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红军强渡大渡河,渡船被敌人击中漏水,神炮手用三发炮弹逆转危局

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来到四川安顺场,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渡河渡河战。这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曾吞噬了太平天国将领石达

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来到四川安顺场,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渡河渡河战。这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曾吞噬了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的性命,如今却未能阻挡红军的前进步伐。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渡河战中,一位名叫赵章成的神炮手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仅凭三发炮弹,在没有瞄准器的情况下,连续击中敌军三个碉堡,彻底扭转了渡河危局。

艰苦磨炼铸就神炮手传奇

在河南洛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赵章成的童年与大多数农家子弟并无二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的重担压在他年幼的肩头,但命运给了他一个转机。

年轻的赵章成加入了西北军,这个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虽然不识字的他在军中备受歧视,但对迫击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部队的日子里,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炮术训练中。

寒来暑往,赵章成用双手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打炮方法。没有瞄准器,他就用双手和眼睛测算;没有标准教材,他就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经过不懈的努力,赵章成练就了一身出神入化的炮法。

1931年,历史的洪流给了赵章成一个选择的机会。当董振堂、季振同、赵博士等人发动宁都起义时,他毫不犹豫地跟随季振同一起参加起义,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在红军队伍中,赵章成的独特炮术很快得到了施展的机会。第三次反围剿的黄陂之战中,他凭借惊人的听力判断出敌军指挥部的位置,一炮命中要害,为战斗胜利立下大功。

这种精准的炮术并非偶然。在长征途中渡乌江战役中,赵章成再次展示了他超群的本领,用精准的火力掩护,确保了全团将士安全渡过险滩。这样的战绩让他在红军中声名远扬。

赵章成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次开炮前都要双手合十念佛。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深知战争中不得不伤及性命,因此总要先向佛祖请罪。这个独特的习惯,反而让他在紧急时刻保持了稳定的心态。

击溃敌军寻得渡河关键船

红一团抵达安顺场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团长杨得志立即下令全体隐蔽,但这些飞机并未投下炸弹,而是散布了大量传单。

聂荣臻政委阅读传单后,向将士们揭露了蒋介石的挑拨伎俩。刘伯承参谋长随即向战士们讲述了石达开在大渡河覆灭的历史教训,这番话不仅没有动摇军心,反而激发了红军将士的斗志。

红一团在抵达安顺场后立即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了驻守此地的川军。但胜利的喜悦很快被眼前的困境冲淡:川军在溃退前烧毁了河边的渡船,这给渡河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对岸的形势同样严峻,川军两个营的兵力构筑了防御工事。他们在高地上修建了多处机枪碉堡,形成了严密的火力封锁网,这些工事如同铜墙铁壁般阻挡在红军面前。

就在情况看似陷入僵局时,红军侦察兵发现了一条漏网的小船。这艘船正准备划向对岸,被我军及时发现。在机枪火力的威慑下,船夫乖乖地将船划了回来。

得到这条渡船后,红一团立即制定了详细的渡河方案。由于只有一条船,渡河行动必须分两批进行。团领导选定了营长孙继先和连长熊尚林分别担任两批渡河的指挥官。

在准备渡河的关键时刻,刘伯承参谋长召见了两位特殊人才:机枪连连长李德才和炮手赵章成。这两位各有所长的战士,将在即将到来的渡河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

李德才是红一方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他的机枪排被委以重任:负责压制对岸敌军火力,为渡河突击队提供火力掩护。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极高的射击技术和战术素养。

赵章成此时手中只剩下三发珍贵的炮弹,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数字。在没有瞄准器的情况下,这三发炮弹就像三颗价值连城的宝石,必须用在最关键的时刻。

团指挥部反复研究了渡河方案,最终决定:让李德才的机枪排在左翼高地设伏,赵章成则在右翼山坡架设迫击炮,两个火力点形成交叉火力,为渡河部队提供最有力的火力支援。

这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很快付诸实施。李德才带领机枪排赶在天亮前占据了有利地形,构筑了简易的工事。赵章成则在右翼选定了一个可以俯瞰对岸碉堡群的制高点。

两位火力专家各就各位后,整个渡河战斗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此时的安顺场渡口,宛如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红军将士们都明白,接下来的战斗将决定这次渡河行动的成败。

三发炮弹开辟渡河胜利路

天色刚蒙蒙亮,第一批突击队员就悄然登上了渡船。孙继先营长站在船头,身旁的战士们紧握着武器,船桨在水面上激起细小的水花。

这条木船在急流中艰难前行,对岸的敌军似乎还没有发现渡河的红军。李德才的机枪手们屏住呼吸,手指搭在扳机上,随时准备开火。

就在渡船行至江心时,对岸的碉堡中突然爆发出密集的枪声。数道水柱在船边腾起,子弹打在船身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李德才当机立断,下令机枪排展开火力压制。密集的弹雨向敌军碉堡扫去,试图遏制敌军的火力优势。然而敌军占据地利,子弹依然如雨点般砸向渡船。

突然,一声惊呼从船上传来:船底被打出了多处弹孔,江水正源源不断地涌入。战士们开始用手捂住弹孔,但漏水的速度越来越快。

此时,赵章成在山坡上观察着战场局势。他双手合十,迅速调整炮筒的角度。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全凭多年练就的经验来判断。

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正中右侧碉堡的射击孔。爆炸的烟尘还未散去,第二发炮弹已经飞向中间的碉堡,将其顶部炸出一个大洞。

战场上的形势在瞬间发生了变化。两个主要火力点被摧毁,敌军的火力顿时减弱了许多。但最危险的左侧碉堡仍在射击,而渡船已经进入了下沉的危险状态。

赵章成深吸一口气,将最后一发炮弹装入炮膛。这一次,他的计算更加精准:炮弹从一个刁钻的角度飞入碉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三个碉堡的覆灭,彻底打乱了敌军的防御部署。渡船在战士们的奋力划桨下,终于靠近了对岸。孙继先带领突击队冲上岸去,迅速清除了残余的敌军。

趁着敌军溃退的间隙,船夫们赶紧修补船底的弹孔。用衣物和木块堵住漏洞后,渡船重新返回渡口,准备运送第二批战士。

第二批渡河在熊尚林连长的带领下顺利完成。此时天已大亮,整个渡河战斗进入了最后的清剿阶段。红军将士们在两岸布防,为后续部队的渡河建立了安全的通道。

这场渡河战斗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敌人妄图将红军堵截在大渡河东岸的企图,更为红军主力顺利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赵章成那神乎其技的三发炮弹,则成为了这场战斗中最传奇的一笔。

渡河结束后,刘伯承特地找到赵章成,亲自为他补充了一批炮弹。这位神炮手的精准火力,在后续的长征路上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雄功勋永载史册留芳名

大渡河战役的胜利消息传到红军总部后,朱德总司令立即派人向一团送来了嘉奖令。这份嘉奖令特别表扬了赵章成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称他是"红军战士的楷模"。

随后的战斗中,赵章成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翻越夹金山时,他用精准的炮火为部队开辟道路,炸毁了敌军设置的多处障碍物。

到达陕北后,赵章成被调入炮兵团担任教官。在他的培训下,一批批新的炮兵战士掌握了精湛的射击技术。这些学员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了解放军的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章成被派往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他为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讲授炮兵战术,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军人。

新中国成立后,赵章成被授予上校军衔。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本想安排他到后方休养。但这位老战士主动请缨,要求继续在部队服务。

1951年,已经年过半百的赵章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担任炮兵顾问,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技术指导。他的经验帮助志愿军炮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打出了惊人的精度。

1955年,解放军授予赵章成"一级英雄模范"称号。在授勋仪式上,首长们特别提到了他在大渡河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这位老英雄站在领奖台上,向战友们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晚年的赵章成经常被邀请到军校和部队做报告。每当讲到大渡河战役时,他总会强调一点:战场上不是炮弹数量多就能取胜,关键是要把每一发炮弹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1960年代,军史编纂人员多次采访赵章成,详细记录了大渡河战役的细节。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成为了研究长征历史的重要素材。

1972年,年迈的赵章成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他将这份荣誉视为对自己一生从军经历的最高褒奖。在领奖现场,他遇到了当年大渡河战役中的几位老战友,大家相拥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