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速读摘要
核心洞察 :余静赣以木匠基因融合现代管理智慧,开创中国装饰业"师徒裂变"模式,缔造横跨30省的装修帝国,其"利他主义"商业哲学成就10万+行业人才生态。
关键信号 :1991年创立中国首家民营装饰公司,2003年返乡创办艺术学院,2016年获联合国生态院士称号,2024年四大装饰集团产值突破百亿。
行动指南 :通过"手艺传承×军事管理×艺术教育"三位一体模式,实现从个体工匠到产业教父的跃迁。
写在前面
用墨线丈量出的江湖之远
2025年春,江西庐山西海的晨雾中,65 岁的余静赣仍保持着冬泳习惯。这个习惯始于1992年广州三元里——当时他带着300武宁老乡挤在8平米的工棚,每天用冷水浇醒疲惫,在建筑工地弹墨线、量尺寸。
三十余年过去了,当年用自行车驮着水平仪跑工地的年轻人,已成装饰行业的精神图腾。

余静赣的江湖,是墨斗与游标卡尺交织的江湖,是江西武宁方言与钢筋混凝土共鸣的江湖。
作为中国战略品牌专家,金科认为:读懂这个木匠出身的"帮主",就是读懂中国民营经济最鲜活的生存智慧。
第一章
木匠基因:从78元起家的装修师傅到行业教父(1960-1991)
1991年的广州三元里,闷热的工棚里弥漫着汗水与木材的气味。
江西人余静赣蹲在地上,用祖传的墨斗弹出一道笔直的基准线,身旁的老乡们屏息凝神——这一道线,不仅决定了墙面的垂直度,更将决定这群江西木匠能否在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
那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道墨线,终将丈量出一个横跨中国的装修帝国……
生存觉醒:武宁山水的馈赠
在秀美山脉环抱的武宁丰良山村,少年余静赣的"第一堂设计课"始于修复漏雨的祖屋。他用竹片代替瓦片,在屋脊设计45度导流槽,这个朴素的防漏方案,让他16岁就成为村里"小鲁班"。
1979年考入重庆建筑大学时,他行李箱里装着祖传墨斗和《营造法式》手抄本——这两件信物后来成为星艺装饰的精神图腾。

南下突围:三元里创业史诗
1991年7月,广州三元里,余静赣用78元注册"广州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
这个蜗居在6平米办公室的初创企业,独创"施工队驻场制":每接订单必派3人小组常驻工地,包含1名设计师、1名监理、1名武宁籍老师傅。
在广东深圳某别墅项目,他们为修正2毫米墙面误差,连续36小时轮班作业,这种极致精神成为行业标杆。

制度密码:师徒制的裂变奇迹
余静赣将同乡关系升维为商业制度:每培养1名总监奖励3万元,徒弟开分公司可享10%干股。
星艺装饰茂名分公司总经理陈守洪回忆:"1997年我带着7个徒弟创立分部时,师傅把压箱底的《施工百忌手册》传给我,里面记录着283条避坑经验。"
正是余静赣这套"传帮带"体系,让江西装修军团如细胞分裂般在全国开出千家门店。
第二章
帝国崛起:10万子弟的远征(1992-2015)
十年后,星艺装饰的招牌已挂遍华南各大城市,但余静赣的野心不止于此。
在江西庐山脚下的一间教室里,他盯着学员们的设计手稿,突然拍桌喝道:“线条不够狠!再画一百张!”——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不仅锻造出一批批行业精英,更让“江西帮”的施工标准成为行业标杆。
从广东深圳的豪宅到上海滩的写字楼,这支“装修铁军”的足迹,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写中国装饰业的版图……
标准化革命: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圳昌装饰在1992年承接中国人民银行南昌支行项目时,首次引入香港夹芯板材料,并建立强弱电分离标准——插座高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这项创新使公司累计斩获23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余静赣更将军事化管理注入行业:要求工地实行"7×24小时响应机制",客户报修电话响铃3声内接听,服务响应速度较同行快2.3倍。
教育筑基:艺术特训营的疯狂
2003年创办的江西庐山西海艺术学院,用"三个疯狂"重塑行业人才:60天完成1000张手绘、1000小时特训、数十场设计擂台赛。
学员凌晨四点打手电画图的场景,成为"江西帮"的精神地标。截至2024年,这里已走出18万设计师,包括42位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

地缘商帮:老表的远征地图
江西南昌县泾口乡木匠李水保独创"水稻移栽工作法",将施工流程拆解为107个标准动作,像插秧般精确控制工序节点。
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智慧,让材料损耗率从8%降至3.5%,在1999年节省成本420万元。
当他的施工队进入上海市场时,带着的不仅是工具包,还有家乡的腌辣椒——这是江西军团特有的文化纽带。
第三章
精神图腾:利他主义的胜利(2016-2025)
2016年6月7日,江西人余静赣被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以表彰其在生态建筑、安全家居和乡村建设领域的贡献。
镁光灯聚焦在领奖台上,他的思绪却飘回三十年前——那个在工棚里手把手教徒弟弹墨线的夜晚。
如今他一手创办的四大装饰集团年产值超百亿,但他最珍视的头衔仍是“师傅”。在机器轰鸣的时代,他固执地相信:真正的生意经,不在财务报表里,而在那一根绷紧的墨线中……
价值观沉淀:四个装饰集团诞生记
"利乡亲、利客户、利行业、利社会"的初心,让余静赣在2003年激流勇退,将星艺装饰交棒给弟子,自己返乡创办艺术学院。
2024年,他缔造的四大装饰集团(星艺、华浔、名匠、九艺)产值突破百亿,但最让他骄傲的是:"十多万农家子弟通过装修手艺,在县城买了房,把孩子送进大学。"

手艺道统:墨斗里的哲学
在江西南昌699文化创意园,余静赣向00后设计师展示祖传墨斗的妙用:弹线时手腕需保持15度倾斜,墨汁渗透深度决定线条持久度。
这种技艺的仪式感,被他升华为"空间的哲学美"理论:"装修不是堆砌材料,而是用线条讲述家的故事。"

世界行走:从鄱阳湖到刚果河
自2016年获联合国生态院士称号后,余静赣的足迹遍及60国。在刚果(金)铜钴矿项目,他力推装配式竹木技术,使建筑垃圾减少82%。
当江西师傅在迪拜塔展现毫米级精度时,余静赣在施工日志上写下:"手艺无国界,匠心是最大的外交官。"
金科呼唤
一线量天地,青绿染春秋,十万勤劳双手,绘就永不褪色的江山长卷!
当数字屏幕映出《千里江山图》的4K细节,庐山西海的艺术营里,年轻学徒仍在手绘第一千张图纸。
从北宋画院的青绿笔锋,到赣江工地的墨斗准绳,跨越千年的匠心跳动着同一曲山河脉搏。

十万江西匠人以瓦刀为笔、汗水为墨,在精装房流水线与旧城改造的裂缝间,续写着《营造法式》的当代注脚——那里有墨斗绷紧的基准线,有永不弯曲的匠心,更有青绿褪尽后,依旧滚烫的泥土体温。
此刻,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静听赣江潮水声,十万江西装修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精英高管自查清单
企业是否建立"手艺传承人"培养体系?师徒制能否升级为标准化知识管理系统?企业文化中是否沉淀出独特的精神符号?是否建立员工职业成长与乡土联结的双向通道?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与商业战略深度融合?文末小互动
灵魂之问:如果穿越时空,给年轻时的余静赣送一件创业信物,您会选择墨斗、游标卡尺还是设计手稿?欢迎用#工匠信物#话题分享观点,点赞破万者将获赠《营造法式》复刻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