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尼日利亚积极吸引中国投资,自总统蒂努布去年9月访华归来数月后,已设立专门办公室,以推动两国合作。
当时,蒂努布前往中国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升了双边关系。此后,超200家中国企业表达赴尼投资意向,其中约74家聚焦石油和天然气领域。

尼日利亚众议院尼中关系委员会主席贾法鲁本月初称,这将大力推动该行业发展。观察人士指出,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进入尼日利亚庞大市场的机遇,促使两国接触日益频繁。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以及它独特的制度与博弈。

2023年3月1日,蒂努布以879万张选票赢得总统大选,这场选举结果的揭晓,不仅决定着这个拥有2.2亿人口的非洲大国未来的航向,更展现出尼日利亚在复杂社会矛盾中寻求平衡的政治智慧。
尼日利亚实行联邦制,36个州与首都阿布贾共同构成国家版图。其选举制度极具特色——宪法规定,总统候选人若想在首轮胜出,不仅要获得最高票数,还需在24个州及首都阿布贾分别斩获至少四分之一的选票。

这种规则设计摒弃了“绝对多数决”,转而强调广泛的地域支持,折射出尼日利亚将“平衡不同地区、族群利益”置于首位的政治逻辑。
在选举中,9300万选民拥有投票资格,8720万人领取选民证,最终2400万人投出有效票,35%的投票率在非洲国家中表现亮眼。尽管蒂努布的领先优势并不悬殊,但凭借在24个州达到支持率标准,成功锁定总统席位。

尼日利亚的社会结构如同复杂的拼图,豪萨族占人口25%、约鲁巴族占21%、伊博族占15% ,另有13个较大民族占35%,200多个小民族分占5%。
民族、地域、城乡、宗教矛盾相互交织,使得总统的核心职责并非单纯领导国家发展,更在于维系社会平衡、避免冲突激化。

蒂努布出身约鲁巴族,兼具穆斯林与基督教文化色彩;前任总统布哈里来自豪萨族,是纯粹的穆斯林。这种权力交替模式延续着不同族群“轮流坐庄”的默契,成为缓解矛盾的重要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在选举中,来自伊博族的候选人奥比凭借年轻选民的支持异军突起。
伊博族曾因石油资源引发内战,造成300万人死亡的惨痛历史。但如今,奥比获得25%的选票,在经济中心拉各斯的支持率甚至超越蒂努布。这一现象预示着,年轻一代选民正重塑尼日利亚的政治格局。

回溯历史,尼日利亚能够在近50年里避免内战,实现24年稳定选举,离不开殖民时期的制度遗产。英国殖民统治时,凭借海上霸权与成熟治理经验,采取相对温和的“分而治之”策略,广泛吸纳各族精英参与管理,避免单一族群独大。
同时,英国率先废除奴隶制,终结了西非长期的奴隶战争,为各民族减少历史积怨、和平共处创造条件。
这使得尼日利亚独立后,军政领袖难以建立部族独裁,政治人物如奥巴桑乔、布哈里等,都能在军政府与民选政府角色间灵活转换。

然而,尼日利亚的稳定局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石油出口国,其经济严重依赖国际油价;年龄中位数仅18.1岁的年轻人口结构,在经济下行时可能转化为不稳定因素;前几年军队打击恐怖分子、农民与牧民冲突等事件,也暴露出社会矛盾的潜在风险。
但不可否认,现行选举制度通过精巧的权力分配与平衡设计,为这个矛盾重重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稳定锚点。
未来尼日利亚或许将进一步巩固民主选举的权威性,在平衡与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而近期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于敦海指出,尼日利亚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场,众多中国工程企业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业务蒸蒸日上。
中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卡拉夫雷塞分析称,中国企业对尼日利亚的关注,不仅源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更着眼于推动该国实现更广泛的工业化进程。

在他看来,依托天然气工业园等项目,中国企业通过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夯实多元化工业增长的根基,正为尼日利亚相关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开辟发展路径。
卡拉夫雷塞进一步表示:“基于此,两国未来还有望在制造业、交通运输、电信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这充分表明,在中国的助力下,尼日利亚经济将朝着多元化方向稳步迈进,经济基础也将愈发坚实。”
文本来源@马督工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