,军事预算也承受很大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得减少开销,把力量投放到更关键的方面。而且,全球形势也在经历重大转变。随着新崛起国家的增多和地区冲突的增多,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面临挑战。为此,美国必须重新考虑其国际战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应对最紧急的威胁。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发言表明,美国正在调整对欧洲的策略。这暗示欧洲可能遇到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并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位置和未来路线。若欧洲未能迅速作出调整,它长期以来的繁荣与稳定可能受到严重威胁。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欧洲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日益复杂。过去那种依赖美国“安全保护伞”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欧洲各国需正视现状,主动改变国防策略,提升国防实力,以确保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保护自身利益和安全。万斯的发言虽招致欧洲的强烈反对,却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使欧洲意识到需为将来做好准备。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欧洲得增强自身战略自主和应对挑战的意志,以确保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稳固地位。一个更独立、自主且强大的欧洲不仅对自身有益,也助于全球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