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缅3年,武将4次大败缅兵营救,为何救不出永历帝?真相难以置信

雪莲果说历史 2024-01-06 18:48:10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永历十三年(1659年)2月中旬,永历帝进入缅甸之后便与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

原因是缅甸并不情愿接收永历帝君臣,在众人突然临境之际,难以拒绝入境之请时,缅甸为本国安全计,提出了不许携带武器入境,不许所有将士入境的条件,并为确保这一条件的落实,缅甸加强了边境守卫,封锁一切道路。

1、白文选、李定国的选择

而几乎与永历帝进入缅甸的同时,清军统帅吴三桂已遣使至缅甸,强烈要求缅王必须向清朝缚献永历帝,并威胁:“不然,我且屠阿瓦。”

阿瓦是当时的缅甸国都。缅人惧怕强大的清朝、不敢不从,本想立即缚献永历帝,因顾忌永历帝周围人多难以下手,尤其清楚李定国、白文选等将领正拥兵境上,缚献路上将为所夺,且以此结怨,必后患无穷。

于是缚献之事便拖延下来。

但同时又做出另一项决定:尽管并不欢迎永历帝入缅但决不能让他离境。否则将无法向清人交待。因此加意控制永历帝,坚决封锁一切消息,不许其与外界联系,拒绝一切迎驾。这样问题便复杂起来,而苦了一切想护驾、迎驾的忠臣义士李定国、白文选等将领为迎驾永历帝尽了极大的努力。

当巩昌王白文选、晋王李定国先后于白龙关之战和磨盘山之战失败之后,为避免全军覆没,紧急收拾残兵,转移并重整队伍。

当他们从极短的时间里重新振作之后,便又踏上追扈永历帝之途,但永历帝已携众入缅,踪迹难寻,迄无下落。

他们辗转追寻,于二月十五日会师于缅境木邦,却不见永历帝,“相持而泣”。这时,他们冷静地分析了形势。

李定国说:

“我兵入缅,缅人苦供馈、必相拒于境,击之祸结,恐酿不测,不如择近边险要地,暂息士马,益招集散亡,两人相为犄角,缅外惮吾两人在内者可无恐。且得觇云南动静,结连诸土司为后图。”

这个分析相当客观。

白文选认为永历帝一定在盼望我等支援。如果两军都在外,则内无倚靠,“不如我入护主,王任外事”。

李定国同意了他的主张。

于是率军进入孟定、勐缅、孟琏一带、召集士兵,训练队伍。同时与云南各土司取得联系,颁发敕书,争取同盟力量。

其中沅江土知府那嵩,接受敕封为总督之命后,积极发动各土司,准备起兵抗清,以待机迎永历帝。

2、逃离虎口的最后机会

白文选按与李定国所订约言,率兵从木邦出发,冒炎热深入缅境,寻求永历帝踪迹。“焚掠劫杀,千里相望。缅人遂发大兵守隘。”

由于缅人封锁消息,三月五日,白文选挥兵直达阿瓦城下,仍不知永历帝在何方。

因“迎驾不遇”,“又恐车驾在城受惊、未敢轻进”。

无奈扎营5日后,又起营而去。

其实,这时永历帝车驾所在的缅甸井梗,距文选驻军之处相隔不过60里。

白文选虽撤军而去,缅人却恨透了明军。不久,从陆路而来的扈驾臣民900余人,在潘世荣率领下,结队前来,因不知永历帝正在井梗,而直抵阿瓦城下。

“缅人以为寇至,发兵围之,被杀者过半,余安置远方,后竟无存焉。”

四月,缅甸蛮莫地方向国王报告说,有明军将领祁三升“英勇之极,今以兵来迎驾,其夫马行粮已备”,请求发令阻止。

接着又报警说,该军已“杀入缅界,锋不可当”。“缅人大震。”

便要求永历帝发敕阻挡。

原来咸阳侯祁三升于云南抗击清军取得胜利后,得知永历帝在缅,便上表迎驾。

缅人阻挡不了,便将其事通报永历君臣。这是永历帝自入缅以来见到的境内大臣所上的第一份奏表。

许多大臣深受鼓舞,奏请永历帝说:“此我君臣出险之一时也!”

认为这是脱离虎口的良机,建议趁此机会离开缅甸。

但在马吉翔左右下的永历帝竟然听任其摆布,发敕挡驾,阻止祁三升入缅,特遣两名官员持敕前往阻止。

敕书说:“朕已航闽,将军善自为计!”

祁三升“捧敕痛哭”,完全相信了这种欺骗,以为皇帝真的已离缅远航福建,大失所望,乃撤军离去。

而与此同时,马吉翔又以永历帝名义发敕至缅甸各关口,有“朕已航闽,后有一切兵来,都与我杀了”等语,这是为了讨得缅甸国王欢心的举动,结果使追驾将士“自此尽灰心矣”!

3、被囚禁的永历帝

但是李定国、白文选等将领对此十分怀疑,他们决不放弃迎驾永历帝的努力。

当永历帝逃难入缅时,缅人对其十分轻视,而清人逼缅甸交出永历帝后,更增加了缅人对永历帝的轻蔑之心。

而自从亲眼目睹了明将祁三升接敕时激动之状并立即撤退之事,便感到永历帝的“威令尚行。恐一旦移跸,纾祸无计”。

于是决定“迎帝优奉,以为缓急自救之策”。

五月初四,缅王派遣官员驶来两艘龙舟,在鼓乐声中将永历帝从井梗迎至者梗(又作赭陉),缅人于此营造草房10大间,用竹作一小城,作为永历帝的宫垣。

而文武官员则自备竹木,结草为屋。每天这里派有百余名兵丁“更番护守”,而“进贡颇厚”。

此地在缅都阿瓦城下,位于大金沙江与小盈沙之间,“四面皆海,人不得通”。

实际是把永历帝更严密地控制起来,“潜阻内外,声闻不通,而帝益困矣!”

从此,许多大臣想迎驾不得,连上疏进表也绝难达到永历帝之前。

在缅甸表面上受到优礼的永历帝处境越发艰难。九月,颍国公杨武率兵收复腾越,遣官覃仁卿赴缅向永历帝报捷,结果被缅人阻挡在边境之上,“以矫诏遣返腾越”。

永历帝不闻此事。

十二月一天明月之夜,有汉人王姓者历经险阻,从遮哈来到者梗向永历帝秘密进上一份翰林刘茞写的一份血疏,请求皇帝发旨晋封杨武。

永历帝这才得知杨武收复腾越之事,但已发觉处处受缅人监视,而不敢声张,遂隐藏来者,准备让其将密敕带出。

就在此时,缅人密探得到风声报告缅王,缅王立即遣人逼问永历帝之臣,皆答不知此事,因缅兵在此之前已追杀掉王姓的同伴,结果无处对证。此事便不了了之。而缅人加强了监视。

议封杨武之事,便无法进行。永历帝“愤恚愈甚,自此中外隔绝不通”。永历帝就这样被缅王“所拘执,以为退师之具,其景况日蹙矣”。

4、白文选的救驾

李定国、白文选探得永历帝仍在缅甸,他们多次上疏请求接驾,一直不见回音。

这年十月,李定国驻军孟艮,准备迎永历帝至此,因该地女酋长纠集众人与李定国作梗,李定国率兵平定。

而与此同时受明总督衔的沅江土知府那嵩揭起了抗清义旗,恢复维摩州,攻占石屏,进围临安府,“全滇响应”。

清军吴三桂紧急派兵前往镇压。那嵩由于计划不周,兵力单弱。而李定国正“与孟艮搆兵,勿能救”。

那嵩兵败困守孤城之际,吴三桂射书城中,“令士民缚嵩以献,免屠戮”,却“无有应者”。

最后那嵩举室自焚而死,李定国闻讯感叹不已,他为失去又一位忠诚的抗清战友而伤痛。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白文选得确报永历帝就在阿瓦城附近,于是举兵入缅甸迎驾。

他为减少与缅人的摩擦与麻烦,特于事先派遣两骑入缅,表明接驾之意,请求给予方便和配合。

缅人仍按既定方针,拒绝明人的一切迎驾,不由分说、使者入缅境抓获即杀之。

白文选见无音信,随即又遣十骑前往,仍被杀之于途。文选于是大怒,便挥兵挺进。

直至阿瓦城下。缅人未料到白文选兵众来临,如此迅速与凌厉。

缅王惧怕城被攻陷,遣使请永历帝发敕制止。于是使者飞至白文选军前宣读敕书,令其毋进兵。文选拒不奉诏。

对使者说:

“前者祁将军来,诏云‘已航闽'。若前诏为真,则今敕为质;使今敕为真,则航闽之后何自而来?君非臣何以威众?臣非君何以使人?蛮人不足信也!”

使者无言以对,去而不复返。

缅人毕竟是以逸待劳,固守城池,并“伪为和约”,表示请停战,愿献出永历帝,白文选信以为真,而缅人趁此机会“阴召兵。兵既集,以巨炮击文选营,文选不能支”,又加上粮饷匮乏,而无法停留。

白文选眼望永历帝所居之者梗城,痛哭引兵而去。

5、李定国的救驾

李定国自永历帝入缅之后,一直在寻求接驾、他辗转奔波,想尽了各种办法,仅上疏永历帝即达30余次,惜无任何音讯。

唯不敢向缅用兵,怕的是与缅甸结仇,永历帝因此受连累,一切努力均无效,他痛苦万分而无计可施。

当白文选攻缅不成,败回国内后,他感叹地说:

“惜也,前不用吾言,今仇怨已结,在彼者危矣!”

当此之际这才认识到只有用动武一手方能迎接皇帝。

便不再犹豫,遂于当年九月同白文选一起,从孟艮发兵,李定国由左,白文选由右,分道入缅。约定于十月会师于洞武。

结果这次出师极不顺利,尚未到达目的之地,因途中缺粮,兵马已死伤大半,李定国至武洞后,见沿江多船,便准备分将渡江至者梗迎永历帝,而自己另率一军专攻缅都阿瓦,以为牵制使其不得出兵赴援。

但李定国爱将靳统武却认为:我军兵少,分之力弱,不如全军攻缅都,缅都破或危必送帝求和。定国采纳了这个建议,倾全军之力攻阿瓦。阿瓦城三面临江,一面通陆。白文选到后。共同察看形势,引水为湖、筑木城、修浮桥,协力进攻。

同时致书缅王:如果送出永历帝,我则罢兵。仍希望以和平的方式顺利解决问题,而“缅酋不应”。

但李定国同时所上的迎驾疏及致朝廷诸臣书,却送到了永历帝君臣之手。这是缅王为让永历帝发敕下旨令进至阿瓦的李定国等退兵,而将疏、书交出。

李定国致在廷诸臣书说:

“前此三十余疏,未知得达否?今此缅王相约,何地交递?而诸公只顾在内安乐,全不关切出险一事,奈何,奈何!”

李定国的责难说对了一半,永历帝之所以不能离缅,除诸臣之责更有缅甸的阻挠。但这次永历帝却没发退兵之敕,可能难言之痛,使他无法再发。

李定国、白文选之军尽管士气高昂,但毕竞是劳师袭远,困难殊多。

李定国等“久候无音、便又拔营而去”。

不久,缅甸官员至者梗对永历帝之臣说:

“此辈真贼心,全无迎主实念。今不商议恢复地方,亦不议借象马兵粮相助,一味焚杀,将来岂能意天诛。”

这是完全错误的议论,真心迎永历帝而道缅甸拒绝这是问题的本质。而之所以又离去,实有苦难言。

一方面拒不交出永历帝而固守坚城,一方面粮饷将尽,岂能坐以待毙!

6、不得已的撤兵

这样一直牵延到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事情毫无进展。

二十八日,永历帝收到了由缅人秘密转来的白文选的上疏,疏云:

“臣所以不敢速破缅者,恐缅未破而害先及于皇上尔。为今之计,令多方委婉,使缅送驾出来为稳著。”

永历帝“答以玺书,望其迎驾,言词悬切”。

此刻的永历帝真又有度日如年之痛,多么想立即离缅归国!他心急如焚。李定国、白文选也完全理解皇帝之心,所以极力争取。但太难了。

阿瓦城久攻不下,只得暂时转移。李定国于是在离阿瓦城80里的洞泊屯兵,白文选离阿瓦城110里的象腿屯兵,准备持久战。

但这正给缅人以休整机会,使其从容于城外建立木城,出兵守卫,步步进逼,接连建木城,直逼近李定国军营后,突出大兵并以大象为前队,李定国失利。

这时白文选率军赶来赴援,两军合击,终于大败缅军。但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兵马均干渴难以追击。

李定国优待被俘虏的缅军将领,并加释放,使其传语缅王:只求送永历帝出,即罢兵而退。

缅人以明军难以久停,必食尽而退,坚守城池,拒绝定国之要求。李定国原有之战船已被藏匿,新造之16艘战船又被摧毁五艘,此时已穷困无计。

又加“军饥疫作,死亡相继”。便退兵亦渺赖山,再次攻缅不胜,不得已于八月撤师回国。

7、李定国最后的日子

就在李定国撤师之前不久,缅人迫于清军压力,一举诛杀了沐天波等永历帝从臣42人,制造“咒水之盟”惨案。

永历帝的处境已十分危险。而国内形势也越来越严重。白文选曾为迎驾永历帝历经险阻,这次受挫归国之后,在周围人的怂恿之下,竟与李定国不辞而别,改变节操,投降了他曾坚决反抗的清朝。

对此,李定国已有察觉。原来,李定国曾令亲子李嗣兴率兵随白文选左右。

白文选决定叛变降清,其部下要求首先与李嗣兴交战。李定国不等其交战便召嗣兴回还。

他沉痛地对嗣兴说:

“吾昔同事者数十人,今皆尽矣。存者吾与文选耳,何忍更相残。且彼既背主他出,欲自为计,念已绝矣。吾所以使尔随之者,冀其生悔心,或可并力。今大义已乖,任彼所之,吾自尽吾事耳!”

这是至诚之言。

他忠于大明、忠于永历帝,虽“流离蛮貊之中,不忘故主”。

历经千难万险而矢志不渝。他唯一的盼望是迎永历帝归国。

但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几经波折李定国的兵力已十分微弱。

这年年底缅人将永历帝执送清军,他听到之后,“愤懑欲绝”。但因兵力不足,难以追战。

便移师景线,次年(康熙元年,1662)正月,移师至勐腊。希望蓄聚力量,以图再举。

这时军中瘟疫盛行、定国本人已患病在身。他斋戒告天,自述平生所为,祷告说:“如天已绝明命,尚速予死,毋徒苦军士!”

不久,传来了永历帝被吴三桂害死昆明的消息,他“仰天大恸,痛绝于地”,“吐血数升。”“日夜哭,两目皆血泪,不食七日而薨,”李定国逝世之日,为六月二十七日(1662年8月10日)。

临终前嘱附其子及部将说:“任死荒徼,勿降也!”李定国以身殉了南明、殉了永历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11 阅读:3780
评论列表
  • 2024-04-23 17:49

    永历烂泥扶不上墙,没有中兴之主的能力。逃缅本就是一条死路,还不如撤往海南与台湾互为犄角,招纳抗日清军民厉兵秣马。清初清廷也没什么航海技术,就算不能东山再起最少也不会像逃缅一样做阶下之囚!

    牵着纲子去打猎 回复:
    所以呢?从云南飞到海南岛去么?
    奶丝兔咪逑 回复:
    南明皇帝的通病 没有权力 特别是兵权 只能依靠武人 然后文官必然要和武将开撕 然后清军一到立马有人投降叛变 然后就是凉凉
  • 2024-01-24 20:35

    心痛,我明朝呀。

    用户14xxx00 回复: 用户17xxx26
    可惜当时永历帝就该带着你估计你就会劝着永历帝就在李定国身边就行估计就不会被吴三桂用弓弦给活活得勒死即使最后退位给李定国也能包永历帝好吃好喝的过完下半辈子
    用户17xxx26 回复:
    就不该入缅,而是应该带兵武装借道,无论安南暹罗都不敢不借,到了海边,郑成功的船队自然会来了接驾!
  • 2024-05-07 20:13

    一团烂泥,救这个蚯蚓干什么[得瑟]

  • 2024-06-28 20:07

    南明这几个猪皇帝只会逃跑[得瑟]

    国家一级抬杠运动员 回复:
    打不过 不逃还能干嘛
  • 2024-04-26 18:41

    去缅甸就是一部,臭棋

  • 2024-05-07 20:13

    一团

  • 2024-06-29 16:59

    兵穷式微怎么能受欢迎

雪莲果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