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3月5日是惊蛰节气,也就是2024年已经进入了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什么是惊蛰呢?其实很容易理解,从字面上我们就能看出意思了,即蛰伏的昆虫万物从冬眠或藏伏的状态,惊醒过来。也就是说,到了这一天,春天唤醒了蛰居的百虫,昆虫动物都出来活动了。
“惊蛰”这个词,很有意思,因为它不同这24节气中的其他大部分名词,这里是一个动词。“惊蛰”,惊即惊醒的意思;蛰表示藏的意思。“惊蛰”中的“惊”,这里指的其实就是春雷的意思。翻译过来,是指春天到了,天气逐渐回暖, 春雷始鸣,地下或洞里冬眠的昆虫被春雷惊到了,从冬眠的状态醒了过来。
一、“惊蛰”的那些冷知识每年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便是惊蛰。
惊蛰,在汉朝以前,名叫“启蛰”。如今之所以被大家念为惊蛰,其实和历史人物事件有关。话说在汉景帝时期,因为西汉时期的汉景帝名字叫刘启,为了避讳而将“启蛰”这个节气名,改为了“惊蛰”。后来,到了唐代之后,虽然已经没有这个名字上的避讳了,但是人们早已习惯了将 “启蛰”叫为“惊蛰”,所以最后朝廷也懒得改回来了。也正是如此,这个叫法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在古代,古人认为雷声是由雷神掌管的,到了惊蛰这天,天上的雷神,会手持着天鼓,用力击打天鼓,使其发声,告诉人们春天到来。
从上述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惊蛰节气的重视。此外,在民间,有“惊蛰有三怕”的说法,那么,具体指的是哪三怕呢?又有哪些讲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惊蛰有三怕,指哪三怕?1.惊蛰“一怕”:怕打雷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便是惊蛰。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那么,在惊蛰节气期间,民间又为啥怕打雷呢?惊蛰节气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大地回春,天气变暖,万物开始复苏,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但是,如果惊蛰节气当天就响雷了,那是不好的预兆。
在民间有“惊蛰闻雷,遍地是贼”的民谚,意思就是说,如果惊蛰当天打雷的话,那么,当年庄稼的收成就不会太好了,粮食收成不好,人们缺少食物来源,就容易出现偷盗之事。当然,这句俗语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但是,也反映出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类似的说法还有,“未到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就是说,如果还没有到惊蛰节气就已经出现了打雷的天气,那么,之后的雨水天气会比较多,容易出现低温阴雨天,光照时间会明显减少,而这种低温寡照的天气是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粮食产量。
2.惊蛰“二怕”:怕下雪
常言道:“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惊蛰节气的时候,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以及暖湿气流的增强,气温也会明显回升,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依然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了0℃以上,特别是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地区更是早已经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平均气温达到了10—15℃。
那么,惊蛰节气期间民间又为啥怕下雪呢?惊蛰节气表示着仲春时节开始,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春季,春耕生产也陆续开始了。民间有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12~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下雪天气的话,说明出现了“倒春寒”天气,气温偏低,对已经返青的小麦和正在萌发的草木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被冻死。另外,出现降雪天气,会使得地温下降更快,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有可能会把农作物冻伤或者冻死,从而造成减产。因此,在惊蛰节气期间,民间是害怕出现下雪天气的。
3.惊蛰“三怕”:怕北风
惊蛰期间,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在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那么,惊蛰节气期间,民间又为啥怕刮北风呢?原因很简单,惊蛰节气期间,还处在冬春季交节的阶段,虽然这个阶段的气温总体上来说是回升的,但是,这时的气温起伏波动仍是比较大的,还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
而如果这时候刮北风的话,那么无疑是预示着气温将会出现明显下降,这时就会出现我们最担心的“倒春寒”现象。
老话常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翻译一下,就是说如果惊蛰节气这一天刮北风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未来的数天时间里,又要降温了,天气还要再冷上一段时间,这就感觉好像是从头又开始过一遍冬一样。因此,在惊蛰节气期间,民间是怕出现刮北风的天气,会带来“倒春寒”天气,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粮食收成。
三、读书君说总言之,俗语说:“惊蛰有三怕:怕打雷,怕下雪,怕北风”,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惊蛰节气即将到来,又恰逢九九艳阳天,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此时,出现打雷、下雪、刮北风的天气,都不是好的预兆,容易出现“倒春寒”天气,应提前做好防灾救灾准备工作,并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以免因天气变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天气预报的精准及时,我们已经能够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不过,俗语农谚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蕴含了某些生活智慧,生活在如今的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民谚中汲取智慧,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天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