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谁能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纵目科技,如今竟落得个“人去楼空”的下场?七百多员工,欠薪四个月,这场景,想想都让人唏嘘不已。
话说,我和同事前两天去了一趟纵目科技的总部,那场面,真叫一个冷清。大门上贴着白纸,里面空荡荡的,就剩下些积灰的测试车,一辆老款的问界M5,一辆改装过的逍客……感觉时间都仿佛静止了。物业的阿姨说,他们上周就撤了,现在就剩我们这些看大楼的了。你看,这公司,说没就没了,让人感慨万千。物业阿姨还说,这几天来这儿打听消息的可不少,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损失,真是没办法。
这纵目科技,怎么说呢,曾经也是个“明星”企业,拿过好几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90亿,小米、联想都投过它。那阵子,它可是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候选人。可这“独角兽”,现在也凉了,真是风水轮流转。纵目科技的失败,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首先,技术这块,它确实有点落后了。它的泊车方案,停留在几年前的技术水平,人家都用更先进的方案了,它还在用老一套。更要命的是,它错过了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发展机遇,把宝都押在泊车方案上,结果眼睁睁看着别人超车。后来,它又搞了个自动驾驶充电机器人,叫什么FlashBot,结果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市场反应冷淡,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这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华为、小米这些巨头,自己搞全栈自研,挤压了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传统车企也开始重视自研,或者选择头部合作伙伴,基本上没中小企业的活路了。纵目科技的客户,一个接一个地流失,最后就剩长安一家还在用它的方案。
最后,资本寒冬也是个重要因素。现在投资人对智能驾驶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没利润的企业,很难拿到融资。纵目科技三次冲击IPO都失败了,这本身就说明它的财务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
你看,纵目科技的倒闭,其实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的压力、主机厂自研和资本寒冬三重打击,最终被时代淘汰了。这个行业,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强者恒强,弱者只能被淘汰。纵目科技的遭遇,给其他中小企业敲响了警钟,大家要居安思危,不断提升技术,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
这纵目科技的例子,其实也说明了,在科技行业,创新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有多么重要。一味守着老技术,不思进取,最后只能被市场无情抛弃。
话说回来,这纵目科技的事儿,确实让人惋惜,但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任何行业,都有其发展周期和规律,盲目乐观和过度依赖资本,都会付出代价。与其感叹它的失败,不如从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