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
但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却不是危言耸听。
我记得之前有个说法:马尔代夫旅游一定要早点去,因为你去晚了,小岛可能就不存在了,因为会完全淹没在海平面以下。
不管是不是谣言,总之在2009年,马尔代夫的总统确实召集了12名政府内阁成员。
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并且签署了一个“来自前线的紧急呼救”决议,提交给2009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除此之外,像去年澳大利亚山火、东非蝗灾以及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暴雨等等。
看似都是一个个独立的自然灾害事件,但其实在和全球气温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气候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会频繁出现异常天气,增加生态灾难。
而这一点,在全球各个国家也达成了共识。
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就提到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不超过2°C之内,并在2050-2100年之间,实现全球“碳中和”。
我们国家也在去年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但客观现实是,我们离“碳中和”这个目标还是有点距离的。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目前是全球排碳大户。
据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41.69亿吨,其中中国排放量98.26亿吨,占比约29%,位居全球首位,且几乎达到同期美国的两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任重道远啊!
但乐观点说,有压力就有动力,从某种程度上,碳中和的目标也会倒逼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按照中国言出必行的风格,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必然会落地。
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个承诺也将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它会涉及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也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革。
而机会,就会藏在这些变革中。
那么,“碳中和”里有哪些赚钱机会呢?
我们知道,达成碳中和的主要是两个路径:1、减少排放;2、把排放出来的碳吸收回去。
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过:“黑马”赛道来了,机不可失!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重温下。
接下来,我想聊的是另外一个机会:碳交易。
前面说了,中国目前是全球排碳大户,那么首先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企业需要尽可能实现碳减排。
这里就会涉及一些配套设施,比如碳交易。
啥意思?简单说,就是国家每年会给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排放量少于配额的企业就可以把多余的配额拿到碳交易所出售,而超过排放超过配额的的企业,就需要到市场上去买排放权。
举个例子:某个钢厂,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是100吨,通过技术改造当年只排放了80吨,那么剩下的20吨就是碳资产,可以拿去交易。
就像特斯拉,去年首次实现了全年盈利,就是靠卖碳来的。(2020特斯拉全年碳积分收入达15.8亿美元。)
目前,市场上碳交易所相关概念股玩家也很多,主要有:
持有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9.09%股权的长源电力;
持有海峡股权交易中心4.76%股权的闽东电力;
持有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7.5%股权的华银电力;
持有湖南省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12%股权的华自科技;
持有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9.09%股权的国检集团;
持有新疆排放交易中心10%股权的中泰化学等等。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看好碳交易的,因为减排量大,从潜力上讲,未来中国肯定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任何行业和公司,一沾上这个概念,就容易上天。
所以,风险不可忽视。
不管怎么说,碳中和是一项环保行动,但也不仅仅于此,它还与中国的能源独立、金融实力、产业升级等方面息息相关,同时涉及着一系列能源结构调整,一系列技术进步,一系列发展方式转变。
所以,这是一项长期、值得我们关注的主题,不要急于一时。
真正的投资者,都是放长线钓大鱼,我们不妨耐心等待,等潮水褪去,慢慢找寻真正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